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沙场亮剑 雕琢铸心的80后航天巧匠孙长胜[组图]

来源:中国网2017-09-11

  高精度测头,不仅能设定加工基准,还具有在线测量功能,孙长胜在实时测量工件的加工精度。 封晓东 摄影

  踏实、勤恳、敬业、钻研,一路竞赛打拼展露拳脚,短短七年时间里,从门外汉到全国技术能手、从机床前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从学徒成长为年轻的师傅,年轻的他早已成为90后数控技能人才团队的领军人物,他就是80后航天巧匠孙长胜,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数控操作手。作为飞航导弹动力装置承制单位的一线骨干,建军90年气势磅礴的沙场阅兵背后,更有他和更年轻一代航天人为国铸剑砺心的坚强守候。

  结缘航天

  当年的高考失利让孙长胜深刻体会到“人生没有捷径可走”,痛定思痛,重新为自己定位,从影视编导专业转学数控加工技术。四年中暗下决心要学出个门道来,学习期间拿到了全部一等奖学金。 2008年10月29日,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孙长胜来到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数控车间,从此迈进航天的大门。

  让90后伙伴崇拜的“突击队长”

  工作中,乐观热情的孙长胜带领他的90后年轻团队,在新机床调试和新产品加工领域一路披荆斩棘,屡次获奖的经历更是赢得了同伴的赞许和尊敬。一次复杂产品的首次生产试制,任务量和节点要求都史无前例。

  为了保证任务进度孙长胜带领大家从优化加工工艺和延长工作时间两方面入手默默担下责任。队员没有产品加工经验,孙长胜就逐个程序步骤讲解。为了争取时间,他在车间连轴转了三天两夜,72个小时没合眼,直到首件产品交检合格才回家休息。就这样两台机床分工序流水线加工,24小时连轴转,操作者两班倒,连续工作了整整30天,零差错的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代表航天人站上最高领奖台

  在总决赛封闭训练的一个月里,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一天下来站十几个小时,小腿都是肿的。系上护腰慢步挪到机床前,看着别人争分夺秒训练,行动不便的孙长胜心急如焚——此时距离全国技能大赛决赛只有两天,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引起腰伤复发。

  “当时最怕的就是无法上场比赛,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多年来从事航天工作的磨练支撑我走到最后,特别自豪我是航天一兵。”回忆起比赛场景他笑着说到。淘汰赛是非常残酷的,4晋3的比赛中,长胜的手指被划破流血,为了赶时间就用大拇指捏住,单手操作。之后便一鼓作气获得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名,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创新与传承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钱卫忠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通过大师工作室的平台,孙长胜也承担起新职工的技能培养工作,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先后培养出10余名生产一线骨干,带动了数控加工专业技术领域水平的整体提高。近几年,面对新设备调试和新产品的多重压力,孙长胜带领他的团队从未止步,勤恳钻研,一次次突击在前,拼出了一条数控加工的创新之路。(刘一丹/文 封晓东/摄)

  孙长胜在检查更换磨损的刀片。在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时,一组刀片的使用寿命在3小时左右,他能根据切削的声音准确的判断出刀片的磨损程度,及时检查更换,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使用高精度测头确定加工基准。加工基准是加工工作的准绳,为保证产品的加工精度,基准面的平面度要小于0.01mm。封晓东 摄影

  使用手轮进行测量操作时,一定要专注,手、眼配合,高度集中,才能快速准确定位。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调校镗刀,镗刀是精密的加工刀具,每一格的精度在φ0.001mm,他一直叮嘱徒弟们在使用的镗刀一定要注意消除反向间隙。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刃磨麻花钻。磨钻头是机械加工的基本功,钻头刃磨的角度,决定了钻出孔的圆度、尺寸和表面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一根磨损的麻花钻在他的手里三两下就修磨完成。虽然数控加工的刀具一般不用手动修磨,但是他牢记师傅的教导:“基本功不能丢,手上得有活”。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给小徒弟们进行刀具知识的讲解,刀具就像数控机床的牙齿,只有选择合适的刀具类型,参数,装夹方案才能事半功倍,提升加工效率。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进行现场教学。产品没有试件,孙长胜只能“实战教学”。封晓东 摄影

  作为“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4专项”)课题重要承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的数控车间内,由二十几台国产大型五轴联动机床组成的示范应用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孙长胜跟同事们一起进行产品加工试制,他们来自一线的应用反馈,给了课题推进最有利的帮助。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检查刀库里刀具的磨损的情况,上百把刀具,每次加工完都要仔细检查一遍。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使用助力机械手将工装移动到传送带上,之后的工作便由AGV导航小车和桁架机械手自动完成产品的装夹、拆卸和入库工作。这条正在调试安装的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将成为未来航天数控生产线的主力担当。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记录产品加工状态。在数字化柔性生产线的现场,一个大屏幕上同时显示着机床、立体库、仿真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信息。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使用机外对刀仪观察刀具刃口的磨损情况,并进行刀具长度和半径的测量,测量精度在0.001mm,并同时测量出刀具的径向和轴向跳动,只有全部的参数都在合格的范围内才能装进刀库进行加工。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复查刚装好的刀具,钻头刃口的磨损是细微的,放大了看是呈现锯齿状,只有每一把刀都复查过,他才放心用来加工产品。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和他所在数控铣工组已成长为最年轻的航天一线尖兵。封晓东 摄影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新闻频道
欢迎订阅重庆手机报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10658000。重庆3G门户 手机登录 cq.3g.cn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大国工匠:沙场亮剑 雕琢铸心的80后航天巧匠孙长胜[组图]

