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没有开发价值”空心村脱胎换骨的“梦想改造家”
导航

让“没有开发价值”空心村脱胎换骨的“梦想改造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8-12-21

让“没有开发价值”空心村脱胎换骨的“梦想改造家”

用设计改变乡村:一群设计师的乡村振兴实践与一座沂蒙山村的“重生”

放下房子、车子和自己一手打拼来的事业,2012年,在杭州发展了十几年的女设计师宋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路。因为她惊觉,如果再不动身,故乡就“回不去了”。

宋娜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一座小山村,无论走得多远,她始终挂念着家乡的父母、老屋和漫山遍野的桃林。

2008年,宋娜记忆中的村舍在开发中被拆除;童年时可以恣意奔跑玩耍的乡间巷陌被圈进围墙之内,开始出售门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街坊悉数搬进了新建的安置社区,从砖石老屋到现代楼房,居住条件似乎是改善了,但母亲却忍不住抱怨,“上了年纪的老人想串个门,连楼都爬不上去;一到冬天,水管子总被冻裂;用了这些年的农具,连个放处也没有……”

“面目全非”的故乡,让宋娜心痛,也在她心头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乡村要发展,是不是只有“搬迁村民、效仿城市、商业开发、圈地卖票”这一条路可走?带着这个问号,有着多年城市建筑设计经验的宋娜回到了临沂。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一句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倡议,更点燃了宋娜的热情。她想试着用设计改变乡村的命运。

返乡不久,她就参与了沂南县的马泉休闲园建设项目,此后,又陆续承担了当地几个荒山改造项目的相关设计工作。

2015年,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沂南西部山区被划为临沂市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凭借此前积累的乡村建设经验和解不开的乡村情结,宋娜得到了沂南县政府的信任;受政府委托,她走访、调研了当地20多个山村,最终选择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作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探索乡村建设新模式的“试验场”。

选了个“没有开发价值”村子

改造朱家林,核心理念是“共建共享”——不搞整体搬迁,而是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成为家园改造的主人公和受益者;不圈墙售票,用开放的姿态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临沂素有“九河绕城”之称,祊河、涑河、青龙河等8条河流与母亲河沂河共同构成一张巨大的水网。但地处沂蒙山区的朱家林,却曾是一个被河流遗忘的角落——干旱缺水少资源,一度成为朱家林发展致富之路上最顽固坚硬的绊脚石,很多人对这里的第一印象,除了“破”空,就是“空”破。

宋雨是宋娜的妹妹,2016年初次陪姐姐走进朱家林,眼前的情景让她大吃一惊。“就是一个特别破落的小山村。很多老人住的房子顶上漏了,就糊上一块塑料纸,再盖上玉米秸什么的,凑合着住;有的房子甚至连屋顶都没有。我当时还想,这些老人的儿女难道不管吗?”

后来,宋雨意识到,老人的儿女不是不管,而是不在——朱家林是一个严重空心化的村落,2015年的户籍登记人口352人,但真正在本地居住的村民不到120人,且基本以老年人为主。

“我当时觉得这里没有开发价值。”宋雨说得坦白,虽然今年只有29岁,但她此前已在杭州做了几年的室内设计工作,相信自己的商业眼光。“一个村庄要开发旅游业,首先要有看点。你看那些山青水绿的地方,简单弄一弄,小景儿就出来了。朱家林呢,三面环山,但都是光秃秃、植被稀少的荒山,又没有水源,怎么弄呢?”

为什么是朱家林?同样的问题,宋娜回答过无数遍,“连当地的老乡都问我,我们这个村子这么破,你到底看中我们什么?”

出人意料的是,众人眼中的“穷乡僻壤”,却让这个“犟”姑娘“一见钟情”。宋娜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沂南西部山区进行实地探访,但选定朱家林,她只用了10分钟。

宋娜解释说,朱家林虽然缺水,但离位于沂河水系的高湖水库不远,如果合理利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能缓解当地资源匮乏的情况;当地建筑虽然老旧,但特色鲜明、结构完整,有修复价值……

除了种种理性分析,在这个10分钟做出的决定中,还掺杂着宋娜的小小“私心”——朱家林的石头房、干碴墙,那些在高大楸树下劳作谈天的淳朴老人,让她一瞬间联想起自己的故乡。“朱家林最迷人的地方,不是这里的景色,而是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之美,我们要向外界展示的,也是这一点;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都有乡愁,希望朱家林可以成为一个安放乡愁的地方。”

2015年12月,宋娜在沂南县的乡建方案评审会上,正式提出了自己“独坐荒山深处”时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朱家林改造方案,核心理念就是“共建共享”——不搞整体搬迁,而是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成为家园改造的主人公和受益者;不圈墙售票,用开放的姿态吸引年轻人返乡、欢迎八方创客入驻。

她想租用全村140套村舍中长期空置的67套,对其进行设计和改造,植入“创客工作室”、民宿等全新业态,以“旅游+文创+生态构建”的产业模式打造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让这个早已半空心化的山村“复活”。

