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吸引3万余人感受阅读乐趣,北碚掀起“深阅读”热潮

两年多吸引3万余人感受阅读乐趣,北碚掀起“深阅读”热潮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2021-08-17

“这个细长的‘吸管’是蝉的嘴巴,蝉把‘吸管’刺进植物,喝植物的汁液……”前段时间,北碚区歇马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室内上演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名著导读课。

授课老师杜秀敏在北碚区小有名气。作为“深阅读”倡导者,她和合作伙伴打造了名为“后书时代”的文化空间,带领志愿者深入街道、乡村举办阅读讲座等公益阅读活动,两年多来吸引3万余人亲近并实践“深阅读”。

杜秀敏(右前)和“深阅读”推广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从家门口的蝉蜕到《昆虫记》

一堂生动的名著导读课

伴随耳畔响起的阵阵蝉鸣声,36名小学生被杜秀敏的名著导读课深深吸引。

学生们每人手捧一个蝉蜕,眼睛睁得溜圆。这些蝉蜕,都是他们在自家房前屋后的树上搜罗到的。

“蝉为什么一直叫呢?”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杜秀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它肯定太闷了。”“它在清嗓子。”“它在呼唤同伴。”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逐渐活跃起来。杜秀笑着点点头说:“除了最后一年夏天外,蝉一生都是在地下生活。好不容易钻出地面,它们必须尽快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繁殖后代。为了找到伴侣,雄性的蝉就拼尽全力去‘歌唱’。”

紧接着,杜秀敏又问道:“蝉那么小,为什么‘歌声’那么响亮呢?”学生们流露出不解的神情。

杜秀敏介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写道:“蝉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的胸部还安置了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就这样,从学生家门口的蝉蜕,杜秀敏自然过渡到了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

课后,北碚区双凤桥小学三年级学生丁馨宇扑闪着大眼睛说:“我回家要让妈妈给我买一本《昆虫记》看。”

前段时间,杜秀敏在北碚区歇马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室内,为小学生上名著导读课。记者 赵迎昭 摄

杜秀敏介绍,她和同伴们着力推广的“深阅读”是以经典为载体,让读者通过参加妙趣横生的阅读活动感受经典的魅力。去年的音乐读书会也是其中一例。

2020年4月18日在北碚区缙云山举办的音乐读书会中,杜秀敏结合著名长篇小说《天蓝色的彼岸》,给近20个家庭讲了一个生命故事。活动中,心理老师以心理游戏的方式引导参与者,音乐老师则通过合唱、演奏大提琴烘托活动氛围。

“我们更希望阅读行为是自觉形成的。”杜秀敏说,他们推广“深阅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具备主动、自觉、专注、持久、探索和创新品质的优质读者。

从碎片化阅读到“深阅读”

一群文化青年的阅读推广梦想

每当谈起阅读推广,36岁的杜秀敏总是笑容满面。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1985年,杜秀敏出生于大兴安岭南麓的一个书香世家。2009年,她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做过重点中学教师、秀山县太平村党支部副书记。2012年,她不顾众人劝阻,回到北碚办起培训机构。

创业后,杜秀敏的荷包渐渐鼓起来。可是,她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逼着学生机械地写和背,我和学生都痛苦,学生对经典名著仅仅是浮光掠影的了解。”

“成年人有筛选信息的能力,能把读过的碎片化内容系统化。但是孩子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学会系统阅读和深入思考。”杜秀敏说,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需要“深阅读”,推广“深阅读”逐渐成为她的梦想。

其实,推广“深阅读”已成为一种趋势。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全民阅读,特别是深阅读,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正途,怎么提倡都不为过。日本学者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写道:“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2019年元旦,杜秀敏和北碚区另外7名文化青年集资40万元,选址北碚区文远路,定名为“后书时代”的文化空间开业了。“后书时代”中的图书,既有珍贵古籍,也有杜秀敏赴北京大学周边书店“取经”后,购进的社科、艺术类书籍。

位于北碚区文远路的后书时代。 记者 赵迎昭 摄

“起初,‘后书时代’没有知名度,举办的读书会几乎无人问津,只有靠送书、送礼物才能吸引读者。”杜秀敏称,“后书时代”诞生后一度十分尴尬,这也让她有些怀疑推广阅读有没有前途。

从全职妈妈到高校师生

30多位志愿者加入推广“深阅读”

“后书时代”活下来,并逐渐走向基层、深入乡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碚区政府的扶持。

在北碚区相关部门支持下,2019年上半年,杜秀敏和志愿者们陆续深入北碚区的10个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阅读活动,收获了良好反响。当年暑假,杜秀敏和志愿者们还把书香送到多个社区,“后书时代”渐渐打响了名气。