2017-09-11 19:56 来源: 0 条评论
高精度测头,不仅能设定加工基准,还具有在线测量功能,孙长胜在实时测量工件的加工精度。

  高精度测头,不仅能设定加工基准,还具有在线测量功能,孙长胜在实时测量工件的加工精度。 封晓东 摄影

  踏实、勤恳、敬业、钻研,一路竞赛打拼展露拳脚,短短七年时间里,从门外汉到全国技术能手、从机床前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从学徒成长为年轻的师傅,年轻的他早已成为90后数控技能人才团队的领军人物,他就是80后航天巧匠孙长胜,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数控操作手。作为飞航导弹动力装置承制单位的一线骨干,建军90年气势磅礴的沙场阅兵背后,更有他和更年轻一代航天人为国铸剑砺心的坚强守候。

  结缘航天

  当年的高考失利让孙长胜深刻体会到“人生没有捷径可走”,痛定思痛,重新为自己定位,从影视编导专业转学数控加工技术。四年中暗下决心要学出个门道来,学习期间拿到了全部一等奖学金。 2008年10月29日,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孙长胜来到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数控车间,从此迈进航天的大门。

  让90后伙伴崇拜的“突击队长”

  工作中,乐观热情的孙长胜带领他的90后年轻团队,在新机床调试和新产品加工领域一路披荆斩棘,屡次获奖的经历更是赢得了同伴的赞许和尊敬。一次复杂产品的首次生产试制,任务量和节点要求都史无前例。

  为了保证任务进度孙长胜带领大家从优化加工工艺和延长工作时间两方面入手默默担下责任。队员没有产品加工经验,孙长胜就逐个程序步骤讲解。为了争取时间,他在车间连轴转了三天两夜,72个小时没合眼,直到首件产品交检合格才回家休息。就这样两台机床分工序流水线加工,24小时连轴转,操作者两班倒,连续工作了整整30天,零差错的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代表航天人站上最高领奖台

  在总决赛封闭训练的一个月里,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一天下来站十几个小时,小腿都是肿的。系上护腰慢步挪到机床前,看着别人争分夺秒训练,行动不便的孙长胜心急如焚——此时距离全国技能大赛决赛只有两天,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引起腰伤复发。

  “当时最怕的就是无法上场比赛,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多年来从事航天工作的磨练支撑我走到最后,特别自豪我是航天一兵。”回忆起比赛场景他笑着说到。淘汰赛是非常残酷的,4晋3的比赛中,长胜的手指被划破流血,为了赶时间就用大拇指捏住,单手操作。之后便一鼓作气获得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名,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创新与传承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钱卫忠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通过大师工作室的平台,孙长胜也承担起新职工的技能培养工作,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先后培养出10余名生产一线骨干,带动了数控加工专业技术领域水平的整体提高。近几年,面对新设备调试和新产品的多重压力,孙长胜带领他的团队从未止步,勤恳钻研,一次次突击在前,拼出了一条数控加工的创新之路。(刘一丹/文 封晓东/摄)

  孙长胜在检查更换磨损的刀片。在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时,一组刀片的使用寿命在3小时左右,他能根据切削的声音准确的判断出刀片的磨损程度,及时检查更换,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使用高精度测头确定加工基准。加工基准是加工工作的准绳,为保证产品的加工精度,基准面的平面度要小于0.01mm。封晓东 摄影

  使用手轮进行测量操作时,一定要专注,手、眼配合,高度集中,才能快速准确定位。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调校镗刀,镗刀是精密的加工刀具,每一格的精度在φ0.001mm,他一直叮嘱徒弟们在使用的镗刀一定要注意消除反向间隙。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刃磨麻花钻。磨钻头是机械加工的基本功,钻头刃磨的角度,决定了钻出孔的圆度、尺寸和表面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一根磨损的麻花钻在他的手里三两下就修磨完成。虽然数控加工的刀具一般不用手动修磨,但是他牢记师傅的教导:“基本功不能丢,手上得有活”。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给小徒弟们进行刀具知识的讲解,刀具就像数控机床的牙齿,只有选择合适的刀具类型,参数,装夹方案才能事半功倍,提升加工效率。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进行现场教学。产品没有试件,孙长胜只能“实战教学”。封晓东 摄影

  作为“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4专项”)课题重要承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的数控车间内,由二十几台国产大型五轴联动机床组成的示范应用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孙长胜跟同事们一起进行产品加工试制,他们来自一线的应用反馈,给了课题推进最有利的帮助。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检查刀库里刀具的磨损的情况,上百把刀具,每次加工完都要仔细检查一遍。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使用助力机械手将工装移动到传送带上,之后的工作便由AGV导航小车和桁架机械手自动完成产品的装夹、拆卸和入库工作。这条正在调试安装的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将成为未来航天数控生产线的主力担当。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记录产品加工状态。在数字化柔性生产线的现场,一个大屏幕上同时显示着机床、立体库、仿真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信息。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使用机外对刀仪观察刀具刃口的磨损情况,并进行刀具长度和半径的测量,测量精度在0.001mm,并同时测量出刀具的径向和轴向跳动,只有全部的参数都在合格的范围内才能装进刀库进行加工。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在复查刚装好的刀具,钻头刃口的磨损是细微的,放大了看是呈现锯齿状,只有每一把刀都复查过,他才放心用来加工产品。封晓东 摄影

  孙长胜和他所在数控铣工组已成长为最年轻的航天一线尖兵。封晓东 摄影

[责任编辑: 华小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