宋娜的想法得到了沂南县领导的认同和支持。朱家林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黄树田回忆道:“县里很快就决定让宋娜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设计师,水、电、路、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政府来做,宋娜就专心打造产业化项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起初持质疑态度的宋雨也被姐姐说服了。“我姐问我,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还用得着咱来设计改造吗?正因为朱家林条件不好、资源有限,才更需要我们:山上缺水,我们可以引水、挖水;缺树,我们可以动手种树……”姐姐的话打动了宋雨,2016年,她也跟着宋娜一头扎进了那座沂蒙山深处的小村庄。“反正也劝不动她,干脆就全力以赴支持她吧。”

“劝不动”的宋娜认准了朱家林,以这里为起点,她心里还装着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在北方,到处都是像朱家林一样的小山村,资源优势不明显,好像什么也没有。正因为这样,如果我们能把朱家林改造好,这种乡村建设模式就能向外输出,让更多小村庄恢复生机。”宋娜讲话时音调柔软,但字字坚定。

让改造后的村庄“只变美,不变味儿”

泥瓦木匠老石匠,干碴墙围石头房,夏凉冬暖顺天时,杏门枣脊榆木梁——宋娜和她组建的团队决定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乡村肌理

黑色长裤、藏蓝色的中式棉布上衣,天冷时加一条深灰色围巾,留齐耳短发、不化妆,只有一副基本款黑框眼镜架在圆圆的脸上——作为一个设计师,宋娜对自己的外形很少上心“设计”。一眼看上去,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朱家林女孩,而当地村民也早就把这个一年到头在工地田间忙活的姑娘当成了自己人。

“你几天不来,我还怪想你咧!”

“好啊,等我哪天过来就陪你拉拉呱(编者注:临沂方言,意为聊天)。”

初到朱家林制定设计方案的那段日子,宋娜就借住在老乡家里。东家待两天,西家待两天,村里没有谁不认识她。直到现在,上年纪的爷爷奶奶遇到宋娜,还要拉着她,用土话聊上一会儿,像见到了自家孩子。

融入乡村,是宋娜设计理念的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个驻场设计的概念,就是乡村设计师必须跟当地村民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习俗和需求,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日升日落,甚至熟悉这里的空气和风向。只有这样,才能交出合格的设计方案。”

泥瓦木匠老石匠,干碴墙围石头房,夏凉冬暖顺天时,杏门枣脊榆木梁——在朱家林住得久了,宋娜和她组建的设计团队发现,这里的民居看似破旧,实际上却体现了沂蒙山区经年传承的建筑特色,包含着老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决定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乡村肌理,尽可能地保留老建筑、老树。同时,借助老工匠的经验和手艺,让他们参与到朱家林的建设过程中来,保证改造后的村庄“只变美,不变味儿”。

朱家林要发展,必须迈过缺水这道坎。在项目规划之初,沂河流域的高湖水库就被确定为朱家林最主要的水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筑管道引水入村,修复区域内总计5810米的老灌渠;开挖6个蓄水水面,累计可存水21万立方米;今年9月18日,当地在高湖水库附近建设的自来水厂正式开始为朱家林供水,临沂人的母亲河重新哺育起这个一直被遗忘的“幼子”。

配合政府主导的改造工程,宋娜团队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海绵村落系统——将之前暴土扬灰的水泥小路改造成更美观、透水性更好的石子路,以便用山区珍贵的雨露补给地下水,同时滋润周围的植被。

当地最常见也最不起眼的“狗皮草”,其实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学名叫“中华结缕草”。这种草耐旱、扛踩、生命力旺盛,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设计师们便就地取材,选用它作为支持海绵村落系统的主要植被之一……

“如果不是真正在农村生活过,这样的设计是做不出来的。”“70后”设计师孔祥伟和宋娜是合作伙伴加山东老乡,两人的成长轨迹也有相似之处。“我老家是日照的,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学了设计,毕业之后就在北京发展、成立了自己的景观设计工作室。”和宋娜一样,孔祥伟心里,也有浓到化不开的乡村情结。

2015年,宋娜和朱家林结缘,孔祥伟也得到了一圆乡村设计梦的机会——在好友的鼓励下,孔祥伟回到日照,对当地一个小村庄进行设计改造。从绘制草图到建设完成,孔祥伟看着这个远离繁华的角落一点点变了模样,他和朋友一起给焕然新生的小村庄起了个浪漫的名字:凤凰措。

孔祥伟把凤凰措的照片和设计思想发到了网络上。他提出的“让设计走进乡村”这一目标与宋娜的想法不谋而合。2016年3月,孔祥伟接受了宋娜的邀请,带着工作室的几位设计师从北京赶往临沂,对朱家林核心区和中心街道进行整体设计。

孔祥伟并没有把自己改造凤凰措的经验照搬到朱家林,“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尽管北京工作室的业务繁忙,他还是抽出时间,前前后后在老乡家住了大半年。

这半年间,他在当地四处写生、手绘设计图纸、总结建筑特色。直到现在,一提起朱家林的老房子,他依然抑制不住地兴奋,“是沂蒙山区保存最完整的石头房,不仅美,还很有智慧!你能想象吗,老屋楼顶的位置居然还有大量石头修筑成的台阶式防火通道,这个设计就很超前。”孔祥伟两手比画着,“老房子层高很高,改造成上下两层的民宿特别舒服。”

