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面向

来源:光明网2018-07-11

  【专家论坛】

  作者:胡军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大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子课题负责人、西北大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人类观念和实践史上重要的思想事件与行动存在。它既将文化交往、价值塑造、实践创造等议题显现在人类的思想空间,又表明了自身改变现实与自主创建的实践力量。在文化融通、价值凝塑和实践建构的面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现了对人类交往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不懈坚守与深度自觉,并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人类巨大的思想建构性和实践创造性。

  1、面向文化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文化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深处的交汇融合、互诠会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融通,一方面在于二者在实践观、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历史观上均有契合性。从实践观看,前者具有强烈改变世界、超越必然王国的实践关怀,后者崇尚“天之历数在汝躬”“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重行主义基调。从认识论看,前者肯定现实世界在认识论中的优先地位,后者推崇感性生活世界的基础意义。从方法论看,前者注重系统辩证、整体协调,后者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不隔。从社会历史观看,前者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后者强调“通古今之变”“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另一方面在于二者有着和而不同的交往自觉。正是在该自觉中,马克思主义突破了时空的间距,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实践语境中,为自身作为具有永恒历史价值、自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学说提供了经验辩护和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文化融通,批判地反思、发展与更新了自己的传统,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也正是在该自觉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背离文化融通之旨的“断裂论”“复归论”划清了界线,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以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断裂,也不是以传统文化凌驾马克思主义的隐性复归,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通有无、耦合再造。

  2、面向价值凝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有制度层面的诉求,旨在通过优化上层建筑来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与面貌;也有价值层面的企盼,意在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内在对接,来形成社会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华民族以价值期待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价值选择,又糅合自身的价值传统,来改造中国实际、应对中国问题的过程,而每一次改造与应对又是一次价值调适和价值凝塑。

  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西价值在新的坐标中交织互涉。价值多元是社会进步的契机及个体价值意识觉醒的动力,也是社会失范、价值失序的主因。在价值多元的态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凝塑核心价值,以价值共识消解价值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塑无疑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它既承载了提升民族文化与大众生活价值内涵及精神向度的使命,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凝塑的当代典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在当代的对接。一方面,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蕴涵,将自由解放、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价值维度内蕴在自身的理论构成与实践导向之中,这既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据与实践合理性,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在形式与结构上的价值表达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续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价值传统的本源性传承与创造性升华,全方位透显着中国传统智慧和价值特质,其凝塑既获得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精神涵养,又促进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现代转换。基于价值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经济全球化构架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之维,而且在对自身价值传统的坚守中展现了中国的价值之美。

  3、面向实践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发端之时就有明显的实践指向,它对中国实际的观照和对中国问题的直面即为明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真理性在中国实际、问题、现实需要中找到了确证;另一方面,中国的实际与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照中得到了改变、应对与解决,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风貌、制度架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中获得了新的形式与内容。

  不过,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虽然实现了改造中国社会、革新中国制度、重塑中国价值体系的初衷,但不一定构成坚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因为中国语境中的时代变迁、时代课题与现实实践有可能会超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语境与实践构想,中国境况自身的复杂性有可能会超出马克思主义固有文本的解释空间。这样一来,就有必要在始源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基础上,补充一个由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来充盈的实践文本,这有赖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自主建构的理论使命感为其赋予理论活力与智性表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曾经有过有效直面和应对中国社会现实从而自主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成功范型,比如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前者重构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后者扩充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定位,重构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现实地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践履者以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战略眼光和实践气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引入了21世纪,使得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闪耀着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趋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为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多元复杂的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它们正日益凸显着自身的示范效应,进而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同时在新时代的实践洪流中自主建构了具有高度理论主体意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必将指引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大功绩。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0日 11版)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面向

2018-07-11 15:13:26 来源: 0 条评论

  【专家论坛】

  作者:胡军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大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子课题负责人、西北大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人类观念和实践史上重要的思想事件与行动存在。它既将文化交往、价值塑造、实践创造等议题显现在人类的思想空间,又表明了自身改变现实与自主创建的实践力量。在文化融通、价值凝塑和实践建构的面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现了对人类交往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不懈坚守与深度自觉,并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人类巨大的思想建构性和实践创造性。

  1、面向文化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文化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深处的交汇融合、互诠会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融通,一方面在于二者在实践观、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历史观上均有契合性。从实践观看,前者具有强烈改变世界、超越必然王国的实践关怀,后者崇尚“天之历数在汝躬”“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重行主义基调。从认识论看,前者肯定现实世界在认识论中的优先地位,后者推崇感性生活世界的基础意义。从方法论看,前者注重系统辩证、整体协调,后者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不隔。从社会历史观看,前者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后者强调“通古今之变”“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另一方面在于二者有着和而不同的交往自觉。正是在该自觉中,马克思主义突破了时空的间距,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实践语境中,为自身作为具有永恒历史价值、自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学说提供了经验辩护和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文化融通,批判地反思、发展与更新了自己的传统,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也正是在该自觉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背离文化融通之旨的“断裂论”“复归论”划清了界线,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以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断裂,也不是以传统文化凌驾马克思主义的隐性复归,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通有无、耦合再造。

  2、面向价值凝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有制度层面的诉求,旨在通过优化上层建筑来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与面貌;也有价值层面的企盼,意在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内在对接,来形成社会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华民族以价值期待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价值选择,又糅合自身的价值传统,来改造中国实际、应对中国问题的过程,而每一次改造与应对又是一次价值调适和价值凝塑。

  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西价值在新的坐标中交织互涉。价值多元是社会进步的契机及个体价值意识觉醒的动力,也是社会失范、价值失序的主因。在价值多元的态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凝塑核心价值,以价值共识消解价值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塑无疑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它既承载了提升民族文化与大众生活价值内涵及精神向度的使命,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凝塑的当代典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在当代的对接。一方面,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蕴涵,将自由解放、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价值维度内蕴在自身的理论构成与实践导向之中,这既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据与实践合理性,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在形式与结构上的价值表达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续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价值传统的本源性传承与创造性升华,全方位透显着中国传统智慧和价值特质,其凝塑既获得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精神涵养,又促进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现代转换。基于价值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经济全球化构架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之维,而且在对自身价值传统的坚守中展现了中国的价值之美。

  3、面向实践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发端之时就有明显的实践指向,它对中国实际的观照和对中国问题的直面即为明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真理性在中国实际、问题、现实需要中找到了确证;另一方面,中国的实际与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照中得到了改变、应对与解决,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风貌、制度架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中获得了新的形式与内容。

  不过,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虽然实现了改造中国社会、革新中国制度、重塑中国价值体系的初衷,但不一定构成坚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因为中国语境中的时代变迁、时代课题与现实实践有可能会超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语境与实践构想,中国境况自身的复杂性有可能会超出马克思主义固有文本的解释空间。这样一来,就有必要在始源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基础上,补充一个由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来充盈的实践文本,这有赖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自主建构的理论使命感为其赋予理论活力与智性表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曾经有过有效直面和应对中国社会现实从而自主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成功范型,比如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前者重构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后者扩充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定位,重构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现实地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践履者以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战略眼光和实践气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引入了21世纪,使得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闪耀着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趋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为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多元复杂的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它们正日益凸显着自身的示范效应,进而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同时在新时代的实践洪流中自主建构了具有高度理论主体意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必将指引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大功绩。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0日 11版)

[责任编辑: 蓝心妤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