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导航

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来源:新华网2019-02-01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新华社记者

问冷暖,听民声,谋发展,看变化。

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革命老区延安,到红色圣地井冈山;从霜天寥廓的张北草原,到山路崎岖的大凉山……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间。

春节将至,那些总书记牵挂的乡亲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总书记关心的问题解决了吗?近日,新华社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重访他看望慰问过的基层群众。

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旱塬有了“解渴水”“致富水”

轻转水龙头,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的老人马岗,终于在80多岁的年纪用上了自来水。

甘肃定西,自古“瘠苦甲于天下”。

作家贾平凹探访干旱的定西时,曾这样描述:定西的农民除了完成三件大事——给儿女结婚、盖一院房子、为老人送终,还多了一件,就是打水窖。

“以前挑水吃,遇到雨雪天气,常常摔跤,不记得摔过多少次。”为了水,村民吃尽了苦头,马岗甚至落下腰疼的毛病。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提出“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总书记的到来提振了大家的士气,激励大家齐心协力,加紧攻克技术难关。”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工程时的情景,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天革感慨万千。

2014年,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陇中的希望之源。

2015年,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有268万余人从中受益,29万余亩旱地变良田。

没有水,注定贫瘠;有了水,一切都活泛了。

引洮供水工程不但解决了城乡用水需求,而且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新的一年,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群众的期盼,建设者们为了“解渴水”和“致富水”仍在继续努力,“甘霖润旱塬”的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内蒙古阿尔山:棚户区改造实现“安居”梦

玻璃擦得透亮,窗帘换洗一新,年货堆满厨房……冬日暖阳下,几株三角梅、长寿花争芳斗艳。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居民郭永财正和老伴冯秀华兴致勃勃地扫房除尘,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准备。

2014年,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阿尔山市,并到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了解情况。他叮嘱要排出时间表,加快棚户区改造。

回忆总书记来家“做客”的情景,郭永财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还记得,总书记当时冒着严寒、踏着积雪,来到我家。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他看到我们生活还比较困难,说要让我们早日住上新房……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说到这儿,老人眼眶湿润、声音哽咽。

冯秀华接过话茬:“总书记来后第二年,我们就搬进了新房。以前住平房,烧火、捡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楼房,有了燃气灶和热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

2014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棚户区房屋征收上万户,筹措回迁安置房2700套,新建、改造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昔日困扰棚户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一一得到根治。

陕西延安杨家岭:用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

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教学楼上的七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夺目。

“这些年,学校多次扩建,教学楼由3层变成5层,新增了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等6间功能室。教室的水泥地面换成了地板砖,多媒体投影仪换成了电子白板,教师可在上面随意写字、画图,随时联网调阅教学资料。”校党支部书记霍晓林说起学校的变化,倍感欣慰。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赴陕西调研考察时,来到这所小学实地看望教职工,详细了解教学情况。

遵照总书记的嘱托,学校新建了灶房,通过财政补贴为在校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子,学校联系爱心企业捐资助学,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助学金。

每一名教师与贫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不仅在学业上提供课下辅导,还为帮扶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和衣服等。

如今,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已与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小学、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福州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南京长江路小学等建立了教育合作结对机制,互派学生进行体验式交流学习。

从福州交流归来,学生贾一敏立志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心怀世界,脚踏实地,通过教书育人,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创造美好未来。”

“南方的孩子们在延安得到了红色精神的洗礼,老区的孩子们也在交流中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霍晓林说。

江西井冈山神山村:“小账本”见证大变化

井冈春早。

和煦的阳光穿过竹林,洒落在客家风貌的新房上。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渐浓。

张成德夫妇俩坐在新盖的二层小楼里,盘算起过去一年家里的收入。

“农家乐七八万,卖土特产一两万,民宿四五千,合作社分红三千多……加起来又有十多万哩!”女主人彭夏英笑容满面,这个“小账本”,将她的思绪拉回到三年前。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考察。

那时候,神山村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久困于穷,全村54户中有13户贫困户。

“我家就是贫困户,住的是土坯房。总书记走进来一间一间屋子看,还坐下来和我们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彭夏英记忆犹新。

“当时家里养点羊、种点黄桃,一年收入才一两万元,哪有什么算头!但总书记一直握着我的手,让我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张成德说。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真挚热情的话语,被村民们铭记在心,让他们既感到温暖,也深受鼓舞。

瞅准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张成德夫妇俩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去年,他们又在自家新盖的房子里添置了10个床位,搞起特色民宿。

人气旺,荷包鼓。2018年,神山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收入上千万元。今后,还将与八角楼、黄洋界、红军练兵场等红色景区串联起来,一起融入井冈山全域旅游新版图。

“现在,我们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吃上了‘旅游饭’,一心一意奔小康!”张成德夫妇俩信心满满,“账越算越有味道!”