偶尔闲下来,孔祥伟就去找老乡聊天,很快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老乡要自己开饭店、建民宿,会喊我去出主意。大家都叫我老孔,连那些60多岁的乡亲,也管我叫老孔,挺有意思的。”

在朱家林核心区,已正式营业的萤火虫酒吧常让来访的游客赞叹不已。

它曾是一座外墙斑驳损毁严重的空置石头老屋,房梁高、墙体厚实,保温效果不错,但采光不好。如今,老屋有三面墙体被改造为木结构落地窗,温暖的阳光能透过细密的木格,直接打在浅灰色的长条沙发上。屋顶分为两层,内层是大块的白色帆布,让建筑内部显得更加宽敞亮堂,外侧则选用与酒吧整体色调更相称的木片铺成。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原样保存下来的那面老干碴墙,中间的墙皮已剥落,露出层叠码放、错缝勾连的青石块。

一座纯黑色欧式壁炉就背靠这面老墙而立设,沂蒙山区最传统的建筑工艺与现代化的西式陈设相得益彰,让这家山村酒吧显得亲切又“洋气”——既保留了古朴的乡村特质,又能吸引追求时尚和品位的年轻游客。

这座酒吧,是朱家林整体改造成果的一个缩影。“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极大化地保留村庄原貌,哪怕是一道残墙,也不能随意拆除。因为这是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的最好方式。”在北京的工作室,孔祥伟对自己当时的设计思路记忆犹新,“但简单地保留,一味追求‘修旧如旧’,这样同质化的设计方案是没有吸引力的。一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回到村子里寻找乡愁,他会愿意住在像过去那样昏暗、阴冷的环境里吗?所以,我们要把原始的乡土材料和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起来。说白了,改造后的新乡村,要做到老乡满意,游客也喜欢。”

经过改造的朱家林,保留着乡村的质朴,褪去了贫困的阴霾。陈设简洁的创客公寓里,淡紫色的绣球花团团簇簇地开放,从窗口望出去,能看到老乡家砖红色的屋顶和远处的群山;状如长方形盒子的乡村生活美学馆内,几块改造施工时挖出的巨石留在原地,静静讲述着这座前卫建筑与土地的关联;夕阳西下,有上了年纪的村民陪着回乡的娃娃在村民活动广场宽大的台阶上玩耍;夜幕降临,木作主题民宿的石头屋里亮起橙黄色的灯光,窗外的大杏树还在向上生长,南侧的木工作坊对游客开放,木把的手锯、弓摇钻挂了满墙,既是工具、也是装潢……

“有一档设计节目叫《梦想改造家》,你看过吗?乡村整体营造设计师做的就是类似节目里的工作,只不过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面临的任务更艰巨。”乡村整体营造设计师,是老孔给自己的职业新定位。

离开朱家林,从2017年到现在,从山东到海南,他带着自己的设计团队一共走访调研了全国近两百个村庄,参与了其中近百个村子的设计改造工作。“很多项目,我们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孔祥伟说,“和村民们的交往越深入,我越感觉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也发自内心地觉得,应该多为农民、为农村做点什么。我也呼吁更多设计师深入乡村,用设计来改变乡村,不要玩儿一票就走。只要你把根扎深,不管带来的改变是大还是小,都很有意义。”

项目启动当年,就实现全村脱贫

建设改造项目开始后,村民一般能获得租金、股金、分红等三个方面的收入,三项加起来,村民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元左右

孔祥伟从朱家林出发,而宋娜选择了留下。

“很多乡村前期建设的时候有资金投入,后期运营却没有人管。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只有骨头、没有灵魂,动弹不得。”宋娜不愿让朱家林失去“灵魂”,她要陪着村民、陪着这个村子一起成长。为此,宋娜发起成立了山东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起朱家林项目后续的运营工作。“怎么说呢,反正俺们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她。”提起宋娜,陈林庆浓重的本地口音里流露出感激。

凭着自己“做啥都好吃”的过硬厨艺和地锅鸡、萝卜炖野兔两道拿手菜,陈林庆在村西头开了一间农家乐。名字是孔祥伟给起的,叫“靠山房大食堂”。老陈对这个名字很满意,“要是叫啥啥饭馆,就显得土了不是?”

陈林庆今年48岁,手脚勤快、脑子活络的他,以前什么营生都干过——在济南打工干过建筑,回到村里又养过鸭子、种过地瓜。但自己当老板开农家乐,对于像他这样的朱家林人来说,却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村里连条像样的、给人走的路都没有”,哪个客人会来?

2016年,随着宋娜等第一批创客的正式入驻,由政府出资主导的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按照宋娜、孔祥伟等人的设计思路,投资3000余万元的创意小镇核心区投入建设;树林公厕、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陆续开始施工;道路铺装及路面硬化工程同时展开……

“宋老师快生小米的时候,村里正好要赶工期。她特别忙,每天都在工地上逛。给这里指导一下,给那里说说设计方案,逛上个两圈基本天就黑了;算下来,她挺着肚子,一天能走六七个小时。不过她就这么天天走天天走,孩子出生的时候很顺利。现在想想,这也是小米对妈妈好啊!”高鹏是宋娜的爱人。当年,他被宋娜身上那股“搭上积蓄,也要搞乡村振兴”的倔强劲儿感动了,陪着她来到朱家林,成为妻子身边的“大管家”加“打杂的”。出于认同和尊重,高鹏喜欢管妻子叫“宋老师”,提起“差点把孩子生在工地上”的“宋老师”,这个沂南汉子的言语里没有一丝怪怨。

