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从“清流”到“潮流”
导航

文化类节目:从“清流”到“潮流”

来源:光明日报2019-03-11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表现抢眼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此次入选的电视节目共13档,广播节目2档。在入选的电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占比最高。包括《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国家宝藏(第二季)》《上新了·故宫》《一本好书》《戏码头》《声入人心》《时光的旋律》7档节目。

这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相继走红,被人们称为“清流综艺”。这类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文化类节目,为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并逐渐成为荧屏上的潮流。

爆款频出

现象级综艺不断延续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叮咯咙咚呛》《国家宝藏》《时尚大师》《声临其境》等文化类节目的先后播出,改变了以往娱乐综艺节目独霸荧屏的现象。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文化类节目日渐成为潮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辑赵聪看来,文化类节目的持续火爆并不令人意外,“这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

文化类节目不仅“一夜走红”,更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成语、诗词、戏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素材库。《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今年春节期间,电视荧屏上也有多档文化类节目与观众见面,《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声临其境(第二季)》等“综N代”文化类节目更是表现抢眼。《国家宝藏(第二季)》融入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更为丰富。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喧嚣的综艺市场中“攻城略地”,得到一批忠实受众。《声临其境(第二季)》把从业人员不多,并且技艺面临失传的拟音师邀请至舞台,提升了节目的内容品质,而且通过聚焦拟音师的现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一项技艺的复苏,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发展……这些综艺节目作为现象级文化节目的延续,成为2019年的第一道“文化大餐”。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文化类节目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一种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得高雅文化、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证明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众,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外,文化类节目或挖掘文字、诗词、书信等文化符号及背后的内涵与价值,或注重普及传统文化艺术,对如何通过电视语言更好地唤醒受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议题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热度难续

静水深流才是最佳状态

被称为“清流”的文化类节目在观众口碑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豆瓣评分《朗读者(第二季)》9.2分,《国家宝藏(第二季)》9.4分,但文化类综艺节目第二季热度及声量普遍不及首季,也是不争的事实。豆瓣评分一路走高,评分人数却持续凋零,侧面反映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不叫座”“热度难续”的尴尬现状。

“文化类节目确实是一股‘清流’,但要想成为主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赵聪对记者说。事实上,这与文化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扎堆的文化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节目内容的同类益智、竞技电视节目在各电视台不断涌现,这些节目的模式设定离不开答题竞赛,并且竞技的内容总是聚焦在汉语字词、传统诗词、成语典故上,甚至嘉宾点评的风格也大多趋于雷同,缺乏独特性。此外,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为了在文化价值和市场规律中、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而采用娱乐外壳与文化内核相结合的形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文化类节目也遇到了如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难题。除少数精品节目外,大多数文化类节目仍面临着收视压力,导致一些应景之作的出现,竞技PK的形式、流量明星的参与往往使节目的娱乐看点成分大于文化传播效果、形式大于内容,个别节目甚至鱼目混珠,打着文化的旗号行选秀娱乐之实,极大降低了节目真正的文化品质。

因此,文化类节目要想一直“热”下去,就要避免陷入广受诟病的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的窠臼。赵聪说:“创作者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加强对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静水深流的好作品。”

守正创新

坚守品质才能赢得掌声

“过去,我们面对文物,满怀敬畏、顶礼膜拜;今天,我们用《国家宝藏》探索了一种对文化的新意表达,用‘文博+文化+文艺’的表现手法,让沉睡已久的文物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展现文物在国家民族命运交会处的历史光芒,从而焕发出一个节目的全新面貌。”《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拥有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但要想将其转化为文化类节目发展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文化内核的高品质,以文艺的方式表达文艺,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创作出有思考、有深度、有温暖的高品质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首次增加传统诗词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应用题,生动地展现经典活在当下的魅力。《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就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主持人和鉴赏团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外拍短片和第二现场,也将经典作品的范畴由中国古典诗词扩展到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读诗成曲”这一融媒体互动手段更是将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前沿AI科技引入其中,让广大观众更乐于重温经典、传承文化、成为传唱者。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主要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根脉,它的兴盛是文化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和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因此,作为文化名片,文化类节目是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主流媒体应当坚守价值底线,在纷繁复杂的电视业态中,坚守文化内涵、拓展题材样式、综合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将展现中华文明根与魂的好作品带给观众。”

在行业生态和社会环境中,文化类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随着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守正创新与发展,这股“清流”必将成为注入电视市场中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一场甘露。从“清流”到“潮流”,文化类节目变的是外化的形式,不变的是要秉持初心、笃定恒心,为观众献上彰显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的高品质内容。

(记者 牛梦笛 通讯员 李欣)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文化类节目:从“清流”到“潮流”

