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做不好越需要耐心想办法去钻研 吴国林:择一事终一生
导航

越是做不好越需要耐心想办法去钻研 吴国林:择一事终一生

来源:钱江晚报2018-10-24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年近六旬的吴国林戴着蓝色安全帽,身上的褐色工作服沾着斑驳的机油,看起来和普通工人没什么不同。

可对于陈列在这里各式各样的汽轮机,鬓角已斑白的他,显然有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他可以通过震动和运转的声音诊断它们的疑难杂症,用简单的扳手、榔头让它们药到病除,默契得就好像这些机器会和他“说话”。

从18岁进入杭汽轮集团,至今,吴国林已经和汽轮机朝夕相处了42年。这42年,恰逢改革开放步步深化,成就了他与汽轮机的缘分,也改写了他的人生。如今,仅有初中学历的他,已是拥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钳工高级技师。

改革,成就了他与汽轮机的缘分

吴国林不善言辞,可一聊起汽轮机,话就多了起来,“上万个零件组合在一起,它能长年24小时连续转动,就像不会停歇的电动马达,给各种各样的工业提供原动力,你不觉得,汽轮机很神秘吗?”

由于父亲是杭汽轮的老职工,吴国林在耳濡目染下,一直对汽轮机暗藏的“高科技”充满好奇,打心底喜欢它。

上世纪70年代,恰逢国营企业杭汽轮招工300人,吴国林如愿进厂。他被分配进总装车间,负责汽轮机的装配、调试,“这是汽轮机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决定着机器的质量。”

1979年,吴国林学徒出师,正好赶上国营企业体制改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加工资。根据级别,一级增加5元到7元。”吴国林说,承包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厂里开始有了钻研技术的苗头。“我们四五个人一间宿舍,经常把图纸带回去,熬夜研究。可有些德文翻译不到位,无法理解,就第二天大家一起讨论。”

汽轮机内部的神秘世界,远比吴国林起初的想象更加复杂。“精度要求很高,制造误差要控制在3丝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二分之一。”吴国林说,有时候,一颗螺丝钉拧的力道不同,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台汽轮机出现的一个小问题,他们连续试车13次才解决。

沉心观察,一年解决一个技术难题

时至今日,吴国林已经与汽轮机打了42年交道,在业内,他是有口皆碑的“神医”——在汽轮机装配过程中,只要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他就知道机组哪里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

吴国林说,这算不上什么独门绝技,只不过是熟能生巧,而自己这一身技术得益于这个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各行各业电力供应不足,汽轮机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相关技术工人也变得愈加紧俏,“时代趋势督促着我们,迫切地想学好技术”。

回溯到1981年,吴国林入厂不足五年,初生牛犊的他被派到黑龙江一家制糖厂修理汽轮机组。凭借铲刀、砂皮,在短短一天内,吴国林便把转子的推力面修到了只有头发丝粗细的四分之一,让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吴国林的专业技术,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称赞。吴国林说,那是他第一次尝到技术的甜头,那份成就感也坚定了他把技术钻研下去的决心。

后来,吴国林对自己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每年,至少为公司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的诀窍说起来简单:沉下心去观察。

有一次,在萧山区红山热电厂,汽轮机频繁跳闸,吴国林便在仪表盘前站了整整一上午,“一动不动,观察五块压力表的波动。”最后,他果真让问题机械药到病除。在不断的探索中,吴国林带领团队陆续解决了汽轮机危急遮断器跳闸、汽轮机试车二油叶轴承半倍频振动、特大型机组空负荷试车等关键技术难题。

独创快装台位法,跟上市场发展节奏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杭汽轮上市,迎来跨越式发展。为了让生产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身为生产班长的吴国林,在钻研技术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管理创新的金点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一年只装配7台小型汽轮机。后来,逐渐增加到几十台。2006年,订单猛增到近100台,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试车场地严重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吴国林率先提出由台上接管改为台下接管,缓解了试车台的拥挤情况。

