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迷障
导航

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迷障

来源:求是网2018-11-09

  历史虚无主义有两个根本性指向,一是否定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二是否定历史追求的崇高与神圣。这两个根本性指向都与历史虚无主义遵循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关,需要我们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思维之迷障。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此是指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习惯沿着“孤立、静止、片面”的路径前行,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割断历史、迷信西方、抛弃传统,不去研究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而是以反历史主义的思维去对待历史,喜欢制造历史阴谋论、历史不可知论的论调,不去尊重客观的历史情境,而是喜欢假设历史进程随意解释历史。具体来讲,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孤立地看待历史进程,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出现完全看作是偶然事件,否定偶然性背后存在必然性。

  虽然单个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如果孤立地看历史事件,很容易夸大历史的偶然性,继而陷入历史相对主义;虽然历史通过展现追求自己目的的单个人的活动显示出历史的纷繁复杂,但如果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偶然的历史现象,总能发现由单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历史主体和历史人物汇合形成的“合力”,而这个“合力”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总体趋势”,展现了历史的必然性。这时,历史就不是纯粹偶然的历史事件,更不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意志品质。因而,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辩证法,不能过分陷入支离破碎的历史细节和无关紧要的“历史事实”,并从细枝末节的方面歪曲历史和否定历史。偶然性的事件和人物可能会影响进程和道路,但不会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当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完全否定具体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存在,否则就会导致历史客观主义。

  二是从现实的历史场景抽身而出,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以静止的思维来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或者说强调突出相对静止的一面来研究历史对象,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机械地、简单地框定为单一、静态、封闭的实体。

  历史既是联系的整体,又是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在特定的联系和发展中动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局限于某一历史时期,孤立地放大社会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的错误与问题,更不应揪住伟大人物的历史错误不放,而应该置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之中去看待,从趋向和规律两个方面去评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三是局部地截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图景,掺入片面的证词或数据,如迷雾一般遮蔽整体的、发展的历史,以达到瓦解全部历史画面的目的,或引用所谓的片段式真实材料得出虚假的、错误的结论,通过推翻以前历史结论的方式来哗众取宠。

  从根本上讲,历史研究要体现和反映历史的“总体性”,对历史作出整体、深刻、全面地解释。历史辩证法反对不去关注史料的偏全,反对随心所欲地挑选历史中个别的、偶发性的、孤立的乃至片面的历史事实材料,并加以涂抹或剪裁。真正的历史研究最终要反映历史的内在整体性,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我们知道,历史研究是一件极其严肃的活动,需要论从史出,以史为据,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整体性分析研究。从原子式的历史碎片中不可能打捞到整体而真实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要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以历史辩证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迷障,加强对历史辩证法深刻地、系统地理论构建,从史实出发,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并用之解释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讲深讲透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和本质。

  (本文系广东省优秀青年理论宣传人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迷障

2018-11-09 16:34:56 来源: 0 条评论

  历史虚无主义有两个根本性指向,一是否定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二是否定历史追求的崇高与神圣。这两个根本性指向都与历史虚无主义遵循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关,需要我们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思维之迷障。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此是指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习惯沿着“孤立、静止、片面”的路径前行,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割断历史、迷信西方、抛弃传统,不去研究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而是以反历史主义的思维去对待历史,喜欢制造历史阴谋论、历史不可知论的论调,不去尊重客观的历史情境,而是喜欢假设历史进程随意解释历史。具体来讲,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孤立地看待历史进程,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出现完全看作是偶然事件,否定偶然性背后存在必然性。

  虽然单个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如果孤立地看历史事件,很容易夸大历史的偶然性,继而陷入历史相对主义;虽然历史通过展现追求自己目的的单个人的活动显示出历史的纷繁复杂,但如果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偶然的历史现象,总能发现由单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历史主体和历史人物汇合形成的“合力”,而这个“合力”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总体趋势”,展现了历史的必然性。这时,历史就不是纯粹偶然的历史事件,更不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意志品质。因而,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辩证法,不能过分陷入支离破碎的历史细节和无关紧要的“历史事实”,并从细枝末节的方面歪曲历史和否定历史。偶然性的事件和人物可能会影响进程和道路,但不会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当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完全否定具体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存在,否则就会导致历史客观主义。

  二是从现实的历史场景抽身而出,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以静止的思维来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或者说强调突出相对静止的一面来研究历史对象,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机械地、简单地框定为单一、静态、封闭的实体。

  历史既是联系的整体,又是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在特定的联系和发展中动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局限于某一历史时期,孤立地放大社会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的错误与问题,更不应揪住伟大人物的历史错误不放,而应该置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之中去看待,从趋向和规律两个方面去评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三是局部地截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图景,掺入片面的证词或数据,如迷雾一般遮蔽整体的、发展的历史,以达到瓦解全部历史画面的目的,或引用所谓的片段式真实材料得出虚假的、错误的结论,通过推翻以前历史结论的方式来哗众取宠。

  从根本上讲,历史研究要体现和反映历史的“总体性”,对历史作出整体、深刻、全面地解释。历史辩证法反对不去关注史料的偏全,反对随心所欲地挑选历史中个别的、偶发性的、孤立的乃至片面的历史事实材料,并加以涂抹或剪裁。真正的历史研究最终要反映历史的内在整体性,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我们知道,历史研究是一件极其严肃的活动,需要论从史出,以史为据,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整体性分析研究。从原子式的历史碎片中不可能打捞到整体而真实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要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以历史辩证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迷障,加强对历史辩证法深刻地、系统地理论构建,从史实出发,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并用之解释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讲深讲透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和本质。

  (本文系广东省优秀青年理论宣传人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