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为时代立言、立传、画像

聚焦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为时代立言、立传、画像

来源:人民网2019-04-26

电影编剧要把握中国电影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机遇,潜心创作、打造精品,拓宽选材视野、提升叙事格局,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寻找故事素材,从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寻找剧作创新点。

作为光彩夺目的视听艺术,电影是由编剧笔下一张张白纸起步的。从电影产业生产序列看,编剧堪为“第一驱动力”。编剧的每一次落笔不仅决定着作品的故事走向与主题表达,也应凝结创作的初心、呈现艺术的匠心、倾注诚挚的真心。

当前,中国电影处于不断创造文化奇迹、给世界带来惊喜的时代。在中国电影转型升级之时,作为创作环节的重要引擎,电影编剧应把握时机、找准方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夯实剧作思想根基,赓续中国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内完成了历史性跨越:从2001年年产电影88部,全年全国电影票房8.9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18年年产电影902部,全年电影票房超过609亿元人民币;中国银幕数已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市场潜力巨大,创作与制作潜能巨大。

中国电影发展的良好形势,催生和造就了一支生气勃勃的编剧队伍。尤其新世纪以来,编剧新人辈出,他们有潜力、有激情、有梦想,适应能力强,其创作领域游走在各类电影类型与题材之间。

但要注意到,电影剧本创作也存在一些需警醒的问题。如,有些编剧创作一味追求故事情节与情感的强刺激、大跌宕;有些编剧创作追求“速成”,闭门造车,悬浮于现实;有些编剧心态浮躁,缺乏独立创意,单纯依靠网络流量去做“拼盘电影”。故而在创作中出现了“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即承载的时代内涵过轻,蕴含的思想力量过小,过于注重娱乐属性,失去对电影创作规律的尊重,回避深邃、追求浅白……

要直面和解决剧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应更深刻地认知编剧的职责与使命。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是编剧的思想方向和创作方向。电影剧作是编剧通过真诚表达与时代、与人民、与国家的深情对话。

关注现实,与时代同步,为人民立言,始终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集中体现为现实主义精神。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和产生强大社会影响的作品皆是如此。梳理新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经典,《红旗谱》《青春之歌》《上甘岭》《董存瑞》等,表现了各个时期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生动展现出新中国的新风尚,表现人民在生产建设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剧作题材更广泛,对现实生活开掘更深入,这种现实主义书写被称作心理现实主义。其经典作品从《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黑炮事件》再到近年来的《我不是药神》,折射出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时代与社会的荧屏投影。深刻关注现实、深入反映时代的优秀创作传统,是中国编剧得以良性创作、健康发展的精神命脉。

除了编剧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外部创作环境的整体优化。当前,剧本版权受侵犯问题仍时有发生;创作环节对编剧地位的重视程度亟须提高……未来,电影产业应更加注重保护编剧权益,加强行业层面整体性的培训与扶植,保护、尊重、关爱编剧,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电影业界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引领扶植编剧创作,培养编剧高水平、可持续的创作能力。

搭建深入生活之“桥”,注重艺术转化与创新表达

编剧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必须解决一个前提,即“桥”的问题。这个“桥”,就是通往生活的。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耐人寻味的老故事,也要挖掘、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新故事。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新时代赋予生活的新内涵,感知人们全新的精神面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017年,我创作了表现医疗改革的现实题材电影剧本《你若安好》,在北京医院深入生活几个月。医生的诊疗之重令我感触颇深:北京医院、协和医院的医生每天诊疗超过60个患者,但仍有源源不断的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求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电影《你若安好》作为献礼影片在十九大召开前夕放映,及时展现了全科医生的新形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作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正是“生活是创作源泉”的有力印证。

编剧既要走进生活,也要做好艺术转换与创新表达。若仅满足于生活素材本身,没有转换与创新,依旧是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地呈现,作品自然会面临市场接受与艺术标准的双重否定。

中国电影作为产业十余年来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发展之路。目前,创作者在确立某一种电影类型时又融合其他类型电影的元素,是剧作创新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如:《战狼Ⅱ》属于主旋律题材电影,选择了英雄电影的类型化表达。冷锋豪情万丈,义薄云天,除恶务尽,英雄气概与英雄动作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影片叙事运用极致美学,将大爱与大恨、大善与大恶、大美与大丑推向极致。

精心选择剧作角度,精心设计剧本结构,将提升影片艺术魅力,也会让常规题材迸发新意,沉淀出令人深长思之的思想力量。对生活的新发现,对艺术的新表达,永葆创新的意识与勇气,于中国电影未来创作而言至关重要。

提升选材与叙事格局,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范

电影强国之“强”,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好作品,电影工作的根本是要抓住创作这个“牛鼻子”。电影编剧要把握中国电影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机遇,潜心创作、打造精品,拓宽选材视野、提升叙事格局,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寻找故事素材,从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寻找剧作创新点。

一个电影强国必然会有反映民族情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发展的史诗性作品,而且必然能跨越地域之界,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近年来,一些中国电影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战狼Ⅱ》体现了国人对大国情怀和大国英雄形象的精神需求;《红海行动》在电影市场和业界两个层面取得轰动效应,影片中蛟龙突击队8个突击队员救助侨民的英雄行为,彰显了中国形象、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今年年初热映的《流浪地球》,用高科技视听手段创造奇观效应,讲述人类故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这些塑造中国英雄形象、富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之所以燃情海内外,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影文学的成功。它们有效地实现了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范。同时,这些作品都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这也启示编剧:要不负时代所托,从小境界走入大境界,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从小任务担起大使命。

