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导航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19-01-21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

一夜霏霏冬雨停歇,远处山峦雾气朦胧。“咯咯咯”,几声鸡叫唤破晓。

拎起一袋醒好的白泥,制陶手艺人母先才裹着棉衣来到陶艺馆,为上午的陶艺体验课准备物料;锅碗瓢盆叮咣作响,贫困户彭甫琴早早起床做饭,合作社有要紧事等她去忙活;炉火早已烧旺,暖意融融的“红色之家”农家乐里,王治强和妻子正在精心操办待客的食材……

这里是花茂村,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在外务工讨生活。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强劲动力。

留住乡愁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就是这个味,真地道!”厨师吴中明离开枫香镇进城定居,一晃12年了。这次回镇里办事途经花茂村,他忍不住进村溜达。

漫步在石板小道上,随处可见老木屋、土院墙、稻草垛和菜园子,一切都那么自然而亲切,往昔的记忆瞬间被勾起,浓浓的乡愁叫人流连忘返。吃完一桌炒腊肉等特色菜,这位挑剔的食客找回了垂涎已久的老味道。

5年前,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花茂村求变,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

“经营乡村”的理念从开始就得到贯彻。有取,取的是山水田园一体,山中有田、田中有院;有舍,舍的是私搭乱建,保护村庄整体风貌。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前来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村里开发旅游,母先才嗅到了商机,贷款建起了村里第一家陶艺体验馆,又花8万多元把火窑改为无污染的电窑。土陶罐子也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追捧的工艺品,价格涨了10倍不止。2018年,陶艺馆接待了4000多名体验者,卖出了3000多件产品,创造利润近40万元。

2018年,花茂村接待游客达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过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

一地多用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

寒潮过后,气温还未回升,一阵冷风袭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村里的一个蔬菜基地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村民正挥舞铁锹,从拖拉机上卸载刚刚运来的有机肥;有的村民忙着开沟筑垄,为种植下一拨蔬菜打理土地……

在党总支书记彭龙芬的记忆中,前些年如果遇到这种天气,村里很难见到人影。“都在围着火炉搓麻将,得等到开春才去做事。”

转变缘何而起?2014年,花茂村从山东寿光引进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建起了智能温室、生态餐厅和生产大棚等设施,采取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彭龙芬介绍,从2016年开始,花茂村依托这家企业成立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30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经果林,帮助村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打开可视化质量追溯系统,屏幕上显示出实时的蔬菜生长画面。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告诉记者,这片占地550亩的蔬菜基地,专门用来种植高品质的绿色蔬菜,亩产值最高可达3万元。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8年前,丈夫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彭甫琴一家艰难度日。蔬菜合作社成立后,向彭甫琴伸出援手:每天保底工资8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一年进项约3万元。生活一天天殷实起来,这位朴实农妇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通过乡村旅游发家致富,向土地要效益是农村脱贫增收的根本之道。”枫香镇扶贫办主任刘小慧介绍,花茂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种养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花茂村仅剩贫困户14户38人,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到500余人。

利益共享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我只做餐饮,每顿顶多接20桌,得把赚钱机会留点给村里其他人。”天色慢慢暗下来,看着最后一桌顾客买完单,王治强起身相送。

客人意犹未尽,想要在这里住一晚。王治强连声答应,却把客人带到了村里的另一家农庄。

“红色之家”农家乐的生意一直不错,朋友们建议王治强扩大经营规模,但他并没同意。“只有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才配得上‘红色之家’的称号。”

印花被、老式木窗、竹制推拉门……“90后”小伙陈义兵在村里打造了一家精品客栈,2018年营业额超过260万元。

“总书记在村里座谈时,我就在现场,他叮嘱我们当好致富带头人,领着大伙一起干。”陈义兵告诉记者,自己正与周边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老乡们销售更多农产品。此外,客栈将拿出20%的股份,分给22名从村里招来的员工。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花茂村往北约4公里,苟坝村村民牟光洪正在腌制一缸大头菜。2014年,苟坝会议会址被打造为红色旅游景区,牟光洪家正好紧邻景点。他把房子改造成饭店,但生意一直没起色。花茂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点燃了苟坝村的人气,牟光洪的饭店一年下来稳稳当当有20万元利润。

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电瓶车,穿梭于土坝、花茂、苟坝三个村庄之间。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红色记忆,三者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一条同步小康的乡村旅游示范带。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延伸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形成了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的格局。聚焦聚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岗定搬、以产定搬,确保到2019年近200万应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精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每年压缩6%行政经费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配套衔接的“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成16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2019-01-21 07:10:15 来源: 0 条评论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

