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店”里话丰收
导航

“夫妻店”里话丰收

来源:新华网2018-09-26

新华社哈尔滨9月26日电题:“夫妻店”里话丰收

新华社记者杨喆、唐兴

秋日农场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微风轻轻摇摆,送来稻香阵阵。站在即将丰收的稻田前,楚丽霞眉眼间充满了笑意:“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这片农场名为乔楚种植家庭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粮都”富锦市境内。农场以“夫妻档”经营者乔志国与楚丽霞的姓氏命名。

今年恰逢乔志国与楚丽霞结婚20周年。20年间,夫妻二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懈奋斗,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丰收时节,他们更加坚信,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

乔志国与妻子楚丽霞都出生于富锦市兴隆岗镇新风村的农民家庭,自小一起长大。楚丽霞家境相对好一些,而乔志国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这让乔志国对粮食、对土地都有更深的感情。

结婚之后,乔志国专心经营承包的90亩地。楚丽霞还记得,丈夫当时就像“拼了命”一般去种地:“春耕时凌晨三四点就下地了,一直干到中午。”楚丽霞说。

从承包90亩地时起,他们就意识到,不能一直“随大流”搞粗放式经营。经过研究和考察,他们选择种植当地少有人种的白瓜,收获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靠着种瓜积累下的一些钱,夫妻二人商量好,每年都要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扩大3倍左右的承包面积。于是,从90亩到300亩直至今年的11000亩,事业越做越大。

随着规模的扩大,楚丽霞也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专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他们意识到,还像以往一样搞家庭承包经营,无论是技术上、管理上都会面临很大的瓶颈。于是,2013年夫妻俩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请来了技术人员,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制。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在乔楚二人这里,变成了丈夫主管生产,妻子主管管理和营销的“夫妻店”。

如今,20年前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资产7000余万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粮食6000余吨的现代化农场,不仅鼓了自家腰包,也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民致富。

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他们意识到,粮食不能一直依赖国家政策性收储,面向市场,走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农场要面向市场做品牌、搞营销,不仅让农产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今年,与普通圆粒水稻相区别,他们种植的水稻80%都是优质品种,并且全部实现了订单种植,每斤比普通水稻可多卖6毛钱左右。

今年秋收时节,恰逢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夫妻二人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他们的儿子如今就读于农业大学,毕业后也希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

“过去我们就为了赚钱,现在我们希望能做出更好的农产品回报社会。国家政策这么好,这么重视农业,未来农业一定是有奔头的产业。”乔志国说。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夫妻店”里话丰收

2018-09-26 13:36:00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哈尔滨9月26日电题:“夫妻店”里话丰收

新华社记者杨喆、唐兴

秋日农场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微风轻轻摇摆,送来稻香阵阵。站在即将丰收的稻田前,楚丽霞眉眼间充满了笑意:“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这片农场名为乔楚种植家庭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粮都”富锦市境内。农场以“夫妻档”经营者乔志国与楚丽霞的姓氏命名。

今年恰逢乔志国与楚丽霞结婚20周年。20年间,夫妻二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懈奋斗,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丰收时节,他们更加坚信,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

乔志国与妻子楚丽霞都出生于富锦市兴隆岗镇新风村的农民家庭,自小一起长大。楚丽霞家境相对好一些,而乔志国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这让乔志国对粮食、对土地都有更深的感情。

结婚之后,乔志国专心经营承包的90亩地。楚丽霞还记得,丈夫当时就像“拼了命”一般去种地:“春耕时凌晨三四点就下地了,一直干到中午。”楚丽霞说。

从承包90亩地时起,他们就意识到,不能一直“随大流”搞粗放式经营。经过研究和考察,他们选择种植当地少有人种的白瓜,收获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靠着种瓜积累下的一些钱,夫妻二人商量好,每年都要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扩大3倍左右的承包面积。于是,从90亩到300亩直至今年的11000亩,事业越做越大。

随着规模的扩大,楚丽霞也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专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他们意识到,还像以往一样搞家庭承包经营,无论是技术上、管理上都会面临很大的瓶颈。于是,2013年夫妻俩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请来了技术人员,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制。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在乔楚二人这里,变成了丈夫主管生产,妻子主管管理和营销的“夫妻店”。

如今,20年前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资产7000余万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粮食6000余吨的现代化农场,不仅鼓了自家腰包,也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民致富。

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他们意识到,粮食不能一直依赖国家政策性收储,面向市场,走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农场要面向市场做品牌、搞营销,不仅让农产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今年,与普通圆粒水稻相区别,他们种植的水稻80%都是优质品种,并且全部实现了订单种植,每斤比普通水稻可多卖6毛钱左右。

今年秋收时节,恰逢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夫妻二人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他们的儿子如今就读于农业大学,毕业后也希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

“过去我们就为了赚钱,现在我们希望能做出更好的农产品回报社会。国家政策这么好,这么重视农业,未来农业一定是有奔头的产业。”乔志国说。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