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伟大实践以精品奉献人民
导航

立足伟大实践以精品奉献人民

来源:《光明日报》2019-03-13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成就巨大,各个学科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数量之多,甚为可观。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问题,即大量成果在思想性、贡献度等方面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与党和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锁定提高研究成果质量这个目标,久久为功,为人民奉献精品。

在新时代,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才是精品?那种空洞乏味、无病呻吟的作品,简单照抄西方概念、话语的作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作品,一定不是精品。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能够科学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提出自主性、原创性、独创性的观点,又符合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的精品,如何才能产生?当务之急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在自己的学术实践中,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前提性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个具体学科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回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有没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关乎学科建设成败、学术成果优劣。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做出较大学问,产出高质量成果,必须首先完成好这个前提性任务,确保学术观点、概念和话语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灵魂。为此,要在学好经典作家经典论述的基础上,把经典作家关于本学科论述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总结提炼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近代以来,在民族命运危在旦夕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经过几代人、近百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接续拼搏与奋斗,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社会面貌、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光辉业绩,而且创造了极具生命力、科学性的思想、观念、文化。这些思想、观念、文化,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规律的反映,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规律的凝练与升华,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宝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出精品力作、出千古文章,必须要下大力气,认真全面、深入准确地研究、总结、提炼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比如,公共管理学科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经验的研究,政治学学科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研究,法学学科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实现不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很难出精品。

三是正确对待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观点、思想和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国家制度本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与世界各国学术交流互动中,吸收了很多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科学内容,促进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食洋不化、完全照搬等问题。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出高水平成果,为人民奉献精品,必须以正确态度面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观点、思想和体系。为此,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现状进行总盘点,对西方学术概念、理念、话语等进行客观辨析、科学分析,对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要研究借鉴、大胆吸收,对于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部分,要坚决、彻底地予以剔除和批评。

四是准确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也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资源。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曾存在两种极端的、简单化的态度。一是全盘否定,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愚昧的,无一可取之处,主张彻底抛弃;一是全部肯定,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其所有内容都是好的,不仅历史上如此,到现在也是如此。这两种认识和态度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但类似的认识、相近的认识依然存在,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为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切实搞清楚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过去有合理性有益性,但在现代社会已经是落后的腐朽的了,如此等等。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精神渗透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中,使之成为今天相应学科标示性的理念、理论、精神和话语,使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中华文化精神。这样的学术成果,才是我们奉献给人民的精品,才是可以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大作。

(作者:邓纯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立足伟大实践以精品奉献人民

2019-03-13 09:46:20 来源: 0 条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成就巨大,各个学科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数量之多,甚为可观。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问题,即大量成果在思想性、贡献度等方面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与党和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锁定提高研究成果质量这个目标,久久为功,为人民奉献精品。

在新时代,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才是精品?那种空洞乏味、无病呻吟的作品,简单照抄西方概念、话语的作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作品,一定不是精品。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能够科学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提出自主性、原创性、独创性的观点,又符合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的精品,如何才能产生?当务之急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在自己的学术实践中,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前提性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个具体学科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回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有没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关乎学科建设成败、学术成果优劣。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做出较大学问,产出高质量成果,必须首先完成好这个前提性任务,确保学术观点、概念和话语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灵魂。为此,要在学好经典作家经典论述的基础上,把经典作家关于本学科论述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总结提炼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近代以来,在民族命运危在旦夕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经过几代人、近百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接续拼搏与奋斗,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社会面貌、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光辉业绩,而且创造了极具生命力、科学性的思想、观念、文化。这些思想、观念、文化,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规律的反映,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规律的凝练与升华,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宝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出精品力作、出千古文章,必须要下大力气,认真全面、深入准确地研究、总结、提炼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比如,公共管理学科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经验的研究,政治学学科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研究,法学学科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实现不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很难出精品。

三是正确对待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观点、思想和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国家制度本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与世界各国学术交流互动中,吸收了很多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科学内容,促进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食洋不化、完全照搬等问题。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出高水平成果,为人民奉献精品,必须以正确态度面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观点、思想和体系。为此,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现状进行总盘点,对西方学术概念、理念、话语等进行客观辨析、科学分析,对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要研究借鉴、大胆吸收,对于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部分,要坚决、彻底地予以剔除和批评。

四是准确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也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资源。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曾存在两种极端的、简单化的态度。一是全盘否定,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愚昧的,无一可取之处,主张彻底抛弃;一是全部肯定,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其所有内容都是好的,不仅历史上如此,到现在也是如此。这两种认识和态度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但类似的认识、相近的认识依然存在,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为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切实搞清楚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过去有合理性有益性,但在现代社会已经是落后的腐朽的了,如此等等。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精神渗透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中,使之成为今天相应学科标示性的理念、理论、精神和话语,使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中华文化精神。这样的学术成果,才是我们奉献给人民的精品,才是可以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大作。

(作者:邓纯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华小实]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