一夜霏霏冬雨停歇,远处山峦雾气朦胧。“咯咯咯”,几声鸡叫唤破晓。

拎起一袋醒好的白泥,制陶手艺人母先才裹着棉衣来到陶艺馆,为上午的陶艺体验课准备物料;锅碗瓢盆叮咣作响,贫困户彭甫琴早早起床做饭,合作社有要紧事等她去忙活;炉火早已烧旺,暖意融融的“红色之家”农家乐里,王治强和妻子正在精心操办待客的食材……

这里是花茂村,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在外务工讨生活。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强劲动力。

留住乡愁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就是这个味,真地道!”厨师吴中明离开枫香镇进城定居,一晃12年了。这次回镇里办事途经花茂村,他忍不住进村溜达。

漫步在石板小道上,随处可见老木屋、土院墙、稻草垛和菜园子,一切都那么自然而亲切,往昔的记忆瞬间被勾起,浓浓的乡愁叫人流连忘返。吃完一桌炒腊肉等特色菜,这位挑剔的食客找回了垂涎已久的老味道。

5年前,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花茂村求变,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

“经营乡村”的理念从开始就得到贯彻。有取,取的是山水田园一体,山中有田、田中有院;有舍,舍的是私搭乱建,保护村庄整体风貌。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前来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村里开发旅游,母先才嗅到了商机,贷款建起了村里第一家陶艺体验馆,又花8万多元把火窑改为无污染的电窑。土陶罐子也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追捧的工艺品,价格涨了10倍不止。2018年,陶艺馆接待了4000多名体验者,卖出了3000多件产品,创造利润近40万元。

2018年,花茂村接待游客达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过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

一地多用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

寒潮过后,气温还未回升,一阵冷风袭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村里的一个蔬菜基地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村民正挥舞铁锹,从拖拉机上卸载刚刚运来的有机肥;有的村民忙着开沟筑垄,为种植下一拨蔬菜打理土地……

在党总支书记彭龙芬的记忆中,前些年如果遇到这种天气,村里很难见到人影。“都在围着火炉搓麻将,得等到开春才去做事。”

转变缘何而起?2014年,花茂村从山东寿光引进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建起了智能温室、生态餐厅和生产大棚等设施,采取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彭龙芬介绍,从2016年开始,花茂村依托这家企业成立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30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经果林,帮助村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打开可视化质量追溯系统,屏幕上显示出实时的蔬菜生长画面。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告诉记者,这片占地550亩的蔬菜基地,专门用来种植高品质的绿色蔬菜,亩产值最高可达3万元。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8年前,丈夫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彭甫琴一家艰难度日。蔬菜合作社成立后,向彭甫琴伸出援手:每天保底工资8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一年进项约3万元。生活一天天殷实起来,这位朴实农妇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通过乡村旅游发家致富,向土地要效益是农村脱贫增收的根本之道。”枫香镇扶贫办主任刘小慧介绍,花茂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种养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花茂村仅剩贫困户14户38人,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到500余人。

利益共享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我只做餐饮,每顿顶多接20桌,得把赚钱机会留点给村里其他人。”天色慢慢暗下来,看着最后一桌顾客买完单,王治强起身相送。

客人意犹未尽,想要在这里住一晚。王治强连声答应,却把客人带到了村里的另一家农庄。

“红色之家”农家乐的生意一直不错,朋友们建议王治强扩大经营规模,但他并没同意。“只有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才配得上‘红色之家’的称号。”

印花被、老式木窗、竹制推拉门……“90后”小伙陈义兵在村里打造了一家精品客栈,2018年营业额超过260万元。

“总书记在村里座谈时,我就在现场,他叮嘱我们当好致富带头人,领着大伙一起干。”陈义兵告诉记者,自己正与周边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老乡们销售更多农产品。此外,客栈将拿出20%的股份,分给22名从村里招来的员工。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花茂村往北约4公里,苟坝村村民牟光洪正在腌制一缸大头菜。2014年,苟坝会议会址被打造为红色旅游景区,牟光洪家正好紧邻景点。他把房子改造成饭店,但生意一直没起色。花茂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点燃了苟坝村的人气,牟光洪的饭店一年下来稳稳当当有20万元利润。

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电瓶车,穿梭于土坝、花茂、苟坝三个村庄之间。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红色记忆,三者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一条同步小康的乡村旅游示范带。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延伸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形成了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的格局。聚焦聚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岗定搬、以产定搬,确保到2019年近200万应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精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每年压缩6%行政经费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配套衔接的“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成16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