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习习近平的用典艺术

来源:学习微平台2018-05-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收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效果,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堪称用典大家。其用典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频率之高,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都非常突出。习近平古典文学素养深厚,经史百家,藏诸脑海,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他通过广泛采撷古人的经典名句,巧加点化,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表现力和历史感;同时,这些典故与其大众化的语言配合使用,使得典故运用自然,与文意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习式语言风格。

  习近平25年念念不忘的一则典故

  2015年10月l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回忆道:“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上述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政理》,是3000多年前姜太公对周武王的谏言。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到他们挨冻受饿就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不堪就感到悲痛。成语“爱民如子”即源于此。

  时间回溯至25年前的1990年5月,习近平即将离开治政两年的福建宁德,他在给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这不仅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执古御今、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大视野、大气魄,也折射出习近平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汲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闪耀着古代民本思想光芒的典故,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智慧。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代,后经历代思想家不断地加以充实和丰富,提出了诸如“敬民”“爱民”“重民”“尊民”“亲民”“富民”“乐民”等观点,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夏禹、商汤、周武王、孔子、孟子、荀子、贾谊、刘向、李世民、张居正、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于这些古圣先贤的民本思想精华,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多有借鉴引用。

  如1989年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一文中,借用明代首辅张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和北宋苏辙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要求党员干部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练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2007年在《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之江新语》)一文中,引用孟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并由此生发道:“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

  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讲述了孔子七世祖正考父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悔。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年11月在山东菏泽考察时,又即兴诵读了清代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他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市县委书记们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年底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又引用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2014年1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近平引用3600多年前商汤对伊尹说的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同‘否’)”,以及清代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多做利民之事。之后在庆祝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引用《尚书》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月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引用东汉王充《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习近平在谈到全面小康时,引用李世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强调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同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中,引用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2016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谈及共同富裕,先后引用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同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引用曾子“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掷地有声地向世界表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9月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援引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庄严宣布:“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

  这一年,他还两次引用《淮南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些用典,始终围绕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阐释得更加清晰而深刻,使广大党员干部找准了工作宗旨,明晰了工作路线,进一步强化了为民意识。

  用典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用典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指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中最紧迫、最重大的现实问题。

  如关于反腐倡廉,引用《商君书》“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强调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关于反“四风”,引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强调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

  关于制度建设,引用白居易《策林》“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

  关于县域治理,化用荀悦《前汉纪》中的“郡县治,天下安”,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

  关于政法工作,引用明代《官箴》“公生明,廉生威”,指出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

  关于政治纪律,引用苏轼的“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

  关于信仰信念,引用《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强调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引用《庄子》“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大道,绝不能动摇其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关于网络安全,引用《汉书》“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指出只有对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预警,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才能预先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关于民族工作,引用贾谊《过秦论》“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关于分配问题,引用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强调绝不能出现这种现象,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于统战工作:对于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引用《宋史》“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对于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引用《明史》“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关于香港发展,引用《汉书》“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指出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

  频繁用典背后的理念表达

  在习近平讲话文章中,一些典故还被频繁引用,说明这些典故有着深厚内涵的理念表达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则典故,达13次之多,多用于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而今天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曾6次引用,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他谆谆教导各级干部:“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曾4次引用。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见《摆脱贫困》)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 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见《之江新语》)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4年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发出号召:“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习近平十八大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可见,习近平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是习近平用典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杨立新,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习近平用典》典故释义作者,《学习时报》“用典释义”专栏作者。现为人民日报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美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出版有5部学术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

  来源:金台新声(ID: jintaixinsheng)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学习习近平的用典艺术

2018-05-25 14:57:19 来源: 0 条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收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效果,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堪称用典大家。其用典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频率之高,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都非常突出。习近平古典文学素养深厚,经史百家,藏诸脑海,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他通过广泛采撷古人的经典名句,巧加点化,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表现力和历史感;同时,这些典故与其大众化的语言配合使用,使得典故运用自然,与文意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习式语言风格。

  习近平25年念念不忘的一则典故

  2015年10月l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回忆道:“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上述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政理》,是3000多年前姜太公对周武王的谏言。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到他们挨冻受饿就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不堪就感到悲痛。成语“爱民如子”即源于此。

  时间回溯至25年前的1990年5月,习近平即将离开治政两年的福建宁德,他在给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这不仅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执古御今、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大视野、大气魄,也折射出习近平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汲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闪耀着古代民本思想光芒的典故,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智慧。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代,后经历代思想家不断地加以充实和丰富,提出了诸如“敬民”“爱民”“重民”“尊民”“亲民”“富民”“乐民”等观点,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夏禹、商汤、周武王、孔子、孟子、荀子、贾谊、刘向、李世民、张居正、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于这些古圣先贤的民本思想精华,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多有借鉴引用。

  如1989年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一文中,借用明代首辅张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和北宋苏辙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要求党员干部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练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2007年在《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之江新语》)一文中,引用孟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并由此生发道:“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

  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讲述了孔子七世祖正考父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悔。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年11月在山东菏泽考察时,又即兴诵读了清代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他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市县委书记们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年底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又引用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2014年1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近平引用3600多年前商汤对伊尹说的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同‘否’)”,以及清代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多做利民之事。之后在庆祝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引用《尚书》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月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引用东汉王充《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习近平在谈到全面小康时,引用李世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强调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同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中,引用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2016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谈及共同富裕,先后引用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同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引用曾子“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掷地有声地向世界表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9月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援引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庄严宣布:“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

  这一年,他还两次引用《淮南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些用典,始终围绕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阐释得更加清晰而深刻,使广大党员干部找准了工作宗旨,明晰了工作路线,进一步强化了为民意识。

  用典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用典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指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中最紧迫、最重大的现实问题。

  如关于反腐倡廉,引用《商君书》“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强调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关于反“四风”,引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强调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

  关于制度建设,引用白居易《策林》“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

  关于县域治理,化用荀悦《前汉纪》中的“郡县治,天下安”,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

  关于政法工作,引用明代《官箴》“公生明,廉生威”,指出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

  关于政治纪律,引用苏轼的“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

  关于信仰信念,引用《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强调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引用《庄子》“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大道,绝不能动摇其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关于网络安全,引用《汉书》“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指出只有对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预警,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才能预先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关于民族工作,引用贾谊《过秦论》“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关于分配问题,引用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强调绝不能出现这种现象,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于统战工作:对于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引用《宋史》“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对于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引用《明史》“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关于香港发展,引用《汉书》“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指出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

  频繁用典背后的理念表达

  在习近平讲话文章中,一些典故还被频繁引用,说明这些典故有着深厚内涵的理念表达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则典故,达13次之多,多用于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而今天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曾6次引用,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他谆谆教导各级干部:“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曾4次引用。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见《摆脱贫困》)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 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见《之江新语》)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4年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发出号召:“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习近平十八大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可见,习近平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是习近平用典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杨立新,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习近平用典》典故释义作者,《学习时报》“用典释义”专栏作者。现为人民日报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美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出版有5部学术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

  来源:金台新声(ID: jintaixinsheng)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