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焦虑症离婚?专家:生活中不妨“神经大条”些
导航

因焦虑症离婚?专家:生活中不妨“神经大条”些

来源:钱江晚报2019-03-01

女博士条件出众,却因焦虑症离婚

专家:过度认真劳心的人易得焦虑症,生活中不妨“神经大条”些

焦虑症已成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障碍,成人终身患病率高达7.6%,多达8000万人。确实,现实中,各类焦虑症的患病人群在门诊表现上就很普遍。

调查结果的出炉,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更有助于人们对于精神障碍的关注,摆脱认知误区。

她的焦虑和偏执让丈夫和她离婚

周玲(化名)在朋友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杭州心悦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许毅的办公室时,又哭又闹折腾不停,让执业多年的许毅都有点惊讶。

他告诉记者,周玲是非常典型的焦虑障碍症状,“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时达不到,焦虑症状就上来了。”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周玲根本无需焦虑——名校高材生、博士师从著名院士,并且研究成果不错,无论学历、资源还是职业生涯都令人艳羡。

但周玲把导师作为自己的标杆,她希望能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一旦稍有追赶不足,就绕进了“我依旧没能达到院士水平,我必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的怪圈。生活、工作乃至情感,也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打击。

结果令人唏嘘,不仅她自己备受困扰,就连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也因无法忍受她的偏执,最终离婚。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副主任/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唐光政副主任医师对这类病患就很熟悉。

唐光政的门诊每天几乎都会接待焦虑症患者。仅最近半个月,就有六七十位焦虑症患者住院。

“比如有位患者,有紧张、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甚至连手机响起来,他都感到恐惧。”唐光政说,一些性格比较认真劳心的人,有时更容易得焦虑症,“他们会考虑过多的细节,越想越没底,恶性循环。”

女性焦虑症的比例高于男性

按照此次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结果的比例估算,我国有近1亿人或患有焦虑障碍,是最大的精神障碍患症人群,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当然,毕竟是抽样调查,结果还需要学界研究。

对于此次调查,许毅告诉钱报记者,从学术角度讲,调查结果可以了解我国有多少相关疾病患者,或者说已发病和未被发现的患者。从社会实际应用来讲,政府可以根据调查数据来设置和分配社会的医疗资源,普通人则可以了解这些疾病的存在以及这一疾病的多样性、高发性,“让患者去及时治疗。”

妈妈过分担心孩子学习患上焦虑症

许毅就接诊过一些“妈妈病例”——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焦虑症,“比如孩子随口说句话,都会让她们想到很多有的没的,并让自己无比焦虑。”

唐光政也接诊过一些患者,症状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往往工作还没开始,对每个环节的焦虑情绪就扩张开来,最终让工作生活都一团糟。”

此外,许毅很强调从个人层面来看待这次调查。他认为调查数据出炉,有助于去除患者的羞耻感,“原来很多人和我一样。”

他说,“精神障碍是一种生物性的疾病,不是思想的问题,更不是道德败坏,只是大脑里面出现了一些生物学的变化。”

许毅表示,这种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外界对患者的正确关注。例如焦虑症的影响不仅对病患自己,对身边亲友的生活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采访中,不少焦虑症患者家属都告诉记者,焦虑感会“传染”,当焦虑症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身边人也会因此感到焦虑。可以说,有时,焦虑症伤人伤己。

精神障碍不是散散心就能好的

“很多人认为看上去外表阳光、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得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其实不然。”唐光政说,不光对焦虑症群体,人们对精神障碍的了解有很多误区。

许毅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调查结果有助于更多人脱离对精神障碍疾病的误区。”他曾接手过一位抑郁症患者,第一次来看病很顺利,患者家属也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对于开药治病,家属觉得许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他们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好了。”后果却令人扼腕,患者不久之后就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自杀了。

许毅曾去探访过好几个所谓的“自杀圣地”,那时候他就发现,身处那些大桥、瀑布等地,会让人很想融入大自然中去,正常人都能控制自己。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当他觉得生命缺乏意义,就会希望解脱,风景秀丽的地方,便容易成为他们自杀的地方。

不少患者只想找我们聊天而不是治病

“第一个方面误区是人们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因为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疾病。”许毅表示,很多病患在获悉自己患病后,会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可以了。这是导致很多悲剧的原因之一。

同时,缺乏对治疗方案的认可,致使人们不愿意接受专业治疗,“我在门诊当中就发现,经常有人来说我是在跟你聊聊天的,我只能向他们解释我这是看病的,不只是聊天。”

即便接受药物治疗,问题依旧存在——患者都希望短时间解决问题,但有时候精神障碍是种慢性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病患吃了一段时间药物后自我感觉病好了就停药了,加之身边很多人会有些误导,比如说精神类药物长期吃会变傻,这就导致病患放弃药物治疗。

许毅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会自我消解,他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减少使用绝对化的词句;将目标设置得更合理一些;如果求而不得就退一步。

许毅不喜欢大众轻易用同情的态度去对待精神病患者,他说对于精神障碍,无论是我们的认知,还是治疗,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记者 陈伟斌)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因焦虑症离婚?专家:生活中不妨“神经大条”些