河北张北德胜村:“山药蛋”成脱贫的“金蛋蛋”

临近春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村民徐海成家里一派温馨忙碌,转过年来,他就要搬进二层楼的新居了。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总书记来看望我,还在我家里进行了座谈。”徐海成回忆说,当时自己一家4口,种植甜菜、马铃薯、莜麦,加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务工收入,一年有4万多元,但除去妻子治病、女儿上学和基本生活,剩不下多少。

“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徐海成清楚记得,座谈会上,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当地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当得知很多村民在种植马铃薯原种时,他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吃了一辈子的‘山药蛋’,没想到竟能成脱贫的‘金蛋蛋’。”参加了座谈会的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总书记给咱算了账,今后村里面一定要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让这个“金蛋蛋”带领更多群众脱贫。

美好愿景正在实干中逐一实现——德胜村建起了德胜马铃薯园区,总投资1070万元,建起微型薯大棚280个;注册了“御富德胜”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获得国家绿色认证,积极开拓线上市场和新兴销售渠道,“御富德胜”马铃薯已经上线销售……

谈起这些新变化,叶润兵兴奋不已:“总书记在座谈时看了德胜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图,期盼着村子大变样。如今,德胜村真的变样了!”

村里已建成96套二层楼新民居,今年即将入住。德胜村计划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收入越来越高,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四川凉山三河村: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

三河村,典型的彝族村落。地处海拔2500米的山梁之上。

村民吉好也求家里,墙壁正中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擦拭得一尘不染。

他永远也忘不了一年前的那一幕——总书记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他家,经过低矮的院门,走进屋里。

那时,院墙和房屋都用泥土垒成,一道道裂缝让人揪心。才铺好的一条石板路,是村里唯一结实的设施。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总书记的话语让吉好也求眼眶一热。“我最大心愿就是早日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总书记为我鼓足了信心。”

时隔一年,重返三河村。湛蓝的天空下,崭新的村庄静静等待着新的主人。

再过十天,吉好也求一家将与乡亲们搬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居。这一天,他盼望已久。

1月23日,阳光洒满大凉山。在“总书记来到我们村”宣讲活动现场,吉好也求站在台上激动地宣布:“向总书记报告:我们家跨过脱贫线了!”

“总书记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以后再也不用走那样的路了!”

不远处,一条通往安置点的硬化路正在改造中,预计今年就能竣工。

2018年,凉山州共计完成投资13亿元用于交通建设,建成农村公路3234公里,新增21个乡镇通油路、37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根据规划,今年将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村通客运班车的目标。

“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村民们嘴边常常挂着的这句话,表达了大凉山儿女们的感恩与祝福。(执笔记者:史竞男、丁小溪、苗夏阳;参与采写:吴光于、张文静、多蕾、郭强、范帆、于嘉、梁爱平、李亚楠、白林)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2019-02-01 10:16:31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新华社记者

问冷暖,听民声,谋发展,看变化。

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革命老区延安,到红色圣地井冈山;从霜天寥廓的张北草原,到山路崎岖的大凉山……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间。

春节将至,那些总书记牵挂的乡亲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总书记关心的问题解决了吗?近日,新华社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重访他看望慰问过的基层群众。

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旱塬有了“解渴水”“致富水”

轻转水龙头,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的老人马岗,终于在80多岁的年纪用上了自来水。

甘肃定西,自古“瘠苦甲于天下”。

作家贾平凹探访干旱的定西时,曾这样描述:定西的农民除了完成三件大事——给儿女结婚、盖一院房子、为老人送终,还多了一件,就是打水窖。

“以前挑水吃,遇到雨雪天气,常常摔跤,不记得摔过多少次。”为了水,村民吃尽了苦头,马岗甚至落下腰疼的毛病。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提出“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总书记的到来提振了大家的士气,激励大家齐心协力,加紧攻克技术难关。”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工程时的情景,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天革感慨万千。

2014年,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陇中的希望之源。

2015年,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有268万余人从中受益,29万余亩旱地变良田。

没有水,注定贫瘠;有了水,一切都活泛了。

引洮供水工程不但解决了城乡用水需求,而且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新的一年,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群众的期盼,建设者们为了“解渴水”和“致富水”仍在继续努力,“甘霖润旱塬”的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内蒙古阿尔山:棚户区改造实现“安居”梦

玻璃擦得透亮,窗帘换洗一新,年货堆满厨房……冬日暖阳下,几株三角梅、长寿花争芳斗艳。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居民郭永财正和老伴冯秀华兴致勃勃地扫房除尘,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准备。

2014年,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阿尔山市,并到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了解情况。他叮嘱要排出时间表,加快棚户区改造。

回忆总书记来家“做客”的情景,郭永财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还记得,总书记当时冒着严寒、踏着积雪,来到我家。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他看到我们生活还比较困难,说要让我们早日住上新房……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说到这儿,老人眼眶湿润、声音哽咽。

冯秀华接过话茬:“总书记来后第二年,我们就搬进了新房。以前住平房,烧火、捡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楼房,有了燃气灶和热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

2014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棚户区房屋征收上万户,筹措回迁安置房2700套,新建、改造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昔日困扰棚户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一一得到根治。

陕西延安杨家岭:用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

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教学楼上的七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夺目。

