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导航

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04

新华社昆明9月3日电(记者字强)“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烈士纪念碑的一段铭文,纪念的是一位清华学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施滉。

施滉,字动生,1900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贫困家庭。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的前身)。他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喜欢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他关心国家大事,常常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忧虑。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发起成立了清华学校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1920年该社团改名为“唯真学会”,施滉任会长。1923年秋,施滉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会长,后在广州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李大钊热情地肯定了他们的革命活动,鼓励他们的斗争精神。与李大钊的会见,坚定了施滉为多数人谋幸福的人生观,使他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及从事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他后来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经常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大量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在美共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筹办《国民日报》(即后来的《华侨日报》)等,团结爱国侨胞,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3月,施滉加入美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在美共中央领导下,施滉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建立党的组织。他多次遭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在云南的老家也遭到查抄。面对白色恐怖的威胁,施滉毫不动摇,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1928年12月,施滉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华侨中发展共产党的秘密组织。1929年,施滉受党组织派遣到莫斯科学习。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他抓紧一切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组织职工会和开展群众斗争的经验和方法。

1930年秋,施滉从苏联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香港海员工会等处工作。他还被党派往河北,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33年冬,施滉在北平召开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在狱中,面对残暴的敌人,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地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坚信革命必胜,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1934年初,施滉被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年仅34岁。

胸怀天下,追求真理,勇于实践,不惧牺牲,施滉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2018-09-04 10:41:14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昆明9月3日电(记者字强)“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烈士纪念碑的一段铭文,纪念的是一位清华学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施滉。

施滉,字动生,1900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贫困家庭。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的前身)。他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喜欢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他关心国家大事,常常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忧虑。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发起成立了清华学校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1920年该社团改名为“唯真学会”,施滉任会长。1923年秋,施滉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会长,后在广州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李大钊热情地肯定了他们的革命活动,鼓励他们的斗争精神。与李大钊的会见,坚定了施滉为多数人谋幸福的人生观,使他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及从事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他后来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经常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大量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在美共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筹办《国民日报》(即后来的《华侨日报》)等,团结爱国侨胞,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3月,施滉加入美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在美共中央领导下,施滉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建立党的组织。他多次遭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在云南的老家也遭到查抄。面对白色恐怖的威胁,施滉毫不动摇,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1928年12月,施滉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华侨中发展共产党的秘密组织。1929年,施滉受党组织派遣到莫斯科学习。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他抓紧一切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组织职工会和开展群众斗争的经验和方法。

1930年秋,施滉从苏联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香港海员工会等处工作。他还被党派往河北,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33年冬,施滉在北平召开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在狱中,面对残暴的敌人,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地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坚信革命必胜,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1934年初,施滉被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年仅34岁。

胸怀天下,追求真理,勇于实践,不惧牺牲,施滉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