巴渝文苑 | 水乡五岔场
江津区夏坝镇五岔场是个古老乡场,位于綦江北畔。

巴渝文苑 | 水乡五岔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1-09

江津区夏坝镇五岔场是个古老乡场,位于綦江北畔。它上游南岸是綦江区升平场,下游北岸是江津区的贾嗣场。据早期的《五岔乡志》记载:从明代洪武元年开始,就有程钟等氏为避战乱由楚迁此插占为业,开垦种植、生息繁衍,设荒渡小场。到清乾隆时,形成较大规模的场镇。

竹木掩映下顺江而造的水乡五岔场  庞然 摄

竹木掩映下顺江而造的水乡五岔场 庞然 摄

五岔场是水乡,街道顺江而建。綦江水宽浪阔,静水时波光粼粼。綦江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绕綦城而过,流入江津县境后进入广兴镇,再进入夏坝镇。綦江是江津区境内除长江外的第一大河。

此外,另外两条溪河流至五岔场后注入綦江。一条发源于江津的燕尾山麓,由东向西,流经杜市镇后,进入夏坝镇,在五岔场的上场口注入綦江,人们将此叫上小河。另外有一条发源于巴南区,由北向南,流经高歇、崇兴等乡场后,进入夏坝镇境,在五岔场下场口流入綦江,人们将此叫下小河。小小五岔场,西南有水宽浪阔有綦江,上下场口有上小河、下小河。西、北、南面三面临水,形成半岛。

五岔场正因此山形水势而得名。上小河和下小河注入綦江,构成三岔河道。此外,在下小河出口不远的綦江中,又有一个四面皆水的“江中之坝”——当地人俗称中坝,将綦江之水又分割成两岔,于是在五岔场的上下左右,自然形成五条汊水河道,于是前人将此取名五岔场,真实而形象。

五岔场因水而起,因渡而兴。

五岔场上的上背沱渡口是綦江上的重要场渡。此外在上下两小河上,在清代时有乡贤杨氏就设立了义渡。五岔场对岸是龙登山和关圣山,山上有龙山场和关圣场,两地百姓要出山,就得乘船过渡到五岔场。于是五岔场就成了乡足很远的热闹乡场。沿江而建的五岔场呈S状,长长的古老街巷两侧,排居着纯朴的居民,他们各自做着生意。逢场之日四面八方的乡民也赶来进行各种交易。场上多为小工商户和手工业者,多属小商小贩。一部分是抬夫走卒、舟子渔人。这里还住有一些拉“跑滩”的纤夫,多时可达两百余人。五岔场上游有鱼梁滩,下游有贾嗣滩,上行船只行至两处,就得需纤夫拉纤。这些纤夫不跟船,只在此跑上跑下下苦力,靠拉纤养活全家老少,他们被称“拉跑滩”。

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物资运输的方便,綦江铁路猫儿沱至五岔段建成,五岔场是终点站,这里就成了水陆交通枢纽。铁矿和煤炭的日吞量达数千吨,每日数百船只,来往频繁。入夜水上灯火,如繁星点点,场上通街商客店铺多是通宵营业,可谓盛况空前,场景一片繁华。

五岔场虽属水乡,但在早前常又为水灾所困。

五岔场在綦江北岸,又有两条溪河分别在上下场口注入綦江,因而这里早前常有水灾之患。民国二年,綦江大水暴涨,淹过场街面一公尺,全场受灾,十多间铺面垮塌。至今在老街的石柱上刻记有“民国二年癸丑古七月一日洪水至此”的文字。民国十四年农历七月初四,晨大降暴雨,一日不息,五岔场江河溪水猛涨,整个街面被淹。此外,每年都有会暴雨季节,綦江及两条小河涨水,水位超出警戒线,渡口封船,对岸龙山和关圣场百姓就不能进出。大河涨水小河淹,上下场口两条溪河的“跳凳石”或木头搭成的木桥被冲毁或淹没。于是五岔场真正成为水中孤岛。早在民国二十九年,当地乡贤集资在上小河上修建了“大民桥”,但因桥墩低矮,多次受洪水冲击,破损严重,反复培修多次。下小河上的小平桥最初修建民国二十年,常被洪水淹没。民国二十九年,驻扎在五岔场侧的“战干团”教育长桂永清修建了“永清桥”,但两年后几乎每年都要被洪水被淹几天。隔河千里,赶场群众极不方便。上下小河两桥,岌岌可危,影响到百姓的安全,溺水事件时有发生。正因如此,当地有百姓干脆将这五岔场改叫五福场,祈盼百姓风调雨顺,五福临门。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党委和政府决定彻底解决五岔场上的水患问题。1962年国家拨付资金,将下小河桥改建成四孔石拱桥,桥面比原来提高两米,至今桥面很少被淹及,桥上还可通行机动车。1964年当地党政决定组织群众,对上小河上的大民桥进行改建,将桥墩加深加固加高加宽,改成两孔石拱桥,桥面比原来提高两米,彻底消除洪水之患,保证了群众安全畅通出行。

