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
导航

推动形成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9-05

【学原文悟原理】

作者:罗黎平(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上强调,各地区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从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到沿边、沿江、内陆地区由东及西渐次展开。曾经对外开放一度被认为是“向海而生”,但随着中央“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西部内陆地区迎来了极好的对外开放新机遇。近年来,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大部分省份明确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尤其是重庆、西安、成都、郑州、武汉等城市,对外开放大有“内陆”变“前沿”之势。

但总体而言,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目前我国中西部广大内陆腹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开放能力相对较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内陆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也是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还意味着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质量。如何适应这种开放新形势和新要求,是新时期中西部内陆地区赶超发展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

提升内陆开放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适应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采取主动调整和自我改造,在“变化─状态”之间实现动态有效匹配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这是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后作出的重大判断。这种形势新变化体现在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态势更趋激烈、开放型经济形态变革、区域开放格局大调整等诸方面,必然对起步晚、起点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推动开放构成极大挑战。中西部内陆地区应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形势新变化,重点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提升以及开放环境优化,构筑内陆开放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集聚区,提升开放崛起保障力。通过对自身开放基础支撑条件、开放软环境的改造与提升,在新一轮开放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与自身的开放软硬条件改善之间实现动态有效匹配,不断提升开放适应能力。

提升内陆开放的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学习能力包括领悟和创新两个层次。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对外开放先后经历了由“点”“线”到“片”“面”的发展演化过程,每个开放阶段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各不相同,开放的目标、模式、路径与手段也存在显著差异。当前,由于现代化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开放经济发展的模式、手段以及运行规律的根本性变革,枢纽经济、流动经济、总部经济等开放新形态快速崛起,自由贸易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开放新载体模式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既要积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借鉴模式和经验,更要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本地实际的开放模式和路径,尽量避免出现模式和政策简单移植导致的“水土不服”和“南橘北枳”现象。

还应提升内陆开放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指行为主体与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并保持合作关系的能力。对外开放本质上是融入一个更大的经济社会网络的过程。中西部内陆地区一方面要通过内部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增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社会组织推进开放发展的全局观、系统性以及向心力,避免出现具体开放实践工作上的“碎片化”,以及各下级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自为战”;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区域性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区域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共同营造诚信、有序、包容的区域开放大环境,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区域市场深度融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新一轮开放的号角早已吹响,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已经铺开,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应不断提升开放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迈出更大步伐。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推动形成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8-09-05 09:33:27 来源: 0 条评论

【学原文悟原理】

作者:罗黎平(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上强调,各地区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从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到沿边、沿江、内陆地区由东及西渐次展开。曾经对外开放一度被认为是“向海而生”,但随着中央“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西部内陆地区迎来了极好的对外开放新机遇。近年来,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大部分省份明确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尤其是重庆、西安、成都、郑州、武汉等城市,对外开放大有“内陆”变“前沿”之势。

但总体而言,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目前我国中西部广大内陆腹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开放能力相对较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内陆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也是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还意味着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质量。如何适应这种开放新形势和新要求,是新时期中西部内陆地区赶超发展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

提升内陆开放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适应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采取主动调整和自我改造,在“变化─状态”之间实现动态有效匹配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这是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后作出的重大判断。这种形势新变化体现在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态势更趋激烈、开放型经济形态变革、区域开放格局大调整等诸方面,必然对起步晚、起点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推动开放构成极大挑战。中西部内陆地区应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形势新变化,重点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提升以及开放环境优化,构筑内陆开放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集聚区,提升开放崛起保障力。通过对自身开放基础支撑条件、开放软环境的改造与提升,在新一轮开放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与自身的开放软硬条件改善之间实现动态有效匹配,不断提升开放适应能力。

提升内陆开放的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学习能力包括领悟和创新两个层次。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对外开放先后经历了由“点”“线”到“片”“面”的发展演化过程,每个开放阶段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各不相同,开放的目标、模式、路径与手段也存在显著差异。当前,由于现代化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开放经济发展的模式、手段以及运行规律的根本性变革,枢纽经济、流动经济、总部经济等开放新形态快速崛起,自由贸易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开放新载体模式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既要积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借鉴模式和经验,更要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本地实际的开放模式和路径,尽量避免出现模式和政策简单移植导致的“水土不服”和“南橘北枳”现象。

还应提升内陆开放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指行为主体与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并保持合作关系的能力。对外开放本质上是融入一个更大的经济社会网络的过程。中西部内陆地区一方面要通过内部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增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社会组织推进开放发展的全局观、系统性以及向心力,避免出现具体开放实践工作上的“碎片化”,以及各下级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自为战”;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区域性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区域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共同营造诚信、有序、包容的区域开放大环境,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区域市场深度融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新一轮开放的号角早已吹响,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已经铺开,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应不断提升开放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迈出更大步伐。

[责任编辑: 华小实]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