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带一路”五周年】中哈农业合作结硕果:“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
导航

【聚焦“一带一路”五周年】中哈农业合作结硕果:“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

【聚焦“一带一路”五周年】中哈农业合作结硕果:“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8月的阿拉木图,骄阳似火。在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里,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正在田间查看玉米生长情况。望着颗粒饱满的玉米,阿布姆斯利姆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的玉米品种防病和抗旱能力非常强,中国专家带来了新技术、新品种。“哈萨克斯坦非常欢迎农业创新园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哈两国山水相连,这是邻居对邻居的帮助!”

2015年5月,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和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开发建设总面积为200公顷的中哈农业创新园。双方在创新园内开展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经济林果、农资农机等领域新产品的试验、推广和经营。

中国的农业专家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两年多来已经多次往返中哈两国,在农业创新园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在图尔根村农田边,张正茂指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告诉记者,“我们试种了多个品种,有耐旱的,有结实好的,有抗病虫害的,效果都不错。今年开始,我们会从收获的果实中筛选出种子,给当地的农民种植”。

中国的农业技术能手也来了。来自陕西杨凌的50多岁农民杜双社,大半辈子跟蔬菜种植打交道。他来农业创新园是为了在这里试验大棚蔬菜技术。“在中国,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们把蔬菜大棚技术搬过来,帮助当地人学会控制温度、湿度,能让这里的蔬菜品种丰富起来,帮助哈萨克斯坦人民告别冬天只有土豆加白菜的历史。”杜双社说。

3年多来,中哈农业创新园引种试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苗木等45个品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国专家研制的WW—5小麦亩产319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82.3%;P2大豆亩产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目前合作试验田进入了收获季节。

在农业创新园合作方图尔根尼一体化公司的办公室里,墙上挂满了各种小麦的样本,有哈萨克斯坦自有的品种,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品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小麦是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食物,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5%,年种植面积2亿亩左右,“农业创新园以引进中国品种和筛选当地优良品种为主,双方合作开展作物育种和耕作栽培技术,逐步建立作物品种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引进中国小麦品种的高产抗病基因,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产量和抗病性。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了10人专家教授团队常年为农业创新园提供技术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郭东伟介绍说,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由来自丝绸之路沿线14个国家的76所涉农大学、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和北哈州农业大学签订科技人才长期合作协议。

古有张骞出使西域,经古丝绸之路带回了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农作物。今天,源自中国的种子、技术正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据统计,最近5年,中哈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增加了20%,哈方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了1倍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聚焦“一带一路”五周年】中哈农业合作结硕果:“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

2018-09-04 09:35:36 来源: 0 条评论

【聚焦“一带一路”五周年】中哈农业合作结硕果:“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8月的阿拉木图,骄阳似火。在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里,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正在田间查看玉米生长情况。望着颗粒饱满的玉米,阿布姆斯利姆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的玉米品种防病和抗旱能力非常强,中国专家带来了新技术、新品种。“哈萨克斯坦非常欢迎农业创新园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哈两国山水相连,这是邻居对邻居的帮助!”

2015年5月,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和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开发建设总面积为200公顷的中哈农业创新园。双方在创新园内开展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经济林果、农资农机等领域新产品的试验、推广和经营。

中国的农业专家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两年多来已经多次往返中哈两国,在农业创新园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在图尔根村农田边,张正茂指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告诉记者,“我们试种了多个品种,有耐旱的,有结实好的,有抗病虫害的,效果都不错。今年开始,我们会从收获的果实中筛选出种子,给当地的农民种植”。

中国的农业技术能手也来了。来自陕西杨凌的50多岁农民杜双社,大半辈子跟蔬菜种植打交道。他来农业创新园是为了在这里试验大棚蔬菜技术。“在中国,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们把蔬菜大棚技术搬过来,帮助当地人学会控制温度、湿度,能让这里的蔬菜品种丰富起来,帮助哈萨克斯坦人民告别冬天只有土豆加白菜的历史。”杜双社说。

3年多来,中哈农业创新园引种试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苗木等45个品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国专家研制的WW—5小麦亩产319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82.3%;P2大豆亩产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目前合作试验田进入了收获季节。

在农业创新园合作方图尔根尼一体化公司的办公室里,墙上挂满了各种小麦的样本,有哈萨克斯坦自有的品种,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品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小麦是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食物,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5%,年种植面积2亿亩左右,“农业创新园以引进中国品种和筛选当地优良品种为主,双方合作开展作物育种和耕作栽培技术,逐步建立作物品种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引进中国小麦品种的高产抗病基因,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产量和抗病性。这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很需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了10人专家教授团队常年为农业创新园提供技术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郭东伟介绍说,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由来自丝绸之路沿线14个国家的76所涉农大学、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和北哈州农业大学签订科技人才长期合作协议。

古有张骞出使西域,经古丝绸之路带回了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农作物。今天,源自中国的种子、技术正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据统计,最近5年,中哈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增加了20%,哈方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了1倍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