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民生发展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夯实基础

来源:央视网2018-03-10

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情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将惠及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政府一贯将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的表现也一如既往亮点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功能。过去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连续每年新增就业达到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的稳定水平,总体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并且首次将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性目标。就业质量也在持续改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保持同步较快增长。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达到7.4%,跑赢了经济增速,劳动者工作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安全网更加牢固,保障力度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发挥着社会托底的重要功能。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初步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诉求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到每月2500元左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在迈向新时代征程中可以甩开膀子去奋斗,基本实现后顾无忧。

  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教育短板逐渐补齐。教育事业是目前民生领域不平衡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短板备受关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过去五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4%以上,并且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各级政府努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从1万人增加到10万人,学前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短板。

  全面脱贫攻坚胜利在即,共享发展没有遗漏。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独特优势,全面脱贫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中央财政过去5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00多亿元,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过去五年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力度不会放松,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会继续加强,最后3000多万贫困人口在未来几年将全面脱贫,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更加健全,教育更加公平,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朴实而坚定地强调,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百姓关心的就业、收入、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环境等各项民生事业成绩可嘉、亮点突出,但新时代百姓也有更高的诉求。应该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程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民生发展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夯实基础

2018-03-10 09:03:57 来源: 0 条评论

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情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将惠及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政府一贯将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的表现也一如既往亮点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功能。过去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连续每年新增就业达到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的稳定水平,总体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并且首次将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性目标。就业质量也在持续改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保持同步较快增长。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达到7.4%,跑赢了经济增速,劳动者工作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安全网更加牢固,保障力度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发挥着社会托底的重要功能。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初步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诉求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到每月2500元左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在迈向新时代征程中可以甩开膀子去奋斗,基本实现后顾无忧。

  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教育短板逐渐补齐。教育事业是目前民生领域不平衡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短板备受关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过去五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4%以上,并且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各级政府努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从1万人增加到10万人,学前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短板。

  全面脱贫攻坚胜利在即,共享发展没有遗漏。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独特优势,全面脱贫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中央财政过去5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00多亿元,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过去五年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力度不会放松,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会继续加强,最后3000多万贫困人口在未来几年将全面脱贫,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更加健全,教育更加公平,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朴实而坚定地强调,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百姓关心的就业、收入、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环境等各项民生事业成绩可嘉、亮点突出,但新时代百姓也有更高的诉求。应该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程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苏桢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