“这些年,学校多次扩建,教学楼由3层变成5层,新增了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等6间功能室。教室的水泥地面换成了地板砖,多媒体投影仪换成了电子白板,教师可在上面随意写字、画图,随时联网调阅教学资料。”校党支部书记霍晓林说起学校的变化,倍感欣慰。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赴陕西调研考察时,来到这所小学实地看望教职工,详细了解教学情况。

遵照总书记的嘱托,学校新建了灶房,通过财政补贴为在校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子,学校联系爱心企业捐资助学,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助学金。

每一名教师与贫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不仅在学业上提供课下辅导,还为帮扶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和衣服等。

如今,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已与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小学、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福州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南京长江路小学等建立了教育合作结对机制,互派学生进行体验式交流学习。

从福州交流归来,学生贾一敏立志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心怀世界,脚踏实地,通过教书育人,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创造美好未来。”

“南方的孩子们在延安得到了红色精神的洗礼,老区的孩子们也在交流中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霍晓林说。

江西井冈山神山村:“小账本”见证大变化

井冈春早。

和煦的阳光穿过竹林,洒落在客家风貌的新房上。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渐浓。

张成德夫妇俩坐在新盖的二层小楼里,盘算起过去一年家里的收入。

“农家乐七八万,卖土特产一两万,民宿四五千,合作社分红三千多……加起来又有十多万哩!”女主人彭夏英笑容满面,这个“小账本”,将她的思绪拉回到三年前。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考察。

那时候,神山村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久困于穷,全村54户中有13户贫困户。

“我家就是贫困户,住的是土坯房。总书记走进来一间一间屋子看,还坐下来和我们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彭夏英记忆犹新。

“当时家里养点羊、种点黄桃,一年收入才一两万元,哪有什么算头!但总书记一直握着我的手,让我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张成德说。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真挚热情的话语,被村民们铭记在心,让他们既感到温暖,也深受鼓舞。

瞅准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张成德夫妇俩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去年,他们又在自家新盖的房子里添置了10个床位,搞起特色民宿。

人气旺,荷包鼓。2018年,神山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收入上千万元。今后,还将与八角楼、黄洋界、红军练兵场等红色景区串联起来,一起融入井冈山全域旅游新版图。

“现在,我们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吃上了‘旅游饭’,一心一意奔小康!”张成德夫妇俩信心满满,“账越算越有味道!”

河北张北德胜村:“山药蛋”成脱贫的“金蛋蛋”

临近春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村民徐海成家里一派温馨忙碌,转过年来,他就要搬进二层楼的新居了。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总书记来看望我,还在我家里进行了座谈。”徐海成回忆说,当时自己一家4口,种植甜菜、马铃薯、莜麦,加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务工收入,一年有4万多元,但除去妻子治病、女儿上学和基本生活,剩不下多少。

“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徐海成清楚记得,座谈会上,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当地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当得知很多村民在种植马铃薯原种时,他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吃了一辈子的‘山药蛋’,没想到竟能成脱贫的‘金蛋蛋’。”参加了座谈会的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总书记给咱算了账,今后村里面一定要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让这个“金蛋蛋”带领更多群众脱贫。

美好愿景正在实干中逐一实现——德胜村建起了德胜马铃薯园区,总投资1070万元,建起微型薯大棚280个;注册了“御富德胜”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获得国家绿色认证,积极开拓线上市场和新兴销售渠道,“御富德胜”马铃薯已经上线销售……

谈起这些新变化,叶润兵兴奋不已:“总书记在座谈时看了德胜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图,期盼着村子大变样。如今,德胜村真的变样了!”

村里已建成96套二层楼新民居,今年即将入住。德胜村计划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收入越来越高,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四川凉山三河村: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

三河村,典型的彝族村落。地处海拔2500米的山梁之上。

村民吉好也求家里,墙壁正中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擦拭得一尘不染。

他永远也忘不了一年前的那一幕——总书记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他家,经过低矮的院门,走进屋里。

那时,院墙和房屋都用泥土垒成,一道道裂缝让人揪心。才铺好的一条石板路,是村里唯一结实的设施。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总书记的话语让吉好也求眼眶一热。“我最大心愿就是早日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总书记为我鼓足了信心。”

时隔一年,重返三河村。湛蓝的天空下,崭新的村庄静静等待着新的主人。

再过十天,吉好也求一家将与乡亲们搬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居。这一天,他盼望已久。

1月23日,阳光洒满大凉山。在“总书记来到我们村”宣讲活动现场,吉好也求站在台上激动地宣布:“向总书记报告:我们家跨过脱贫线了!”

“总书记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以后再也不用走那样的路了!”

不远处,一条通往安置点的硬化路正在改造中,预计今年就能竣工。

2018年,凉山州共计完成投资13亿元用于交通建设,建成农村公路3234公里,新增21个乡镇通油路、37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根据规划,今年将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村通客运班车的目标。

“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村民们嘴边常常挂着的这句话,表达了大凉山儿女们的感恩与祝福。(执笔记者:史竞男、丁小溪、苗夏阳;参与采写:吴光于、张文静、多蕾、郭强、范帆、于嘉、梁爱平、李亚楠、白林)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