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方略

来源:人民论坛网2018-01-30

  作者: 程惠哲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微信图片_20171021150847

  近年来,文化和文化工作成为全党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在讨论过程中,免不了产生一些争论和分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许多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使大家对于文化领域的认识趋于一致,文化思潮呈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来,汇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来。

  十九大把文化强国建设热潮推向时代高点

  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等场合,多次就文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文化是十九大报告的亮点、重点和出彩点。在十九大报告32000多字的篇幅中,共用了2300多字集中论述了文化问题、专门安排了文化工作。具体来说,十九大报告的第七部分专门在讲文化工作,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一些段落也在集中讲文化工作。报告论述了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文化光辉灿烂、不可或缺。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的重点论述历历在目,亮点熠熠生辉,出彩点光华照人。强调了对理想信念的追寻、对精神力量的张扬,强调了坚守文化立场、担负文化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引领践行中国先进文化等重大概念,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确定了方略。此外,大会还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同写入党章,这一举措也验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殷期盼。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力量

  十九大报告为什么以如此多的篇幅来强调文化建设?在报告中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文化极端重要,文化是推动国家民族兴盛的强大力量。

  文化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而丰富,要通过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尽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助推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心灵家园。

  文化关乎时代新人的培养。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文化创造和进步是时代责任,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作为当今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要为这个伟大时代画像塑魂,要成为时代历史的书写者、描绘者,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引领中国先进文化“走出去”。

  文化强国建设荡涤出日益清晰的标识与方略

  文化强国的标志可以有很多,提纲挈领地说,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取向、美学精神等方面。通俗来讲,文化强国就是,无论以什么形态和方式呈现,其文化总能成为世界潮流风向标;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人种、什么信仰的人,总是把这里当作旅游目的地国、留学目的地国、会议目的地国,当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可以终老一生的地方。

  文化强国的建立与形成,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作品热、语言热、节日热,乃至综合性的文化热,含服饰、饮食、建筑、美学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一是作品热。文艺作品是一个国家、民族思想文化的生动体现和直观展示,好的作品能让人们直观地、轻松地接触、感知中国的文化内涵。遥想唐诗的受欢迎程度、传播的空间宽度和历史延伸长度,近看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就能知道文艺作品的魅力和重大影响力。“国学热”在国内的升温,“汉学热”在世界的风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作品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传世名作的背后,是一个个青史留名的名家大师,有了书写时代的名家,才会有表现时代的名作。

  二是语言热。历史上,汉语曾是周边国家向往的语言,汉字也成为周边一些国家的通用文字。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这样的时期和阶段,那就是让汉语成为一些国家学校的必修课,成为一门重要的高频使用语言。虽然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但其在国际场合的使用率、在互联网世界的语言文字占有率还比较低。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一旦成为了世界人民交流的首选语言,那么这个民族不想实现文化繁荣兴盛、不想成为文化强国都不可能。

  三是节日热。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让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节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过中国节为时尚、为潮流。

  四是综合性的文化热。让中华文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成为引领世界时尚和潮流的重要因素。综合汉服、唐装等样式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民族服装,要让中华民族的服装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争相效仿、追随的服装样式。在饮食方面,要推动中餐成为世界宴会的首选“大餐”,让中餐礼仪成为世界餐桌的优先礼仪。在建筑方面,让中式建筑成为世界流行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在美学精神和审美观念上,让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审美观念成为世界主要的美学精神、审美观念,引领世界的审美取向。

  文化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强国梦、复兴梦的实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既要豪情满怀,又要成竹在胸。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行动方略。要借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突出文化创新,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和氛围。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着眼乡风文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把每一个乡村变成有文化、有艺术、有情调、有情怀、有乡愁的乡村。从重视文化自信发展到重视文化他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自家的文化。文化自信易,文化他信难。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他信,让他人信服、热爱的文化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还要吸纳、借鉴他人的文化,汲取、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无论对待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责编/赵橙涔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方略

