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赣鄱大地绿色崛起——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纪实
导航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赣鄱大地绿色崛起——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纪实

来源:经济日报2018-10-17

晚秋的江西,田野里一片金黄,处处可见丰收景象。与之映衬的,还有触目可及的蓝天白云,漫山遍野的墨绿,潺潺流动的清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田园山水画卷,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2016年8月份,江西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起“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的重任。两年来,江西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

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走进兴国县龙口镇塘背小流域,眼见之处充盈着绿意。要是没有塘背水保科技示范园的历史图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红壤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红色沙漠”。得益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村民邓习东建起120多亩“花果山”,他乐呵呵地说:“以前光秃秃,现在郁葱葱,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丰。”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央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出发点。聚焦系统综合治理,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治理制度体系,是江西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江西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先行快跑、大胆探索。

吴春生是靖安县双溪镇大桥村村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护河员”,负责村内1.5公里水面的环境卫生保洁。每天早晨和傍晚,他都要撑着竹筏来回在穿村而过的北潦河清理垃圾。如今,在五级河(湖)长体系下,全省有近10万像吴春生一样的“护河员”和2.5万名河(湖)长共同护河,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现实。

“我们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江西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生态办专职副主任刘兵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面推进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江西的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司法体制改革、余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等走在全国前列。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江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路奋进,全省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目前,江西正研究出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打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的独特品牌。

产业推动显山露水

走进位于南昌西郊的梅岭,如同进了大氧吧。一间间农家客栈错落有致,成为游客们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太平镇湾头村村民简爱香感慨地说,从“砍山”到“看山”,从“卖木材”到“卖生态”,如今乡亲们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来越好了。

发展绿色经济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加快推进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江西的“金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

面对经济新常态,不管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多大,无论转型升级的任务多么艰巨,江西始终牢记: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一时繁盛。江西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聚焦加快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

做好产业发展“加减法”。在培育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改造传统动能上做“减法”,建立创新型省份建设“1+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政策措施,推动全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推动生态价值“快转化”。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大力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构建“一核三带四板块”的大健康产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唱响“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

实施循环经济“新规划”。深入实施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推进吉安、丰城、樟树和南昌经开区、萍乡经开区分别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江西全省经济呈现出“数据飘红、成色更绿”的喜人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3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工业,林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三品一标”总量达到4712个,旅游总收入达643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共治共享绿色成果

只要天气好,家住南昌红谷滩的张平每天清晨都会前往赣江风光带,在美丽的滨江风景与满眼绿意中开启新的一天。像这样的风光带,南昌还有很多,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进绿地公园,真正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全省园林绿化三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国家森林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西优越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江西聚焦教育培训引导,把环境保护放在公共治理的优先位置,推动构建全社会绿色共治共享,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有获得感。

“净空”行动让天空更湛蓝。江西全面完成158个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推进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2%。“净水”行动让河水更清澈。完成农村日供水1000吨(含)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2%。

“净土”行动让大地更干净。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连续3年下降,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理体系,90%的行政村纳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江西大力实施绿色惠民工程,通过绿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创建300余个异地扶贫搬迁产业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道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累计发起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项目1万余个。弘扬绿色文化,举办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引导绿色共建,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群众参与机制,推动环境敏感性项目“邻避”论证……

系统治理、面上提升、点上突破,江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江西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全省自然保护区达189个,面积占全省面积比例提高到6.3%左右。全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2551万亩。

如今的赣鄱大地,生态立省的格局更加鲜明,生态的优势更加凸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依,风头正劲,风光无限,风景可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赣鄱大地绿色崛起——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纪实

2018-10-17 10:15:02 来源: 0 条评论

晚秋的江西,田野里一片金黄,处处可见丰收景象。与之映衬的,还有触目可及的蓝天白云,漫山遍野的墨绿,潺潺流动的清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田园山水画卷,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2016年8月份,江西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起“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的重任。两年来,江西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

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走进兴国县龙口镇塘背小流域,眼见之处充盈着绿意。要是没有塘背水保科技示范园的历史图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红壤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红色沙漠”。得益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村民邓习东建起120多亩“花果山”,他乐呵呵地说:“以前光秃秃,现在郁葱葱,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丰。”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央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出发点。聚焦系统综合治理,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治理制度体系,是江西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江西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先行快跑、大胆探索。

吴春生是靖安县双溪镇大桥村村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护河员”,负责村内1.5公里水面的环境卫生保洁。每天早晨和傍晚,他都要撑着竹筏来回在穿村而过的北潦河清理垃圾。如今,在五级河(湖)长体系下,全省有近10万像吴春生一样的“护河员”和2.5万名河(湖)长共同护河,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现实。

“我们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江西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生态办专职副主任刘兵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面推进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江西的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司法体制改革、余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等走在全国前列。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江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路奋进,全省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目前,江西正研究出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打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的独特品牌。

产业推动显山露水

走进位于南昌西郊的梅岭,如同进了大氧吧。一间间农家客栈错落有致,成为游客们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太平镇湾头村村民简爱香感慨地说,从“砍山”到“看山”,从“卖木材”到“卖生态”,如今乡亲们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来越好了。

发展绿色经济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加快推进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江西的“金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

面对经济新常态,不管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多大,无论转型升级的任务多么艰巨,江西始终牢记: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一时繁盛。江西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聚焦加快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

做好产业发展“加减法”。在培育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改造传统动能上做“减法”,建立创新型省份建设“1+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政策措施,推动全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推动生态价值“快转化”。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大力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构建“一核三带四板块”的大健康产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唱响“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

实施循环经济“新规划”。深入实施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推进吉安、丰城、樟树和南昌经开区、萍乡经开区分别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江西全省经济呈现出“数据飘红、成色更绿”的喜人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3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工业,林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三品一标”总量达到4712个,旅游总收入达643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共治共享绿色成果

只要天气好,家住南昌红谷滩的张平每天清晨都会前往赣江风光带,在美丽的滨江风景与满眼绿意中开启新的一天。像这样的风光带,南昌还有很多,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进绿地公园,真正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全省园林绿化三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国家森林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西优越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江西聚焦教育培训引导,把环境保护放在公共治理的优先位置,推动构建全社会绿色共治共享,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有获得感。

“净空”行动让天空更湛蓝。江西全面完成158个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推进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2%。“净水”行动让河水更清澈。完成农村日供水1000吨(含)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2%。

“净土”行动让大地更干净。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连续3年下降,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理体系,90%的行政村纳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江西大力实施绿色惠民工程,通过绿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创建300余个异地扶贫搬迁产业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道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累计发起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项目1万余个。弘扬绿色文化,举办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引导绿色共建,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群众参与机制,推动环境敏感性项目“邻避”论证……

系统治理、面上提升、点上突破,江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江西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全省自然保护区达189个,面积占全省面积比例提高到6.3%左右。全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2551万亩。

如今的赣鄱大地,生态立省的格局更加鲜明,生态的优势更加凸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依,风头正劲,风光无限,风景可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合川区公安局:已在噪音高峰时段进行巡逻劝导,并对相关人员法制教育。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