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考卷
导航

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考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3-08

【两会评析】   

作者:顾昭明(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全国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措施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密、执法问责之严前所未有。生态优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动能蓄势崛起,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保形势正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还具有阶段性、局部性特点,带有脆弱性、可逆性、易反复特征。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一些地区,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变,污染物排放领域多、总量大、强度高、重化工业是排放大户的格局需要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相容性不强的状况同样需要进一步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负重爬坡阶段。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决心,把握节奏重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考卷。对此,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就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为了经济发展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必须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寻求发展。

二是法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必须先行。没有一套系统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落实、有效、持续、深入。因此,要继续加大力度,构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规范、环保标准和配套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并强化执行力,旗帜鲜明为守法者撑腰壮胆,让违法者寸步难行。同时,必须认识到,目前还存在着有的法律难以有效执行、有的制度难以有效贯彻、有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等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继续强化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环境文化,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注重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依靠人民打赢环境保护这场人民战争。

三是科技创新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正如传统工业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今天,也正是大量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启着生态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必须充分依靠和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把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与加强自主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把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与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与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不断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力度,才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06版)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考卷

2019-03-08 11:19:15 来源: 0 条评论

【两会评析】   

作者:顾昭明(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全国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措施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密、执法问责之严前所未有。生态优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动能蓄势崛起,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保形势正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还具有阶段性、局部性特点,带有脆弱性、可逆性、易反复特征。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一些地区,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变,污染物排放领域多、总量大、强度高、重化工业是排放大户的格局需要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相容性不强的状况同样需要进一步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负重爬坡阶段。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决心,把握节奏重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考卷。对此,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就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为了经济发展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必须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寻求发展。

二是法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必须先行。没有一套系统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落实、有效、持续、深入。因此,要继续加大力度,构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规范、环保标准和配套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并强化执行力,旗帜鲜明为守法者撑腰壮胆,让违法者寸步难行。同时,必须认识到,目前还存在着有的法律难以有效执行、有的制度难以有效贯彻、有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等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继续强化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环境文化,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注重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依靠人民打赢环境保护这场人民战争。

三是科技创新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正如传统工业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今天,也正是大量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启着生态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必须充分依靠和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把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与加强自主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把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与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与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不断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力度,才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06版)

[责任编辑: 张骁]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