村里的工程热火朝天,陈林庆也捡起了在济南打工时的老本行,跟着朱家林的老匠人一起,参与到施工建设中来。“干工程挣了‘两毛钱’,加上在外面打工攒下两个(钱)。”老陈筹集了40多万元,在自家老屋外的荒场子上盖起了新房,“靠山房大食堂”就在同年8月开张了。

“宋娜提的这个‘共建共享’的想法好,朱家林建设好了,来玩儿的人多了,对咱自己这个饭馆的生意不是也有帮助吗?”老陈说话直白又实在,“你看我今年这一年下来挣个十万八万的没问题。”看着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陈林庆把自己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叫回来帮忙,“一家人能在一块儿,比在外面漂着强,他也挺乐意的。”

公茂元阿姨同样是“共建共享”理念的受益者。在朱家林,“公”是个大姓,公阿姨的日子,过得也和大多数村民没啥两样——儿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两口耕种着家里的三亩薄田,“主要靠秋天粮食下来那两个月挣钱,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块钱,但中秋一过就没啥收入了,到了春天还要买化肥、种子来种地,这就只剩下往外拿钱了。”公阿姨说。因为收入来源少又不稳定,早几年,她家也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改造项目初期,公阿姨把自家的田地流转给了村集体;老伴儿就在村里的工地上干活,主要负责加固墙体,每月能拿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公阿姨自己经过村里培训,穿上印着“朱家林”字样的工作服,系上青染的土布围裙,和老姐妹们一起上岗,成为一名民宿管家,主要负责保洁和招待工作,“一个月能挣1800元,不算太多,但足够花了。”公阿姨满面红光,一边接受采访,一边用抹布把木作民宿的玻璃擦得锃亮。

据当地干部介绍,朱家林村的建设改造项目开始后,村集体成立了合作社,像公阿姨这样的村民一般能获得三个方面的收入,首先是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获得的租金,村民每年每亩可获708元;二是股金,农民把自家的土地或房屋入股到合作社,经合作社与燕筑等企业对房屋或土地进行改造运营后,获得分红;三是在村里就业的收入。这三项加起来,村民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元左右,项目启动当年,就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

“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脱贫后的村民们,精神状态好了、脸上有光彩了。”宋雨说,和姐姐一起留在朱家林的这两年,她的工作比以前忙了,挣的比以前少了,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宋雨现在主要承担几家民宿的管理工作,包括公茂元阿姨在内,不少原先的贫困户如今都在她负责的民宿做管家。宋雨说,在朱家林,用硬邦邦的制度和条例去管束村民是行不通的,村民们需要的,是掏心窝子的交流,只有让村民感受到你的真诚,他们才会接受你的观点。

每天早上,宋雨要召集所有管家阿姨一起开个交流会,总结一下前一天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有一次,她点名表扬公阿姨进步快,负责打扫的民宿卫生状况好。这一幕被“北一影像”工作室的摄像师拍下,收录进反映朱家林发展轨迹的主题视频里,镜头中的公阿姨笑得骄傲爽朗,她高高举起手作了个揖,大声对宋雨说:“谢谢了啊!”

“我和管家阿姨们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像是亲人吧。”宋雨感慨,“我现在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宋娜把根结结实实地扎在了朱家林。但在她看来,自己和家人留下还远远不够,她的目标,是吸引一批年轻人才回归乡村,用各自的能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这个目标正在逐渐实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创客和新农人入驻朱家林——一手打造乡伴柿子岭理想村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景观工程总设计师朱胜萱,老乡开玩笑说,朱家林以前没有姓朱的,这回真来了一个;临沂青年插画师杜安为小村庄设计了“老树+房子”的标志,也把自己的“杜安文艺生活体验馆”开到了朱家林;在这里,有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匠人,留下来专心“打铁铸铜”、制作手工餐具;有“什么都会干,但就是想种地”的“90后”沂南小伙每天“长在”田间地头;有生物学博士回来当农民,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埋头实践自然农法种植;也有“家里有矿”的“80后”高管为了一个田园梦放弃优渥的生活加入燕筑团队……

朱家林的创客从宋娜一个人慢慢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他们成了朱家林持续发展的“创意核”。

在朱家林,从老乡、村干部到创客,都信奉一个真理:“做得比说得实在”。他们埋头做出来的成绩,也的确是实打实的——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田园综合体”概念,同年7月,朱家林项目就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今年5月,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发布,宋娜作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总设计师,参与了《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的起草工作。

随着朱家林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紧张的建设还在继续。宋娜和高鹏各有各忙,他们的女儿小米成了整个朱家林的孩子。小姑娘生了一张苹果脸,眸子黑、眼睛亮,见谁都笑。高鹏说,“我们俩忙,又不想把孩子送回老家留给老人,村民就帮着我们,这个抱抱那个抱抱,一天就过去了。”小米的降生和成长,对于朱家林这个一度半空心化的村庄来说,仿佛一个象征,象征着不竭的活力和无尽的希望……(记者雷琨 实习生田时贤、王晓东)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让“没有开发价值”空心村脱胎换骨的“梦想改造家”