随着生产任务的连续翻番,吴国林又在实践中相继创造了归并化试车法和快装台位法,并推广至全厂,沿用至今。

在总装车间的试测台,能看见很多打了大大小小螺孔的钢板,这是快装台位法的法宝——通用性底盘。“装配好的机组吊上这个底座,选合适的螺孔来固定,就不用像以前那样专门搭台了。”吴国林说,过去,每台机组试车,要占用台位一个多月,试车速度跟不上装配;采用新方法,可以3到4台机组轮着用,而且一边装配、一边试测,效率提高了至少3倍。如今,杭汽轮一年的装配量可达280台。

明年8月,吴国林将退休。眼下,他依然在车间里忙碌着,亲身上阵答疑解惑,还总结了上百页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把装配流程和工艺固化,“希望把时代赋予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承下去,为这个行业培养更多后续人才”。

对话

1、有没有哪件物件是您一直珍藏至今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1999年,我考下的高级技师职称,对我来说特别珍贵。我是初中毕业,在考高级技师前,从来都没接触过微积分之类的学科,那场考试竞争也很激烈,300人只进120人。当时,我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复习,把整本书都背了下来,靠自己的毅力成功了。

2、在工作中,您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

不懂就逃,遇到问题就退缩。越是做不好的事情,越需要耐心地想办法去钻研,去攻克。

3、您个人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我很幸运,爱好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我和汽轮机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哪怕没有工作,每天去车间里看看,去汽轮机边转两圈,也觉得心满意足。平时,如果听说哪里有一台国外进口的汽轮机,我也会想办法过去看看。

4、对改革开放,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改革开放造就了我。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我的成长恰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对“洋技术”的引进,我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入杭汽轮,会形成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记者 张蓉/文 俞跃/摄)

人物名片

吴国林,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装配钳工,高级技师。

他从事汽轮机装配工作42年,掌握着公司工业驱动反动式汽轮机组装配及试车的核心技术,是汽轮机装配能手的NO.1。

曾获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浙江制造大工匠、浙江省首席技师、杭州工匠、杭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荣誉,是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越是做不好越需要耐心想办法去钻研 吴国林:择一事终一生

2018-10-24 08:06:55 来源: 0 条评论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年近六旬的吴国林戴着蓝色安全帽,身上的褐色工作服沾着斑驳的机油,看起来和普通工人没什么不同。

可对于陈列在这里各式各样的汽轮机,鬓角已斑白的他,显然有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他可以通过震动和运转的声音诊断它们的疑难杂症,用简单的扳手、榔头让它们药到病除,默契得就好像这些机器会和他“说话”。

从18岁进入杭汽轮集团,至今,吴国林已经和汽轮机朝夕相处了42年。这42年,恰逢改革开放步步深化,成就了他与汽轮机的缘分,也改写了他的人生。如今,仅有初中学历的他,已是拥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钳工高级技师。

改革,成就了他与汽轮机的缘分

吴国林不善言辞,可一聊起汽轮机,话就多了起来,“上万个零件组合在一起,它能长年24小时连续转动,就像不会停歇的电动马达,给各种各样的工业提供原动力,你不觉得,汽轮机很神秘吗?”

由于父亲是杭汽轮的老职工,吴国林在耳濡目染下,一直对汽轮机暗藏的“高科技”充满好奇,打心底喜欢它。

上世纪70年代,恰逢国营企业杭汽轮招工300人,吴国林如愿进厂。他被分配进总装车间,负责汽轮机的装配、调试,“这是汽轮机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决定着机器的质量。”

1979年,吴国林学徒出师,正好赶上国营企业体制改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加工资。根据级别,一级增加5元到7元。”吴国林说,承包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厂里开始有了钻研技术的苗头。“我们四五个人一间宿舍,经常把图纸带回去,熬夜研究。可有些德文翻译不到位,无法理解,就第二天大家一起讨论。”

汽轮机内部的神秘世界,远比吴国林起初的想象更加复杂。“精度要求很高,制造误差要控制在3丝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二分之一。”吴国林说,有时候,一颗螺丝钉拧的力道不同,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台汽轮机出现的一个小问题,他们连续试车13次才解决。

