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别让朋友圈定义了真实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2018-04-16

    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

    相信有不少人,都喜欢有事没事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朋友最新的动态,了解一下大家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但在朋友圈游走之时,却也可能因为一行小字而受挫: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它像一道竖起的篱笆,柴扉紧锁,提示着我们这里面是你不可涉足的世界。

    当观察他人生活的欲望,遭遇了“谢绝参观”的标识,虽然免不了一阵失落,但细细想来,这似乎恰恰隐喻着今天朋友圈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一位朋友曾说,如果出去旅游,回来不发一下朋友圈,就好像没去过一样。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的确,如今朋友圈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记录日常的点滴,来分享生活的际遇,来展示一种被关注、被看到的社交存在。同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把现实中被时间、距离冲散的朋友重新拉到彼此可见的视域,来维系情感的需要和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在朋友圈二十四小时不落的灯火里,我们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可以说,朋友圈正在塑造着我们新的交往方式、认知方式,满足着我们“看”与“被看”的心理需要。

    但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为自己的朋友圈加上了一把锁,甚至不愿意再发朋友圈?从心理上来说,很多人渴望记录生活,却又不希望将自己完全展现在他人面前;渴望交流诉说,但又不愿将自己的心情向所有人广播;渴望营造积极的社交网络,却又害怕别人无限接近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些心理反映到朋友圈中,就有了“分组可见”“分组不可见”“仅三天可见”等种种操作。技术的好处,在于它解决了很多现实交往中无法避免的尴尬,也帮助我们不断调适着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距离。

    在心理因素之外,很多人不再愿意在朋友圈里过多展现自己,还在于朋友圈已经从最初个人的一方天地,变成了如今人群芜杂的公共场域。每个人的微信好友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仅一面之缘的人、时刻准备向你推销的人,或者随时对你“求转发”“求投票”的人……当朋友圈不再只是纯粹的情感交流地,当朋友圈过多掺杂了利益交换、人情负担,当“朋友圈里无朋友”,自然也就让人失去了敞开心扉的动力。

    当然,朋友圈无法成为人们的“快意江湖”,还有很多原因。好友们通过你朋友圈里的一言一行重新建构着你的形象,揣度着你的生活方式,品评着你的审美趣味。而大多数人又都渴望通过朋友圈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所以很多时候会用精挑细选的图片、反复打磨的文字,来塑造一个想要展现给别人的自己。这样一来,发朋友圈也不再是一件轻松事,当人们对“打字三十秒,润色十分钟”式的费神费力感到疲惫,当有了怕别人多想、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怕不能展现更好的自己的想法,当别人加了滤镜的生活在自己心中投射下过多的阴影和焦虑,很多人也就只想做一个围观者而非分享者了。

    其实,不少人在谈及自己的交友之道时,都会说到一个“真”字。但是如今,在朋友互动的主要场域朋友圈里,却常常被认为“没有真实的生活”。这也让我们反思,今天我们关于朋友圈的种种讨论,对待朋友圈的种种态度,无论是喜欢也好,逃离也罢,都可能是因为,我们赋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义。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如果过度依赖线上的窗口来塑造一个人、认识一个人,可能潜藏着很大危险。正如有人所说,“朋友圈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小块天地,真正的世界,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因为,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张凡)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别让朋友圈定义了真实生活

2018-04-16 10:18:52 来源: 0 条评论

    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

    相信有不少人,都喜欢有事没事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朋友最新的动态,了解一下大家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但在朋友圈游走之时,却也可能因为一行小字而受挫: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它像一道竖起的篱笆,柴扉紧锁,提示着我们这里面是你不可涉足的世界。

    当观察他人生活的欲望,遭遇了“谢绝参观”的标识,虽然免不了一阵失落,但细细想来,这似乎恰恰隐喻着今天朋友圈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一位朋友曾说,如果出去旅游,回来不发一下朋友圈,就好像没去过一样。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的确,如今朋友圈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记录日常的点滴,来分享生活的际遇,来展示一种被关注、被看到的社交存在。同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把现实中被时间、距离冲散的朋友重新拉到彼此可见的视域,来维系情感的需要和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在朋友圈二十四小时不落的灯火里,我们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可以说,朋友圈正在塑造着我们新的交往方式、认知方式,满足着我们“看”与“被看”的心理需要。

    但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为自己的朋友圈加上了一把锁,甚至不愿意再发朋友圈?从心理上来说,很多人渴望记录生活,却又不希望将自己完全展现在他人面前;渴望交流诉说,但又不愿将自己的心情向所有人广播;渴望营造积极的社交网络,却又害怕别人无限接近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些心理反映到朋友圈中,就有了“分组可见”“分组不可见”“仅三天可见”等种种操作。技术的好处,在于它解决了很多现实交往中无法避免的尴尬,也帮助我们不断调适着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距离。

    在心理因素之外,很多人不再愿意在朋友圈里过多展现自己,还在于朋友圈已经从最初个人的一方天地,变成了如今人群芜杂的公共场域。每个人的微信好友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仅一面之缘的人、时刻准备向你推销的人,或者随时对你“求转发”“求投票”的人……当朋友圈不再只是纯粹的情感交流地,当朋友圈过多掺杂了利益交换、人情负担,当“朋友圈里无朋友”,自然也就让人失去了敞开心扉的动力。

    当然,朋友圈无法成为人们的“快意江湖”,还有很多原因。好友们通过你朋友圈里的一言一行重新建构着你的形象,揣度着你的生活方式,品评着你的审美趣味。而大多数人又都渴望通过朋友圈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所以很多时候会用精挑细选的图片、反复打磨的文字,来塑造一个想要展现给别人的自己。这样一来,发朋友圈也不再是一件轻松事,当人们对“打字三十秒,润色十分钟”式的费神费力感到疲惫,当有了怕别人多想、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怕不能展现更好的自己的想法,当别人加了滤镜的生活在自己心中投射下过多的阴影和焦虑,很多人也就只想做一个围观者而非分享者了。

    其实,不少人在谈及自己的交友之道时,都会说到一个“真”字。但是如今,在朋友互动的主要场域朋友圈里,却常常被认为“没有真实的生活”。这也让我们反思,今天我们关于朋友圈的种种讨论,对待朋友圈的种种态度,无论是喜欢也好,逃离也罢,都可能是因为,我们赋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义。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如果过度依赖线上的窗口来塑造一个人、认识一个人,可能潜藏着很大危险。正如有人所说,“朋友圈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小块天地,真正的世界,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因为,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张凡)

 

[责任编辑: 汤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