2018-12-21 08:21:10 来源: 0 条评论

让“没有开发价值”空心村脱胎换骨的“梦想改造家”

用设计改变乡村:一群设计师的乡村振兴实践与一座沂蒙山村的“重生”

放下房子、车子和自己一手打拼来的事业,2012年,在杭州发展了十几年的女设计师宋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路。因为她惊觉,如果再不动身,故乡就“回不去了”。

宋娜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一座小山村,无论走得多远,她始终挂念着家乡的父母、老屋和漫山遍野的桃林。

2008年,宋娜记忆中的村舍在开发中被拆除;童年时可以恣意奔跑玩耍的乡间巷陌被圈进围墙之内,开始出售门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街坊悉数搬进了新建的安置社区,从砖石老屋到现代楼房,居住条件似乎是改善了,但母亲却忍不住抱怨,“上了年纪的老人想串个门,连楼都爬不上去;一到冬天,水管子总被冻裂;用了这些年的农具,连个放处也没有……”

“面目全非”的故乡,让宋娜心痛,也在她心头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乡村要发展,是不是只有“搬迁村民、效仿城市、商业开发、圈地卖票”这一条路可走?带着这个问号,有着多年城市建筑设计经验的宋娜回到了临沂。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一句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倡议,更点燃了宋娜的热情。她想试着用设计改变乡村的命运。

返乡不久,她就参与了沂南县的马泉休闲园建设项目,此后,又陆续承担了当地几个荒山改造项目的相关设计工作。

2015年,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沂南西部山区被划为临沂市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凭借此前积累的乡村建设经验和解不开的乡村情结,宋娜得到了沂南县政府的信任;受政府委托,她走访、调研了当地20多个山村,最终选择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作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探索乡村建设新模式的“试验场”。

选了个“没有开发价值”村子

改造朱家林,核心理念是“共建共享”——不搞整体搬迁,而是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成为家园改造的主人公和受益者;不圈墙售票,用开放的姿态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临沂素有“九河绕城”之称,祊河、涑河、青龙河等8条河流与母亲河沂河共同构成一张巨大的水网。但地处沂蒙山区的朱家林,却曾是一个被河流遗忘的角落——干旱缺水少资源,一度成为朱家林发展致富之路上最顽固坚硬的绊脚石,很多人对这里的第一印象,除了“破”空,就是“空”破。

宋雨是宋娜的妹妹,2016年初次陪姐姐走进朱家林,眼前的情景让她大吃一惊。“就是一个特别破落的小山村。很多老人住的房子顶上漏了,就糊上一块塑料纸,再盖上玉米秸什么的,凑合着住;有的房子甚至连屋顶都没有。我当时还想,这些老人的儿女难道不管吗?”

后来,宋雨意识到,老人的儿女不是不管,而是不在——朱家林是一个严重空心化的村落,2015年的户籍登记人口352人,但真正在本地居住的村民不到120人,且基本以老年人为主。

“我当时觉得这里没有开发价值。”宋雨说得坦白,虽然今年只有29岁,但她此前已在杭州做了几年的室内设计工作,相信自己的商业眼光。“一个村庄要开发旅游业,首先要有看点。你看那些山青水绿的地方,简单弄一弄,小景儿就出来了。朱家林呢,三面环山,但都是光秃秃、植被稀少的荒山,又没有水源,怎么弄呢?”

为什么是朱家林?同样的问题,宋娜回答过无数遍,“连当地的老乡都问我,我们这个村子这么破,你到底看中我们什么?”

出人意料的是,众人眼中的“穷乡僻壤”,却让这个“犟”姑娘“一见钟情”。宋娜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沂南西部山区进行实地探访,但选定朱家林,她只用了10分钟。

宋娜解释说,朱家林虽然缺水,但离位于沂河水系的高湖水库不远,如果合理利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能缓解当地资源匮乏的情况;当地建筑虽然老旧,但特色鲜明、结构完整,有修复价值……

除了种种理性分析,在这个10分钟做出的决定中,还掺杂着宋娜的小小“私心”——朱家林的石头房、干碴墙,那些在高大楸树下劳作谈天的淳朴老人,让她一瞬间联想起自己的故乡。“朱家林最迷人的地方,不是这里的景色,而是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之美,我们要向外界展示的,也是这一点;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都有乡愁,希望朱家林可以成为一个安放乡愁的地方。”

2015年12月,宋娜在沂南县的乡建方案评审会上,正式提出了自己“独坐荒山深处”时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朱家林改造方案,核心理念就是“共建共享”——不搞整体搬迁,而是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成为家园改造的主人公和受益者;不圈墙售票,用开放的姿态吸引年轻人返乡、欢迎八方创客入驻。

她想租用全村140套村舍中长期空置的67套,对其进行设计和改造,植入“创客工作室”、民宿等全新业态,以“旅游+文创+生态构建”的产业模式打造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让这个早已半空心化的山村“复活”。

