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观察·两会|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多名代表委员带着建议上两会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话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上游观察·两会|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多名代表委员带着建议上两会

来源:新重庆-上游新闻2024-03-08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话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社会要如何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要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面对心理健康问题?

代表委员们就此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构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服务网络

1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建设明显滞后。

李秋建议,应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儿童精神科医生认证体系,遴选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示范基地等,增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李秋提出,应加大对包括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在内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研究。增加儿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致病)和保护因素(治病)研究的科研投入。

她认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络,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同时,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资源,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让“艺术疗愈”成为心理健康建设的补充

2

焦兴涛认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重点在“早发现,早干预”,着重“治已病”,针对少数;而“治未病”的教育环节,惠及全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具有艺术疗愈特质的美育相关课程可以让所有学生受益,“可依托现有初高中‘美育’课程体系以及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制度等做法,把艺术疗愈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通过对在职美育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多层次多路径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和管理的体系。”

具体来说,可通过美育课程,如绘画、手工艺、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带动艺术疗愈,开展以艺术疗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和分享,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表达情感,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建设校内艺术疗愈平台。在校内建设艺术疗愈工作室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艺术疗愈的安全、舒适的环境。组织定期的艺术疗愈工作坊和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治愈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要强化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

网络游戏逐渐成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高新波认为,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的游戏会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长知识见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沉迷负面网络游戏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消极的影响,同时这些游戏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管控,还容易造成青少年游戏成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业又影响身心健康。

“要强化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开发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游戏。”高新波认为,游戏公司应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兴趣,配合学校教育开发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发挥好游戏的育人功能。

同时,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撑起防止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保护伞。

新闻多一点》

上游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住渝政协委员提交的社情民意中,提到了重庆的“树洞姐姐”项目,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构建了多渠道的心理援助服务形式,正好解决了这些盲点,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科普形式。

上游新闻正是最先关注到“树洞姐姐”项目的媒体,并持续推出系列漫画,将来自中小学校“树洞信箱”的学生来信为文本,用真实案例结合专家指导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出品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上游观察·两会|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多名代表委员带着建议上两会

2024-03-08 16:30:00 来源: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话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社会要如何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要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面对心理健康问题?

代表委员们就此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构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服务网络

1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建设明显滞后。

李秋建议,应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儿童精神科医生认证体系,遴选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示范基地等,增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李秋提出,应加大对包括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在内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研究。增加儿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致病)和保护因素(治病)研究的科研投入。

她认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络,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同时,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资源,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让“艺术疗愈”成为心理健康建设的补充

2

焦兴涛认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重点在“早发现,早干预”,着重“治已病”,针对少数;而“治未病”的教育环节,惠及全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具有艺术疗愈特质的美育相关课程可以让所有学生受益,“可依托现有初高中‘美育’课程体系以及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制度等做法,把艺术疗愈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通过对在职美育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多层次多路径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和管理的体系。”

具体来说,可通过美育课程,如绘画、手工艺、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带动艺术疗愈,开展以艺术疗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和分享,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表达情感,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建设校内艺术疗愈平台。在校内建设艺术疗愈工作室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艺术疗愈的安全、舒适的环境。组织定期的艺术疗愈工作坊和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治愈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要强化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

网络游戏逐渐成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高新波认为,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的游戏会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长知识见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沉迷负面网络游戏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消极的影响,同时这些游戏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管控,还容易造成青少年游戏成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业又影响身心健康。

“要强化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开发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游戏。”高新波认为,游戏公司应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兴趣,配合学校教育开发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发挥好游戏的育人功能。

同时,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撑起防止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保护伞。

新闻多一点》

上游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住渝政协委员提交的社情民意中,提到了重庆的“树洞姐姐”项目,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构建了多渠道的心理援助服务形式,正好解决了这些盲点,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科普形式。

上游新闻正是最先关注到“树洞姐姐”项目的媒体,并持续推出系列漫画,将来自中小学校“树洞信箱”的学生来信为文本,用真实案例结合专家指导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出品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