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导航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来源:光明日报2019-01-03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开栏的话

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2013年11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决策。15个领域,336项重大举措,会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引领中国实现历史性巨变。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光明日报今日起开设《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专栏,集中推出报道,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生动反映全面深化改革这5年的伟大成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激发的精神力量。

立足新起点、着眼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更好地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来作答。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部署。5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改革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谋全局,筑牢改革“四梁八柱”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打牢文化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党中央先后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

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5年来,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文化体制改革举措相继推出,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举措,将“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以“双效统一”为指引,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创造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市场更加繁荣。

补短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民生

隆冬时节,湖南省东安县大盛镇文化站艺术培训室里热闹非凡,二胡爱好者在县文化馆专业老师指导下拉起了《赛马》。村口的广场上,10余名妇女组成的腰鼓队演出热情奔放,引来不少群众驻足欣赏。这是东安县开展的送乐器下乡文化惠民服务活动之一。今年6月,大盛镇凭借“民间器乐”荣获了“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不仅给我们送来了乐器,看电影也方便多了。家里办喜事需要放电影,只要一个电话,县电影服务管理站可以免费送电影下乡。”大盛镇回隆村李满荣大爷开心地说道。

实现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这块短板,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把标准化、均等化作为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抓手,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

2016年,我国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我国制定《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把乡镇和村级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通过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我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艺术表演团体分别达到4700多家、3100多家、44000多个、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5.6亿人次。

提质量,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背后是市场活力的竞相迸发。5年来,我国努力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文化企业注重对接“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迈出新的步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释放。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直接带来文化市场的活跃繁荣和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创下年度票房的新高。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2019-01-03 10:01:27 来源: 0 条评论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开栏的话

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2013年11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决策。15个领域,336项重大举措,会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引领中国实现历史性巨变。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光明日报今日起开设《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专栏,集中推出报道,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生动反映全面深化改革这5年的伟大成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激发的精神力量。

立足新起点、着眼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更好地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来作答。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部署。5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改革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谋全局,筑牢改革“四梁八柱”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打牢文化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党中央先后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

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5年来,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文化体制改革举措相继推出,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举措,将“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以“双效统一”为指引,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创造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市场更加繁荣。

补短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民生

隆冬时节,湖南省东安县大盛镇文化站艺术培训室里热闹非凡,二胡爱好者在县文化馆专业老师指导下拉起了《赛马》。村口的广场上,10余名妇女组成的腰鼓队演出热情奔放,引来不少群众驻足欣赏。这是东安县开展的送乐器下乡文化惠民服务活动之一。今年6月,大盛镇凭借“民间器乐”荣获了“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不仅给我们送来了乐器,看电影也方便多了。家里办喜事需要放电影,只要一个电话,县电影服务管理站可以免费送电影下乡。”大盛镇回隆村李满荣大爷开心地说道。

实现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这块短板,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把标准化、均等化作为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抓手,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

2016年,我国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我国制定《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把乡镇和村级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通过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我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艺术表演团体分别达到4700多家、3100多家、44000多个、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5.6亿人次。

提质量,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背后是市场活力的竞相迸发。5年来,我国努力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文化企业注重对接“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迈出新的步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释放。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直接带来文化市场的活跃繁荣和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创下年度票房的新高。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责任编辑: 向含嫣]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