宋娜的想法得到了沂南县领导的认同和支持。朱家林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黄树田回忆道:“县里很快就决定让宋娜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设计师,水、电、路、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政府来做,宋娜就专心打造产业化项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起初持质疑态度的宋雨也被姐姐说服了。“我姐问我,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还用得着咱来设计改造吗?正因为朱家林条件不好、资源有限,才更需要我们:山上缺水,我们可以引水、挖水;缺树,我们可以动手种树……”姐姐的话打动了宋雨,2016年,她也跟着宋娜一头扎进了那座沂蒙山深处的小村庄。“反正也劝不动她,干脆就全力以赴支持她吧。”

“劝不动”的宋娜认准了朱家林,以这里为起点,她心里还装着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在北方,到处都是像朱家林一样的小山村,资源优势不明显,好像什么也没有。正因为这样,如果我们能把朱家林改造好,这种乡村建设模式就能向外输出,让更多小村庄恢复生机。”宋娜讲话时音调柔软,但字字坚定。

让改造后的村庄“只变美,不变味儿”

泥瓦木匠老石匠,干碴墙围石头房,夏凉冬暖顺天时,杏门枣脊榆木梁——宋娜和她组建的团队决定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乡村肌理

黑色长裤、藏蓝色的中式棉布上衣,天冷时加一条深灰色围巾,留齐耳短发、不化妆,只有一副基本款黑框眼镜架在圆圆的脸上——作为一个设计师,宋娜对自己的外形很少上心“设计”。一眼看上去,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朱家林女孩,而当地村民也早就把这个一年到头在工地田间忙活的姑娘当成了自己人。

“你几天不来,我还怪想你咧!”

“好啊,等我哪天过来就陪你拉拉呱(编者注:临沂方言,意为聊天)。”

初到朱家林制定设计方案的那段日子,宋娜就借住在老乡家里。东家待两天,西家待两天,村里没有谁不认识她。直到现在,上年纪的爷爷奶奶遇到宋娜,还要拉着她,用土话聊上一会儿,像见到了自家孩子。

融入乡村,是宋娜设计理念的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个驻场设计的概念,就是乡村设计师必须跟当地村民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习俗和需求,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日升日落,甚至熟悉这里的空气和风向。只有这样,才能交出合格的设计方案。”

泥瓦木匠老石匠,干碴墙围石头房,夏凉冬暖顺天时,杏门枣脊榆木梁——在朱家林住得久了,宋娜和她组建的设计团队发现,这里的民居看似破旧,实际上却体现了沂蒙山区经年传承的建筑特色,包含着老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决定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乡村肌理,尽可能地保留老建筑、老树。同时,借助老工匠的经验和手艺,让他们参与到朱家林的建设过程中来,保证改造后的村庄“只变美,不变味儿”。

朱家林要发展,必须迈过缺水这道坎。在项目规划之初,沂河流域的高湖水库就被确定为朱家林最主要的水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筑管道引水入村,修复区域内总计5810米的老灌渠;开挖6个蓄水水面,累计可存水21万立方米;今年9月18日,当地在高湖水库附近建设的自来水厂正式开始为朱家林供水,临沂人的母亲河重新哺育起这个一直被遗忘的“幼子”。

配合政府主导的改造工程,宋娜团队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海绵村落系统——将之前暴土扬灰的水泥小路改造成更美观、透水性更好的石子路,以便用山区珍贵的雨露补给地下水,同时滋润周围的植被。

当地最常见也最不起眼的“狗皮草”,其实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学名叫“中华结缕草”。这种草耐旱、扛踩、生命力旺盛,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设计师们便就地取材,选用它作为支持海绵村落系统的主要植被之一……

“如果不是真正在农村生活过,这样的设计是做不出来的。”“70后”设计师孔祥伟和宋娜是合作伙伴加山东老乡,两人的成长轨迹也有相似之处。“我老家是日照的,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学了设计,毕业之后就在北京发展、成立了自己的景观设计工作室。”和宋娜一样,孔祥伟心里,也有浓到化不开的乡村情结。

2015年,宋娜和朱家林结缘,孔祥伟也得到了一圆乡村设计梦的机会——在好友的鼓励下,孔祥伟回到日照,对当地一个小村庄进行设计改造。从绘制草图到建设完成,孔祥伟看着这个远离繁华的角落一点点变了模样,他和朋友一起给焕然新生的小村庄起了个浪漫的名字:凤凰措。

孔祥伟把凤凰措的照片和设计思想发到了网络上。他提出的“让设计走进乡村”这一目标与宋娜的想法不谋而合。2016年3月,孔祥伟接受了宋娜的邀请,带着工作室的几位设计师从北京赶往临沂,对朱家林核心区和中心街道进行整体设计。

孔祥伟并没有把自己改造凤凰措的经验照搬到朱家林,“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尽管北京工作室的业务繁忙,他还是抽出时间,前前后后在老乡家住了大半年。

这半年间,他在当地四处写生、手绘设计图纸、总结建筑特色。直到现在,一提起朱家林的老房子,他依然抑制不住地兴奋,“是沂蒙山区保存最完整的石头房,不仅美,还很有智慧!你能想象吗,老屋楼顶的位置居然还有大量石头修筑成的台阶式防火通道,这个设计就很超前。”孔祥伟两手比画着,“老房子层高很高,改造成上下两层的民宿特别舒服。”

偶尔闲下来,孔祥伟就去找老乡聊天,很快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老乡要自己开饭店、建民宿,会喊我去出主意。大家都叫我老孔,连那些60多岁的乡亲,也管我叫老孔,挺有意思的。”