后书时代安月馆。记者 赵迎昭 摄

2019年8月的一天,烈日炎炎,杜秀敏在北碚区水土街道九龙社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阅读的策略及历史名人读书法”阅读活动。当天,社区会议室内挤进了近300位居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其他社区头顶烈日赶来的。这也让杜秀敏看到了市民对阅读的渴求。

在推广“深阅读”过程中,杜秀敏有意识地吸纳志愿者的加入,先后有30多位志愿者加入其中,以高校师生和全职妈妈为主。杜秀敏为此特别设计了志愿者成长培训体系,让阅读推广更加科学和规范。

从全职妈妈到能够独立组织阅读活动,渝北区市民董海潮自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记得去年女儿在参加杜秀敏老师的阅读活动时,活动室内发出了悦耳的笑声,我感觉挺诧异,走进去听了一会儿,没想到就被迷住了。”董海朝回忆,感受到阅读乐趣后,去年11月,她经过培训成为“深阅读”推广志愿者,现在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来北碚区做志愿服务。

推广“深阅读”,还有更多青春力量加入。今年1月23日,西南大学文学院联合“后书时代”启动了21天一对一公益伴读活动,该学院研究生携手北碚乡村学校学生共读经典,让学生们品味到不同寻常的文化大餐。

从重庆到内蒙

让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推广阅读非一日之功。杜秀敏欣慰地说,“后书时代”已经在北碚区拥有2家、在渝北区拥有1家文化空间,用于志愿者培训和开展阅读活动。

“后书时代”的志愿者们更是将触角延伸至北碚区、渝北区、江北区等区县,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今年4月,杜秀敏还在内蒙古启动了“千人百城”深阅读推广计划。

在北碚区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管理科科长李星星看来,北碚区推广“深阅读”逐渐受到追捧,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了。为满足读者需求,北碚区鼓励各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阅读新空间,通过购买服务、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实体书店、社区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如今,北碚区已形成了以“碚城同读一本书”“全民读书月”为引领,以“缙云文化大讲堂”“梧桐书语文化沙龙”“碚贝亲子故事会”等阅读精品项目为带动,以“深阅读”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保障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体系,年均开展线上线下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次,让城市充满书香,让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两年多吸引3万余人感受阅读乐趣,北碚掀起“深阅读”热潮

2021-08-17 09:32:41 来源:

“这个细长的‘吸管’是蝉的嘴巴,蝉把‘吸管’刺进植物,喝植物的汁液……”前段时间,北碚区歇马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室内上演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名著导读课。

授课老师杜秀敏在北碚区小有名气。作为“深阅读”倡导者,她和合作伙伴打造了名为“后书时代”的文化空间,带领志愿者深入街道、乡村举办阅读讲座等公益阅读活动,两年多来吸引3万余人亲近并实践“深阅读”。

杜秀敏(右前)和“深阅读”推广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从家门口的蝉蜕到《昆虫记》

一堂生动的名著导读课

伴随耳畔响起的阵阵蝉鸣声,36名小学生被杜秀敏的名著导读课深深吸引。

学生们每人手捧一个蝉蜕,眼睛睁得溜圆。这些蝉蜕,都是他们在自家房前屋后的树上搜罗到的。

“蝉为什么一直叫呢?”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杜秀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它肯定太闷了。”“它在清嗓子。”“它在呼唤同伴。”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逐渐活跃起来。杜秀笑着点点头说:“除了最后一年夏天外,蝉一生都是在地下生活。好不容易钻出地面,它们必须尽快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繁殖后代。为了找到伴侣,雄性的蝉就拼尽全力去‘歌唱’。”

紧接着,杜秀敏又问道:“蝉那么小,为什么‘歌声’那么响亮呢?”学生们流露出不解的神情。

杜秀敏介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写道:“蝉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的胸部还安置了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就这样,从学生家门口的蝉蜕,杜秀敏自然过渡到了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

课后,北碚区双凤桥小学三年级学生丁馨宇扑闪着大眼睛说:“我回家要让妈妈给我买一本《昆虫记》看。”

前段时间,杜秀敏在北碚区歇马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室内,为小学生上名著导读课。记者 赵迎昭 摄

杜秀敏介绍,她和同伴们着力推广的“深阅读”是以经典为载体,让读者通过参加妙趣横生的阅读活动感受经典的魅力。去年的音乐读书会也是其中一例。

2020年4月18日在北碚区缙云山举办的音乐读书会中,杜秀敏结合著名长篇小说《天蓝色的彼岸》,给近20个家庭讲了一个生命故事。活动中,心理老师以心理游戏的方式引导参与者,音乐老师则通过合唱、演奏大提琴烘托活动氛围。