改革开放以来,五岔场这个水码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铁路扩修并改成电汽化,公路四通八达,甚至修通了高速路,五岔场开始逐渐失去昔日的繁华,一天渡江人也没几个。几次建制调整,使得五岔场的少数街坊有受到冷落之感。此时的夏坝镇党委和政府加强对五岔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全部硬化了街面,实现了五通,而且对新建铺面进行统一规划,修筑了綦江防洪堤和相关的护栏设施。镇上选出优秀干部联系五岔场,为街坊子弟入学、就业或商铺转型提供帮助。

五岔场上场口渡口上有一个叫邹弘仁的78多岁的老人,他是江津区诗词学会会员,是五岔场有名的“本土诗人”,他曾写过一首叫《五岔场赞》的长诗。诗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綦江水,弯又长,环绕秀丽五岔场。

新时代,新气象,时不我待要跟上。

庚寅年,众投票,选出强力好领导。

为民思,为民想,百年老街要改造。

投巨资,作奉献,班子团结向前看。

街道宽,焕然变,人见人爱人称赞。

民心齐,街整洁,乱拉乱搭无踪迹。

生活好,欲长寿,健康器材玩个够。

民心顺,治安好,阳光警务治粗暴。

忆往昔,看今朝,无限风光党缔造。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綦江水日夜流淌不息,它有时是悄无声息,有时也有小风小浪。江畔河边的水乡五岔场,在茂密的竹林的掩映下,显得十分的恬静和自然,同时又有几分古风古韵的味儿。

(作者:庞国翔,系中国作协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江津区文旅委二级调研员。)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巴渝文苑 | 水乡五岔场

2022-11-09 16:14:13 来源:

江津区夏坝镇五岔场是个古老乡场,位于綦江北畔。它上游南岸是綦江区升平场,下游北岸是江津区的贾嗣场。据早期的《五岔乡志》记载:从明代洪武元年开始,就有程钟等氏为避战乱由楚迁此插占为业,开垦种植、生息繁衍,设荒渡小场。到清乾隆时,形成较大规模的场镇。

竹木掩映下顺江而造的水乡五岔场  庞然 摄

竹木掩映下顺江而造的水乡五岔场 庞然 摄

五岔场是水乡,街道顺江而建。綦江水宽浪阔,静水时波光粼粼。綦江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绕綦城而过,流入江津县境后进入广兴镇,再进入夏坝镇。綦江是江津区境内除长江外的第一大河。

此外,另外两条溪河流至五岔场后注入綦江。一条发源于江津的燕尾山麓,由东向西,流经杜市镇后,进入夏坝镇,在五岔场的上场口注入綦江,人们将此叫上小河。另外有一条发源于巴南区,由北向南,流经高歇、崇兴等乡场后,进入夏坝镇境,在五岔场下场口流入綦江,人们将此叫下小河。小小五岔场,西南有水宽浪阔有綦江,上下场口有上小河、下小河。西、北、南面三面临水,形成半岛。

五岔场正因此山形水势而得名。上小河和下小河注入綦江,构成三岔河道。此外,在下小河出口不远的綦江中,又有一个四面皆水的“江中之坝”——当地人俗称中坝,将綦江之水又分割成两岔,于是在五岔场的上下左右,自然形成五条汊水河道,于是前人将此取名五岔场,真实而形象。