在朱家林核心区,已正式营业的萤火虫酒吧常让来访的游客赞叹不已。

它曾是一座外墙斑驳损毁严重的空置石头老屋,房梁高、墙体厚实,保温效果不错,但采光不好。如今,老屋有三面墙体被改造为木结构落地窗,温暖的阳光能透过细密的木格,直接打在浅灰色的长条沙发上。屋顶分为两层,内层是大块的白色帆布,让建筑内部显得更加宽敞亮堂,外侧则选用与酒吧整体色调更相称的木片铺成。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原样保存下来的那面老干碴墙,中间的墙皮已剥落,露出层叠码放、错缝勾连的青石块。

一座纯黑色欧式壁炉就背靠这面老墙而立设,沂蒙山区最传统的建筑工艺与现代化的西式陈设相得益彰,让这家山村酒吧显得亲切又“洋气”——既保留了古朴的乡村特质,又能吸引追求时尚和品位的年轻游客。

这座酒吧,是朱家林整体改造成果的一个缩影。“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极大化地保留村庄原貌,哪怕是一道残墙,也不能随意拆除。因为这是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的最好方式。”在北京的工作室,孔祥伟对自己当时的设计思路记忆犹新,“但简单地保留,一味追求‘修旧如旧’,这样同质化的设计方案是没有吸引力的。一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回到村子里寻找乡愁,他会愿意住在像过去那样昏暗、阴冷的环境里吗?所以,我们要把原始的乡土材料和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起来。说白了,改造后的新乡村,要做到老乡满意,游客也喜欢。”

经过改造的朱家林,保留着乡村的质朴,褪去了贫困的阴霾。陈设简洁的创客公寓里,淡紫色的绣球花团团簇簇地开放,从窗口望出去,能看到老乡家砖红色的屋顶和远处的群山;状如长方形盒子的乡村生活美学馆内,几块改造施工时挖出的巨石留在原地,静静讲述着这座前卫建筑与土地的关联;夕阳西下,有上了年纪的村民陪着回乡的娃娃在村民活动广场宽大的台阶上玩耍;夜幕降临,木作主题民宿的石头屋里亮起橙黄色的灯光,窗外的大杏树还在向上生长,南侧的木工作坊对游客开放,木把的手锯、弓摇钻挂了满墙,既是工具、也是装潢……

“有一档设计节目叫《梦想改造家》,你看过吗?乡村整体营造设计师做的就是类似节目里的工作,只不过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面临的任务更艰巨。”乡村整体营造设计师,是老孔给自己的职业新定位。

离开朱家林,从2017年到现在,从山东到海南,他带着自己的设计团队一共走访调研了全国近两百个村庄,参与了其中近百个村子的设计改造工作。“很多项目,我们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孔祥伟说,“和村民们的交往越深入,我越感觉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也发自内心地觉得,应该多为农民、为农村做点什么。我也呼吁更多设计师深入乡村,用设计来改变乡村,不要玩儿一票就走。只要你把根扎深,不管带来的改变是大还是小,都很有意义。”

项目启动当年,就实现全村脱贫

建设改造项目开始后,村民一般能获得租金、股金、分红等三个方面的收入,三项加起来,村民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元左右

孔祥伟从朱家林出发,而宋娜选择了留下。

“很多乡村前期建设的时候有资金投入,后期运营却没有人管。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只有骨头、没有灵魂,动弹不得。”宋娜不愿让朱家林失去“灵魂”,她要陪着村民、陪着这个村子一起成长。为此,宋娜发起成立了山东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起朱家林项目后续的运营工作。“怎么说呢,反正俺们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她。”提起宋娜,陈林庆浓重的本地口音里流露出感激。

凭着自己“做啥都好吃”的过硬厨艺和地锅鸡、萝卜炖野兔两道拿手菜,陈林庆在村西头开了一间农家乐。名字是孔祥伟给起的,叫“靠山房大食堂”。老陈对这个名字很满意,“要是叫啥啥饭馆,就显得土了不是?”

陈林庆今年48岁,手脚勤快、脑子活络的他,以前什么营生都干过——在济南打工干过建筑,回到村里又养过鸭子、种过地瓜。但自己当老板开农家乐,对于像他这样的朱家林人来说,却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村里连条像样的、给人走的路都没有”,哪个客人会来?

2016年,随着宋娜等第一批创客的正式入驻,由政府出资主导的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按照宋娜、孔祥伟等人的设计思路,投资3000余万元的创意小镇核心区投入建设;树林公厕、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陆续开始施工;道路铺装及路面硬化工程同时展开……

“宋老师快生小米的时候,村里正好要赶工期。她特别忙,每天都在工地上逛。给这里指导一下,给那里说说设计方案,逛上个两圈基本天就黑了;算下来,她挺着肚子,一天能走六七个小时。不过她就这么天天走天天走,孩子出生的时候很顺利。现在想想,这也是小米对妈妈好啊!”高鹏是宋娜的爱人。当年,他被宋娜身上那股“搭上积蓄,也要搞乡村振兴”的倔强劲儿感动了,陪着她来到朱家林,成为妻子身边的“大管家”加“打杂的”。出于认同和尊重,高鹏喜欢管妻子叫“宋老师”,提起“差点把孩子生在工地上”的“宋老师”,这个沂南汉子的言语里没有一丝怪怨。