沉心观察,一年解决一个技术难题

时至今日,吴国林已经与汽轮机打了42年交道,在业内,他是有口皆碑的“神医”——在汽轮机装配过程中,只要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他就知道机组哪里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

吴国林说,这算不上什么独门绝技,只不过是熟能生巧,而自己这一身技术得益于这个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各行各业电力供应不足,汽轮机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相关技术工人也变得愈加紧俏,“时代趋势督促着我们,迫切地想学好技术”。

回溯到1981年,吴国林入厂不足五年,初生牛犊的他被派到黑龙江一家制糖厂修理汽轮机组。凭借铲刀、砂皮,在短短一天内,吴国林便把转子的推力面修到了只有头发丝粗细的四分之一,让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吴国林的专业技术,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称赞。吴国林说,那是他第一次尝到技术的甜头,那份成就感也坚定了他把技术钻研下去的决心。

后来,吴国林对自己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每年,至少为公司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的诀窍说起来简单:沉下心去观察。

有一次,在萧山区红山热电厂,汽轮机频繁跳闸,吴国林便在仪表盘前站了整整一上午,“一动不动,观察五块压力表的波动。”最后,他果真让问题机械药到病除。在不断的探索中,吴国林带领团队陆续解决了汽轮机危急遮断器跳闸、汽轮机试车二油叶轴承半倍频振动、特大型机组空负荷试车等关键技术难题。

独创快装台位法,跟上市场发展节奏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杭汽轮上市,迎来跨越式发展。为了让生产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身为生产班长的吴国林,在钻研技术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管理创新的金点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一年只装配7台小型汽轮机。后来,逐渐增加到几十台。2006年,订单猛增到近100台,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试车场地严重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吴国林率先提出由台上接管改为台下接管,缓解了试车台的拥挤情况。

随着生产任务的连续翻番,吴国林又在实践中相继创造了归并化试车法和快装台位法,并推广至全厂,沿用至今。

在总装车间的试测台,能看见很多打了大大小小螺孔的钢板,这是快装台位法的法宝——通用性底盘。“装配好的机组吊上这个底座,选合适的螺孔来固定,就不用像以前那样专门搭台了。”吴国林说,过去,每台机组试车,要占用台位一个多月,试车速度跟不上装配;采用新方法,可以3到4台机组轮着用,而且一边装配、一边试测,效率提高了至少3倍。如今,杭汽轮一年的装配量可达280台。

明年8月,吴国林将退休。眼下,他依然在车间里忙碌着,亲身上阵答疑解惑,还总结了上百页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把装配流程和工艺固化,“希望把时代赋予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承下去,为这个行业培养更多后续人才”。

对话

1、有没有哪件物件是您一直珍藏至今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1999年,我考下的高级技师职称,对我来说特别珍贵。我是初中毕业,在考高级技师前,从来都没接触过微积分之类的学科,那场考试竞争也很激烈,300人只进120人。当时,我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复习,把整本书都背了下来,靠自己的毅力成功了。

2、在工作中,您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

不懂就逃,遇到问题就退缩。越是做不好的事情,越需要耐心地想办法去钻研,去攻克。

3、您个人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我很幸运,爱好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我和汽轮机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哪怕没有工作,每天去车间里看看,去汽轮机边转两圈,也觉得心满意足。平时,如果听说哪里有一台国外进口的汽轮机,我也会想办法过去看看。

4、对改革开放,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改革开放造就了我。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我的成长恰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对“洋技术”的引进,我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入杭汽轮,会形成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记者 张蓉/文 俞跃/摄)

人物名片

吴国林,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装配钳工,高级技师。

他从事汽轮机装配工作42年,掌握着公司工业驱动反动式汽轮机组装配及试车的核心技术,是汽轮机装配能手的NO.1。

曾获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浙江制造大工匠、浙江省首席技师、杭州工匠、杭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荣誉,是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责任编辑: 华海纳]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