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过坎攀高端——来自中国制造业一线的调研报告之一
" style="position:absolute; display:block; top:-9999px" />
导航

爬坡过坎攀高端——来自中国制造业一线的调研报告之一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8-07-2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7月5日,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一艘总舱容为17.4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已经完工、等待交付。它将和此前交付的18艘姐妹船舶一起,穿梭于世界主要气源地和中国沿海城市。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其设备复杂,技术要求高,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制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乘风破浪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和投入,是对一个个技术指标和建造方案的反复捶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中国制造已连续9年保持世界规模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我们也应正视,中国制造长期并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随着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中国制造业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巩固和发展既有优势,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

在万向集团的展厅里摆放着一辆线形优美的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卡玛”,车顶的太阳能顶板,在全天充电后可以续航1.5英里。据了解,这款车已在北美交付。

“万向造整车是为了保证零部件做得更好。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在北美生产的车,每两辆会有一辆用到万向的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

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因为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起走到了舞台中央,万向得以异军突起,从承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起步;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万向得以早在1984年就主动出口,倒逼自己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整体积极向上,万向得以形成了整车制造产业链,并不断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可谓艰难起步。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采访时发现,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竟然还有一台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给自己“添个零”。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大体相当于美德日三国的总和。1984年,我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工业行业中仅有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13个大类行业;如今,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从易到难的优化调整

采访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时,新能源零部件试验室、电子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排放试验室……一路走来,让记者目不暇接。

当记者走进发动机半消声室时,顿时感觉世界安静了。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介绍说,“这个房间的噪音只有17分贝,发动机有一点声音都能听到。我们要通过各种测试,让吉利发动机的噪音保持在36分贝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0年后,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外资进入,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资金、技术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打通了一条生路,也让中国制造企业看到了新的方向。1997年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就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造车战略,而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1992年至1998年,中国制造的产能迅速提升,满足老百姓吃穿用的制造行业已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以食品、服装、家电产业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中国提出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汽车成为消费新需求,也因此成为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于是,中国制造业开始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发展的清晰脉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资源的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最初的低端加工制造起步,靠低价取胜。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开始追求品牌和质量,向着对技术和资金要求更高的领域迈进。

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代表消费升级的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至2016年,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了188.1倍和4429倍。同时,中国制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2017年,我国机械工业占比不断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

从大到强的未来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苗圩说。

新工业革命兴起带来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国制造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共享经济、协同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记者一路调研采访看到,重视研发投入和掌握创新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共识。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沈子瑜回忆,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资金因此好几年都非常紧张,但企业研发投入却一直占到市场销售规模的1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7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飞机、量子通信、海洋工程装备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仍有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40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固然推动了技术水平提升,但部分行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仅为4%至5%,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制造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并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要素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

正视现实方能明确目标。改革开放已然40年,全球经济早已成为互联互通的共同体。中国制造要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充满信心。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爬坡过坎攀高端——来自中国制造业一线的调研报告之一

2018-07-22 16:39:10 来源: 0 条评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7月5日,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一艘总舱容为17.4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已经完工、等待交付。它将和此前交付的18艘姐妹船舶一起,穿梭于世界主要气源地和中国沿海城市。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其设备复杂,技术要求高,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制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乘风破浪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和投入,是对一个个技术指标和建造方案的反复捶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中国制造已连续9年保持世界规模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我们也应正视,中国制造长期并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随着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中国制造业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巩固和发展既有优势,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

在万向集团的展厅里摆放着一辆线形优美的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卡玛”,车顶的太阳能顶板,在全天充电后可以续航1.5英里。据了解,这款车已在北美交付。

“万向造整车是为了保证零部件做得更好。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在北美生产的车,每两辆会有一辆用到万向的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

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因为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起走到了舞台中央,万向得以异军突起,从承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起步;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万向得以早在1984年就主动出口,倒逼自己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整体积极向上,万向得以形成了整车制造产业链,并不断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可谓艰难起步。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采访时发现,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竟然还有一台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给自己“添个零”。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大体相当于美德日三国的总和。1984年,我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工业行业中仅有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13个大类行业;如今,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从易到难的优化调整

采访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时,新能源零部件试验室、电子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排放试验室……一路走来,让记者目不暇接。

当记者走进发动机半消声室时,顿时感觉世界安静了。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介绍说,“这个房间的噪音只有17分贝,发动机有一点声音都能听到。我们要通过各种测试,让吉利发动机的噪音保持在36分贝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0年后,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外资进入,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资金、技术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打通了一条生路,也让中国制造企业看到了新的方向。1997年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就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造车战略,而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1992年至1998年,中国制造的产能迅速提升,满足老百姓吃穿用的制造行业已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以食品、服装、家电产业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中国提出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汽车成为消费新需求,也因此成为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于是,中国制造业开始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发展的清晰脉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资源的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最初的低端加工制造起步,靠低价取胜。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开始追求品牌和质量,向着对技术和资金要求更高的领域迈进。

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代表消费升级的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至2016年,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了188.1倍和4429倍。同时,中国制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2017年,我国机械工业占比不断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

从大到强的未来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苗圩说。

新工业革命兴起带来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国制造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共享经济、协同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记者一路调研采访看到,重视研发投入和掌握创新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共识。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沈子瑜回忆,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资金因此好几年都非常紧张,但企业研发投入却一直占到市场销售规模的1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7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飞机、量子通信、海洋工程装备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仍有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40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固然推动了技术水平提升,但部分行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仅为4%至5%,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制造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并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要素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

正视现实方能明确目标。改革开放已然40年,全球经济早已成为互联互通的共同体。中国制造要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