2019-03-01 07:30:18 来源: 0 条评论

女博士条件出众,却因焦虑症离婚

专家:过度认真劳心的人易得焦虑症,生活中不妨“神经大条”些

焦虑症已成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障碍,成人终身患病率高达7.6%,多达8000万人。确实,现实中,各类焦虑症的患病人群在门诊表现上就很普遍。

调查结果的出炉,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更有助于人们对于精神障碍的关注,摆脱认知误区。

她的焦虑和偏执让丈夫和她离婚

周玲(化名)在朋友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杭州心悦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许毅的办公室时,又哭又闹折腾不停,让执业多年的许毅都有点惊讶。

他告诉记者,周玲是非常典型的焦虑障碍症状,“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时达不到,焦虑症状就上来了。”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周玲根本无需焦虑——名校高材生、博士师从著名院士,并且研究成果不错,无论学历、资源还是职业生涯都令人艳羡。

但周玲把导师作为自己的标杆,她希望能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一旦稍有追赶不足,就绕进了“我依旧没能达到院士水平,我必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的怪圈。生活、工作乃至情感,也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打击。

结果令人唏嘘,不仅她自己备受困扰,就连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也因无法忍受她的偏执,最终离婚。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副主任/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唐光政副主任医师对这类病患就很熟悉。

唐光政的门诊每天几乎都会接待焦虑症患者。仅最近半个月,就有六七十位焦虑症患者住院。

“比如有位患者,有紧张、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甚至连手机响起来,他都感到恐惧。”唐光政说,一些性格比较认真劳心的人,有时更容易得焦虑症,“他们会考虑过多的细节,越想越没底,恶性循环。”

女性焦虑症的比例高于男性

按照此次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结果的比例估算,我国有近1亿人或患有焦虑障碍,是最大的精神障碍患症人群,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当然,毕竟是抽样调查,结果还需要学界研究。

对于此次调查,许毅告诉钱报记者,从学术角度讲,调查结果可以了解我国有多少相关疾病患者,或者说已发病和未被发现的患者。从社会实际应用来讲,政府可以根据调查数据来设置和分配社会的医疗资源,普通人则可以了解这些疾病的存在以及这一疾病的多样性、高发性,“让患者去及时治疗。”

妈妈过分担心孩子学习患上焦虑症

许毅就接诊过一些“妈妈病例”——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焦虑症,“比如孩子随口说句话,都会让她们想到很多有的没的,并让自己无比焦虑。”

唐光政也接诊过一些患者,症状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往往工作还没开始,对每个环节的焦虑情绪就扩张开来,最终让工作生活都一团糟。”

此外,许毅很强调从个人层面来看待这次调查。他认为调查数据出炉,有助于去除患者的羞耻感,“原来很多人和我一样。”

他说,“精神障碍是一种生物性的疾病,不是思想的问题,更不是道德败坏,只是大脑里面出现了一些生物学的变化。”

许毅表示,这种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外界对患者的正确关注。例如焦虑症的影响不仅对病患自己,对身边亲友的生活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采访中,不少焦虑症患者家属都告诉记者,焦虑感会“传染”,当焦虑症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身边人也会因此感到焦虑。可以说,有时,焦虑症伤人伤己。

精神障碍不是散散心就能好的

“很多人认为看上去外表阳光、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得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其实不然。”唐光政说,不光对焦虑症群体,人们对精神障碍的了解有很多误区。

许毅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调查结果有助于更多人脱离对精神障碍疾病的误区。”他曾接手过一位抑郁症患者,第一次来看病很顺利,患者家属也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对于开药治病,家属觉得许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他们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好了。”后果却令人扼腕,患者不久之后就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自杀了。

许毅曾去探访过好几个所谓的“自杀圣地”,那时候他就发现,身处那些大桥、瀑布等地,会让人很想融入大自然中去,正常人都能控制自己。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当他觉得生命缺乏意义,就会希望解脱,风景秀丽的地方,便容易成为他们自杀的地方。

不少患者只想找我们聊天而不是治病

“第一个方面误区是人们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因为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疾病。”许毅表示,很多病患在获悉自己患病后,会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可以了。这是导致很多悲剧的原因之一。

同时,缺乏对治疗方案的认可,致使人们不愿意接受专业治疗,“我在门诊当中就发现,经常有人来说我是在跟你聊聊天的,我只能向他们解释我这是看病的,不只是聊天。”

即便接受药物治疗,问题依旧存在——患者都希望短时间解决问题,但有时候精神障碍是种慢性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病患吃了一段时间药物后自我感觉病好了就停药了,加之身边很多人会有些误导,比如说精神类药物长期吃会变傻,这就导致病患放弃药物治疗。

许毅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会自我消解,他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减少使用绝对化的词句;将目标设置得更合理一些;如果求而不得就退一步。

许毅不喜欢大众轻易用同情的态度去对待精神病患者,他说对于精神障碍,无论是我们的认知,还是治疗,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记者 陈伟斌)

[责任编辑: 华海纳]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