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
导航

经济日报:“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

来源:经济日报2018-10-1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之际,一些市场人士预测,下一轮危机正在酝酿当中,其中有人还将危机爆发地锁定在中国。

  这种论调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一些国际组织在进行全球风险预测时,就已经将“中国危机”列入其中。十几年来,他们的预测从中国经济将硬着陆转变到中国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侧重点虽有切换,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似乎没有尽头。

  这一次,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的杠杆率。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长较快是其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我国超高的储蓄率、欠发达的权益融资,导致储蓄较多转化为债务推升了杠杆率。过去10年是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货币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正是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杠杆率快速抬升。此外,由于我国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融资职能,企业杠杆率因而上升较快。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影子银行”业务在监管的“空白地带”出现,“影子银行”的加杠杆行为也成为杠杆率上升的推手。

  近年来,我国充分认识到了高杠杆的风险。一系列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有序推进,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在内,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协同出台、共同发力。

  经过努力,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又收窄1.1个百分点。这显示出我国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杠杆率高速上升的阶段已经过去。我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金融监管显著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逐步强化。各方普遍预测,中国的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在杠杆率增速“换挡”的当前,我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将为经济金融平稳运行提供支撑,有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了积极成效。

  就连许多过去“唱空”中国经济的国际机构都转变了看法。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日前在报告中称,中国爆发全国金融危机的风险仍然较低。穆迪认为,中国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低、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资本管制严格等因素,仍然是支持中国系统稳定性并缓解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

  “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但在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也应始终保持对各类风险的高度警惕,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在强化金融监管、防微杜渐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好预期,同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练好“内功”,筑牢风险“防火墙”。(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经济日报:“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

2018-10-11 09:26:48 来源: 0 条评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之际,一些市场人士预测,下一轮危机正在酝酿当中,其中有人还将危机爆发地锁定在中国。

  这种论调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一些国际组织在进行全球风险预测时,就已经将“中国危机”列入其中。十几年来,他们的预测从中国经济将硬着陆转变到中国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侧重点虽有切换,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似乎没有尽头。

  这一次,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的杠杆率。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长较快是其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我国超高的储蓄率、欠发达的权益融资,导致储蓄较多转化为债务推升了杠杆率。过去10年是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货币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正是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杠杆率快速抬升。此外,由于我国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融资职能,企业杠杆率因而上升较快。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影子银行”业务在监管的“空白地带”出现,“影子银行”的加杠杆行为也成为杠杆率上升的推手。

  近年来,我国充分认识到了高杠杆的风险。一系列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有序推进,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在内,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协同出台、共同发力。

  经过努力,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又收窄1.1个百分点。这显示出我国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杠杆率高速上升的阶段已经过去。我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金融监管显著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逐步强化。各方普遍预测,中国的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在杠杆率增速“换挡”的当前,我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将为经济金融平稳运行提供支撑,有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了积极成效。

  就连许多过去“唱空”中国经济的国际机构都转变了看法。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日前在报告中称,中国爆发全国金融危机的风险仍然较低。穆迪认为,中国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低、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资本管制严格等因素,仍然是支持中国系统稳定性并缓解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

  “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但在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也应始终保持对各类风险的高度警惕,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在强化金融监管、防微杜渐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好预期,同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练好“内功”,筑牢风险“防火墙”。(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