2019-03-11 10:10:54 来源: 0 条评论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表现抢眼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此次入选的电视节目共13档,广播节目2档。在入选的电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占比最高。包括《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国家宝藏(第二季)》《上新了·故宫》《一本好书》《戏码头》《声入人心》《时光的旋律》7档节目。

这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相继走红,被人们称为“清流综艺”。这类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文化类节目,为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并逐渐成为荧屏上的潮流。

爆款频出

现象级综艺不断延续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叮咯咙咚呛》《国家宝藏》《时尚大师》《声临其境》等文化类节目的先后播出,改变了以往娱乐综艺节目独霸荧屏的现象。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文化类节目日渐成为潮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辑赵聪看来,文化类节目的持续火爆并不令人意外,“这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

文化类节目不仅“一夜走红”,更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成语、诗词、戏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素材库。《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今年春节期间,电视荧屏上也有多档文化类节目与观众见面,《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声临其境(第二季)》等“综N代”文化类节目更是表现抢眼。《国家宝藏(第二季)》融入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更为丰富。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喧嚣的综艺市场中“攻城略地”,得到一批忠实受众。《声临其境(第二季)》把从业人员不多,并且技艺面临失传的拟音师邀请至舞台,提升了节目的内容品质,而且通过聚焦拟音师的现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一项技艺的复苏,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发展……这些综艺节目作为现象级文化节目的延续,成为2019年的第一道“文化大餐”。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文化类节目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一种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得高雅文化、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证明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众,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外,文化类节目或挖掘文字、诗词、书信等文化符号及背后的内涵与价值,或注重普及传统文化艺术,对如何通过电视语言更好地唤醒受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议题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热度难续

静水深流才是最佳状态

被称为“清流”的文化类节目在观众口碑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豆瓣评分《朗读者(第二季)》9.2分,《国家宝藏(第二季)》9.4分,但文化类综艺节目第二季热度及声量普遍不及首季,也是不争的事实。豆瓣评分一路走高,评分人数却持续凋零,侧面反映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不叫座”“热度难续”的尴尬现状。

“文化类节目确实是一股‘清流’,但要想成为主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赵聪对记者说。事实上,这与文化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扎堆的文化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节目内容的同类益智、竞技电视节目在各电视台不断涌现,这些节目的模式设定离不开答题竞赛,并且竞技的内容总是聚焦在汉语字词、传统诗词、成语典故上,甚至嘉宾点评的风格也大多趋于雷同,缺乏独特性。此外,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为了在文化价值和市场规律中、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而采用娱乐外壳与文化内核相结合的形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文化类节目也遇到了如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难题。除少数精品节目外,大多数文化类节目仍面临着收视压力,导致一些应景之作的出现,竞技PK的形式、流量明星的参与往往使节目的娱乐看点成分大于文化传播效果、形式大于内容,个别节目甚至鱼目混珠,打着文化的旗号行选秀娱乐之实,极大降低了节目真正的文化品质。

因此,文化类节目要想一直“热”下去,就要避免陷入广受诟病的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的窠臼。赵聪说:“创作者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加强对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静水深流的好作品。”

守正创新

坚守品质才能赢得掌声

“过去,我们面对文物,满怀敬畏、顶礼膜拜;今天,我们用《国家宝藏》探索了一种对文化的新意表达,用‘文博+文化+文艺’的表现手法,让沉睡已久的文物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展现文物在国家民族命运交会处的历史光芒,从而焕发出一个节目的全新面貌。”《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拥有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但要想将其转化为文化类节目发展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文化内核的高品质,以文艺的方式表达文艺,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创作出有思考、有深度、有温暖的高品质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首次增加传统诗词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应用题,生动地展现经典活在当下的魅力。《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就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主持人和鉴赏团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外拍短片和第二现场,也将经典作品的范畴由中国古典诗词扩展到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读诗成曲”这一融媒体互动手段更是将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前沿AI科技引入其中,让广大观众更乐于重温经典、传承文化、成为传唱者。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主要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根脉,它的兴盛是文化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和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因此,作为文化名片,文化类节目是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主流媒体应当坚守价值底线,在纷繁复杂的电视业态中,坚守文化内涵、拓展题材样式、综合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将展现中华文明根与魂的好作品带给观众。”

在行业生态和社会环境中,文化类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随着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守正创新与发展,这股“清流”必将成为注入电视市场中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一场甘露。从“清流”到“潮流”,文化类节目变的是外化的形式,不变的是要秉持初心、笃定恒心,为观众献上彰显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的高品质内容。

(记者 牛梦笛 通讯员 李欣)

[责任编辑: 李辉]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