村里的工程热火朝天,陈林庆也捡起了在济南打工时的老本行,跟着朱家林的老匠人一起,参与到施工建设中来。“干工程挣了‘两毛钱’,加上在外面打工攒下两个(钱)。”老陈筹集了40多万元,在自家老屋外的荒场子上盖起了新房,“靠山房大食堂”就在同年8月开张了。

“宋娜提的这个‘共建共享’的想法好,朱家林建设好了,来玩儿的人多了,对咱自己这个饭馆的生意不是也有帮助吗?”老陈说话直白又实在,“你看我今年这一年下来挣个十万八万的没问题。”看着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陈林庆把自己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叫回来帮忙,“一家人能在一块儿,比在外面漂着强,他也挺乐意的。”

公茂元阿姨同样是“共建共享”理念的受益者。在朱家林,“公”是个大姓,公阿姨的日子,过得也和大多数村民没啥两样——儿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两口耕种着家里的三亩薄田,“主要靠秋天粮食下来那两个月挣钱,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块钱,但中秋一过就没啥收入了,到了春天还要买化肥、种子来种地,这就只剩下往外拿钱了。”公阿姨说。因为收入来源少又不稳定,早几年,她家也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改造项目初期,公阿姨把自家的田地流转给了村集体;老伴儿就在村里的工地上干活,主要负责加固墙体,每月能拿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公阿姨自己经过村里培训,穿上印着“朱家林”字样的工作服,系上青染的土布围裙,和老姐妹们一起上岗,成为一名民宿管家,主要负责保洁和招待工作,“一个月能挣1800元,不算太多,但足够花了。”公阿姨满面红光,一边接受采访,一边用抹布把木作民宿的玻璃擦得锃亮。

据当地干部介绍,朱家林村的建设改造项目开始后,村集体成立了合作社,像公阿姨这样的村民一般能获得三个方面的收入,首先是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获得的租金,村民每年每亩可获708元;二是股金,农民把自家的土地或房屋入股到合作社,经合作社与燕筑等企业对房屋或土地进行改造运营后,获得分红;三是在村里就业的收入。这三项加起来,村民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元左右,项目启动当年,就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

“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脱贫后的村民们,精神状态好了、脸上有光彩了。”宋雨说,和姐姐一起留在朱家林的这两年,她的工作比以前忙了,挣的比以前少了,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宋雨现在主要承担几家民宿的管理工作,包括公茂元阿姨在内,不少原先的贫困户如今都在她负责的民宿做管家。宋雨说,在朱家林,用硬邦邦的制度和条例去管束村民是行不通的,村民们需要的,是掏心窝子的交流,只有让村民感受到你的真诚,他们才会接受你的观点。

每天早上,宋雨要召集所有管家阿姨一起开个交流会,总结一下前一天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有一次,她点名表扬公阿姨进步快,负责打扫的民宿卫生状况好。这一幕被“北一影像”工作室的摄像师拍下,收录进反映朱家林发展轨迹的主题视频里,镜头中的公阿姨笑得骄傲爽朗,她高高举起手作了个揖,大声对宋雨说:“谢谢了啊!”

“我和管家阿姨们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像是亲人吧。”宋雨感慨,“我现在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宋娜把根结结实实地扎在了朱家林。但在她看来,自己和家人留下还远远不够,她的目标,是吸引一批年轻人才回归乡村,用各自的能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这个目标正在逐渐实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创客和新农人入驻朱家林——一手打造乡伴柿子岭理想村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景观工程总设计师朱胜萱,老乡开玩笑说,朱家林以前没有姓朱的,这回真来了一个;临沂青年插画师杜安为小村庄设计了“老树+房子”的标志,也把自己的“杜安文艺生活体验馆”开到了朱家林;在这里,有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匠人,留下来专心“打铁铸铜”、制作手工餐具;有“什么都会干,但就是想种地”的“90后”沂南小伙每天“长在”田间地头;有生物学博士回来当农民,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埋头实践自然农法种植;也有“家里有矿”的“80后”高管为了一个田园梦放弃优渥的生活加入燕筑团队……

朱家林的创客从宋娜一个人慢慢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他们成了朱家林持续发展的“创意核”。

在朱家林,从老乡、村干部到创客,都信奉一个真理:“做得比说得实在”。他们埋头做出来的成绩,也的确是实打实的——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田园综合体”概念,同年7月,朱家林项目就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今年5月,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发布,宋娜作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总设计师,参与了《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的起草工作。

随着朱家林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紧张的建设还在继续。宋娜和高鹏各有各忙,他们的女儿小米成了整个朱家林的孩子。小姑娘生了一张苹果脸,眸子黑、眼睛亮,见谁都笑。高鹏说,“我们俩忙,又不想把孩子送回老家留给老人,村民就帮着我们,这个抱抱那个抱抱,一天就过去了。”小米的降生和成长,对于朱家林这个一度半空心化的村庄来说,仿佛一个象征,象征着不竭的活力和无尽的希望……(记者雷琨 实习生田时贤、王晓东)

[责任编辑: 华海纳]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