2018-01-30 13:30:17 来源: 0 条评论

  作者: 程惠哲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微信图片_20171021150847

  近年来,文化和文化工作成为全党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在讨论过程中,免不了产生一些争论和分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许多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使大家对于文化领域的认识趋于一致,文化思潮呈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来,汇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来。

  十九大把文化强国建设热潮推向时代高点

  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等场合,多次就文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文化是十九大报告的亮点、重点和出彩点。在十九大报告32000多字的篇幅中,共用了2300多字集中论述了文化问题、专门安排了文化工作。具体来说,十九大报告的第七部分专门在讲文化工作,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一些段落也在集中讲文化工作。报告论述了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文化光辉灿烂、不可或缺。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的重点论述历历在目,亮点熠熠生辉,出彩点光华照人。强调了对理想信念的追寻、对精神力量的张扬,强调了坚守文化立场、担负文化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引领践行中国先进文化等重大概念,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确定了方略。此外,大会还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同写入党章,这一举措也验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殷期盼。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力量

  十九大报告为什么以如此多的篇幅来强调文化建设?在报告中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文化极端重要,文化是推动国家民族兴盛的强大力量。

  文化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而丰富,要通过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尽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助推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心灵家园。

  文化关乎时代新人的培养。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文化创造和进步是时代责任,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作为当今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要为这个伟大时代画像塑魂,要成为时代历史的书写者、描绘者,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引领中国先进文化“走出去”。

  文化强国建设荡涤出日益清晰的标识与方略

  文化强国的标志可以有很多,提纲挈领地说,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取向、美学精神等方面。通俗来讲,文化强国就是,无论以什么形态和方式呈现,其文化总能成为世界潮流风向标;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人种、什么信仰的人,总是把这里当作旅游目的地国、留学目的地国、会议目的地国,当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可以终老一生的地方。

  文化强国的建立与形成,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作品热、语言热、节日热,乃至综合性的文化热,含服饰、饮食、建筑、美学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一是作品热。文艺作品是一个国家、民族思想文化的生动体现和直观展示,好的作品能让人们直观地、轻松地接触、感知中国的文化内涵。遥想唐诗的受欢迎程度、传播的空间宽度和历史延伸长度,近看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就能知道文艺作品的魅力和重大影响力。“国学热”在国内的升温,“汉学热”在世界的风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作品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传世名作的背后,是一个个青史留名的名家大师,有了书写时代的名家,才会有表现时代的名作。

  二是语言热。历史上,汉语曾是周边国家向往的语言,汉字也成为周边一些国家的通用文字。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这样的时期和阶段,那就是让汉语成为一些国家学校的必修课,成为一门重要的高频使用语言。虽然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但其在国际场合的使用率、在互联网世界的语言文字占有率还比较低。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一旦成为了世界人民交流的首选语言,那么这个民族不想实现文化繁荣兴盛、不想成为文化强国都不可能。

  三是节日热。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让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节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过中国节为时尚、为潮流。

  四是综合性的文化热。让中华文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成为引领世界时尚和潮流的重要因素。综合汉服、唐装等样式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民族服装,要让中华民族的服装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争相效仿、追随的服装样式。在饮食方面,要推动中餐成为世界宴会的首选“大餐”,让中餐礼仪成为世界餐桌的优先礼仪。在建筑方面,让中式建筑成为世界流行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在美学精神和审美观念上,让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审美观念成为世界主要的美学精神、审美观念,引领世界的审美取向。

  文化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强国梦、复兴梦的实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既要豪情满怀,又要成竹在胸。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行动方略。要借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突出文化创新,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和氛围。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着眼乡风文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把每一个乡村变成有文化、有艺术、有情调、有情怀、有乡愁的乡村。从重视文化自信发展到重视文化他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自家的文化。文化自信易,文化他信难。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他信,让他人信服、热爱的文化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还要吸纳、借鉴他人的文化,汲取、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无论对待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责编/赵橙涔

[责任编辑: 汤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