五岔场因水而起,因渡而兴。

五岔场上的上背沱渡口是綦江上的重要场渡。此外在上下两小河上,在清代时有乡贤杨氏就设立了义渡。五岔场对岸是龙登山和关圣山,山上有龙山场和关圣场,两地百姓要出山,就得乘船过渡到五岔场。于是五岔场就成了乡足很远的热闹乡场。沿江而建的五岔场呈S状,长长的古老街巷两侧,排居着纯朴的居民,他们各自做着生意。逢场之日四面八方的乡民也赶来进行各种交易。场上多为小工商户和手工业者,多属小商小贩。一部分是抬夫走卒、舟子渔人。这里还住有一些拉“跑滩”的纤夫,多时可达两百余人。五岔场上游有鱼梁滩,下游有贾嗣滩,上行船只行至两处,就得需纤夫拉纤。这些纤夫不跟船,只在此跑上跑下下苦力,靠拉纤养活全家老少,他们被称“拉跑滩”。

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物资运输的方便,綦江铁路猫儿沱至五岔段建成,五岔场是终点站,这里就成了水陆交通枢纽。铁矿和煤炭的日吞量达数千吨,每日数百船只,来往频繁。入夜水上灯火,如繁星点点,场上通街商客店铺多是通宵营业,可谓盛况空前,场景一片繁华。

五岔场虽属水乡,但在早前常又为水灾所困。

五岔场在綦江北岸,又有两条溪河分别在上下场口注入綦江,因而这里早前常有水灾之患。民国二年,綦江大水暴涨,淹过场街面一公尺,全场受灾,十多间铺面垮塌。至今在老街的石柱上刻记有“民国二年癸丑古七月一日洪水至此”的文字。民国十四年农历七月初四,晨大降暴雨,一日不息,五岔场江河溪水猛涨,整个街面被淹。此外,每年都有会暴雨季节,綦江及两条小河涨水,水位超出警戒线,渡口封船,对岸龙山和关圣场百姓就不能进出。大河涨水小河淹,上下场口两条溪河的“跳凳石”或木头搭成的木桥被冲毁或淹没。于是五岔场真正成为水中孤岛。早在民国二十九年,当地乡贤集资在上小河上修建了“大民桥”,但因桥墩低矮,多次受洪水冲击,破损严重,反复培修多次。下小河上的小平桥最初修建民国二十年,常被洪水淹没。民国二十九年,驻扎在五岔场侧的“战干团”教育长桂永清修建了“永清桥”,但两年后几乎每年都要被洪水被淹几天。隔河千里,赶场群众极不方便。上下小河两桥,岌岌可危,影响到百姓的安全,溺水事件时有发生。正因如此,当地有百姓干脆将这五岔场改叫五福场,祈盼百姓风调雨顺,五福临门。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党委和政府决定彻底解决五岔场上的水患问题。1962年国家拨付资金,将下小河桥改建成四孔石拱桥,桥面比原来提高两米,至今桥面很少被淹及,桥上还可通行机动车。1964年当地党政决定组织群众,对上小河上的大民桥进行改建,将桥墩加深加固加高加宽,改成两孔石拱桥,桥面比原来提高两米,彻底消除洪水之患,保证了群众安全畅通出行。

改革开放以来,五岔场这个水码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铁路扩修并改成电汽化,公路四通八达,甚至修通了高速路,五岔场开始逐渐失去昔日的繁华,一天渡江人也没几个。几次建制调整,使得五岔场的少数街坊有受到冷落之感。此时的夏坝镇党委和政府加强对五岔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全部硬化了街面,实现了五通,而且对新建铺面进行统一规划,修筑了綦江防洪堤和相关的护栏设施。镇上选出优秀干部联系五岔场,为街坊子弟入学、就业或商铺转型提供帮助。

五岔场上场口渡口上有一个叫邹弘仁的78多岁的老人,他是江津区诗词学会会员,是五岔场有名的“本土诗人”,他曾写过一首叫《五岔场赞》的长诗。诗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綦江水,弯又长,环绕秀丽五岔场。

新时代,新气象,时不我待要跟上。

庚寅年,众投票,选出强力好领导。

为民思,为民想,百年老街要改造。

投巨资,作奉献,班子团结向前看。

街道宽,焕然变,人见人爱人称赞。

民心齐,街整洁,乱拉乱搭无踪迹。

生活好,欲长寿,健康器材玩个够。

民心顺,治安好,阳光警务治粗暴。

忆往昔,看今朝,无限风光党缔造。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綦江水日夜流淌不息,它有时是悄无声息,有时也有小风小浪。江畔河边的水乡五岔场,在茂密的竹林的掩映下,显得十分的恬静和自然,同时又有几分古风古韵的味儿。

(作者:庞国翔,系中国作协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江津区文旅委二级调研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