“我们更希望阅读行为是自觉形成的。”杜秀敏说,他们推广“深阅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具备主动、自觉、专注、持久、探索和创新品质的优质读者。

从碎片化阅读到“深阅读”

一群文化青年的阅读推广梦想

每当谈起阅读推广,36岁的杜秀敏总是笑容满面。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1985年,杜秀敏出生于大兴安岭南麓的一个书香世家。2009年,她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做过重点中学教师、秀山县太平村党支部副书记。2012年,她不顾众人劝阻,回到北碚办起培训机构。

创业后,杜秀敏的荷包渐渐鼓起来。可是,她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逼着学生机械地写和背,我和学生都痛苦,学生对经典名著仅仅是浮光掠影的了解。”

“成年人有筛选信息的能力,能把读过的碎片化内容系统化。但是孩子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学会系统阅读和深入思考。”杜秀敏说,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需要“深阅读”,推广“深阅读”逐渐成为她的梦想。

其实,推广“深阅读”已成为一种趋势。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全民阅读,特别是深阅读,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正途,怎么提倡都不为过。日本学者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写道:“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2019年元旦,杜秀敏和北碚区另外7名文化青年集资40万元,选址北碚区文远路,定名为“后书时代”的文化空间开业了。“后书时代”中的图书,既有珍贵古籍,也有杜秀敏赴北京大学周边书店“取经”后,购进的社科、艺术类书籍。

位于北碚区文远路的后书时代。 记者 赵迎昭 摄

“起初,‘后书时代’没有知名度,举办的读书会几乎无人问津,只有靠送书、送礼物才能吸引读者。”杜秀敏称,“后书时代”诞生后一度十分尴尬,这也让她有些怀疑推广阅读有没有前途。

从全职妈妈到高校师生

30多位志愿者加入推广“深阅读”

“后书时代”活下来,并逐渐走向基层、深入乡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碚区政府的扶持。

在北碚区相关部门支持下,2019年上半年,杜秀敏和志愿者们陆续深入北碚区的10个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阅读活动,收获了良好反响。当年暑假,杜秀敏和志愿者们还把书香送到多个社区,“后书时代”渐渐打响了名气。

后书时代安月馆。记者 赵迎昭 摄

2019年8月的一天,烈日炎炎,杜秀敏在北碚区水土街道九龙社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阅读的策略及历史名人读书法”阅读活动。当天,社区会议室内挤进了近300位居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其他社区头顶烈日赶来的。这也让杜秀敏看到了市民对阅读的渴求。

在推广“深阅读”过程中,杜秀敏有意识地吸纳志愿者的加入,先后有30多位志愿者加入其中,以高校师生和全职妈妈为主。杜秀敏为此特别设计了志愿者成长培训体系,让阅读推广更加科学和规范。

从全职妈妈到能够独立组织阅读活动,渝北区市民董海潮自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记得去年女儿在参加杜秀敏老师的阅读活动时,活动室内发出了悦耳的笑声,我感觉挺诧异,走进去听了一会儿,没想到就被迷住了。”董海朝回忆,感受到阅读乐趣后,去年11月,她经过培训成为“深阅读”推广志愿者,现在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来北碚区做志愿服务。

推广“深阅读”,还有更多青春力量加入。今年1月23日,西南大学文学院联合“后书时代”启动了21天一对一公益伴读活动,该学院研究生携手北碚乡村学校学生共读经典,让学生们品味到不同寻常的文化大餐。

从重庆到内蒙

让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推广阅读非一日之功。杜秀敏欣慰地说,“后书时代”已经在北碚区拥有2家、在渝北区拥有1家文化空间,用于志愿者培训和开展阅读活动。

“后书时代”的志愿者们更是将触角延伸至北碚区、渝北区、江北区等区县,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今年4月,杜秀敏还在内蒙古启动了“千人百城”深阅读推广计划。

在北碚区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管理科科长李星星看来,北碚区推广“深阅读”逐渐受到追捧,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了。为满足读者需求,北碚区鼓励各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阅读新空间,通过购买服务、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实体书店、社区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如今,北碚区已形成了以“碚城同读一本书”“全民读书月”为引领,以“缙云文化大讲堂”“梧桐书语文化沙龙”“碚贝亲子故事会”等阅读精品项目为带动,以“深阅读”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保障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体系,年均开展线上线下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次,让城市充满书香,让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