当此之时,电影编剧更应做好时代的见证人、记录者,用影像书写和讴歌中华民族新史诗,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作者为著名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聚焦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为时代立言、立传、画像

2019-04-26 10:24:00 来源: 0 条评论

电影编剧要把握中国电影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机遇,潜心创作、打造精品,拓宽选材视野、提升叙事格局,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寻找故事素材,从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寻找剧作创新点。

作为光彩夺目的视听艺术,电影是由编剧笔下一张张白纸起步的。从电影产业生产序列看,编剧堪为“第一驱动力”。编剧的每一次落笔不仅决定着作品的故事走向与主题表达,也应凝结创作的初心、呈现艺术的匠心、倾注诚挚的真心。

当前,中国电影处于不断创造文化奇迹、给世界带来惊喜的时代。在中国电影转型升级之时,作为创作环节的重要引擎,电影编剧应把握时机、找准方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夯实剧作思想根基,赓续中国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内完成了历史性跨越:从2001年年产电影88部,全年全国电影票房8.9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18年年产电影902部,全年电影票房超过609亿元人民币;中国银幕数已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市场潜力巨大,创作与制作潜能巨大。

中国电影发展的良好形势,催生和造就了一支生气勃勃的编剧队伍。尤其新世纪以来,编剧新人辈出,他们有潜力、有激情、有梦想,适应能力强,其创作领域游走在各类电影类型与题材之间。

但要注意到,电影剧本创作也存在一些需警醒的问题。如,有些编剧创作一味追求故事情节与情感的强刺激、大跌宕;有些编剧创作追求“速成”,闭门造车,悬浮于现实;有些编剧心态浮躁,缺乏独立创意,单纯依靠网络流量去做“拼盘电影”。故而在创作中出现了“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即承载的时代内涵过轻,蕴含的思想力量过小,过于注重娱乐属性,失去对电影创作规律的尊重,回避深邃、追求浅白……

要直面和解决剧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应更深刻地认知编剧的职责与使命。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是编剧的思想方向和创作方向。电影剧作是编剧通过真诚表达与时代、与人民、与国家的深情对话。

关注现实,与时代同步,为人民立言,始终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集中体现为现实主义精神。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和产生强大社会影响的作品皆是如此。梳理新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经典,《红旗谱》《青春之歌》《上甘岭》《董存瑞》等,表现了各个时期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生动展现出新中国的新风尚,表现人民在生产建设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剧作题材更广泛,对现实生活开掘更深入,这种现实主义书写被称作心理现实主义。其经典作品从《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黑炮事件》再到近年来的《我不是药神》,折射出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时代与社会的荧屏投影。深刻关注现实、深入反映时代的优秀创作传统,是中国编剧得以良性创作、健康发展的精神命脉。

除了编剧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外部创作环境的整体优化。当前,剧本版权受侵犯问题仍时有发生;创作环节对编剧地位的重视程度亟须提高……未来,电影产业应更加注重保护编剧权益,加强行业层面整体性的培训与扶植,保护、尊重、关爱编剧,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电影业界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引领扶植编剧创作,培养编剧高水平、可持续的创作能力。

搭建深入生活之“桥”,注重艺术转化与创新表达

编剧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必须解决一个前提,即“桥”的问题。这个“桥”,就是通往生活的。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耐人寻味的老故事,也要挖掘、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新故事。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新时代赋予生活的新内涵,感知人们全新的精神面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017年,我创作了表现医疗改革的现实题材电影剧本《你若安好》,在北京医院深入生活几个月。医生的诊疗之重令我感触颇深:北京医院、协和医院的医生每天诊疗超过60个患者,但仍有源源不断的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求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电影《你若安好》作为献礼影片在十九大召开前夕放映,及时展现了全科医生的新形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作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正是“生活是创作源泉”的有力印证。

编剧既要走进生活,也要做好艺术转换与创新表达。若仅满足于生活素材本身,没有转换与创新,依旧是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地呈现,作品自然会面临市场接受与艺术标准的双重否定。

中国电影作为产业十余年来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发展之路。目前,创作者在确立某一种电影类型时又融合其他类型电影的元素,是剧作创新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如:《战狼Ⅱ》属于主旋律题材电影,选择了英雄电影的类型化表达。冷锋豪情万丈,义薄云天,除恶务尽,英雄气概与英雄动作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影片叙事运用极致美学,将大爱与大恨、大善与大恶、大美与大丑推向极致。

精心选择剧作角度,精心设计剧本结构,将提升影片艺术魅力,也会让常规题材迸发新意,沉淀出令人深长思之的思想力量。对生活的新发现,对艺术的新表达,永葆创新的意识与勇气,于中国电影未来创作而言至关重要。

提升选材与叙事格局,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范

电影强国之“强”,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好作品,电影工作的根本是要抓住创作这个“牛鼻子”。电影编剧要把握中国电影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机遇,潜心创作、打造精品,拓宽选材视野、提升叙事格局,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寻找故事素材,从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寻找剧作创新点。

一个电影强国必然会有反映民族情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发展的史诗性作品,而且必然能跨越地域之界,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近年来,一些中国电影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战狼Ⅱ》体现了国人对大国情怀和大国英雄形象的精神需求;《红海行动》在电影市场和业界两个层面取得轰动效应,影片中蛟龙突击队8个突击队员救助侨民的英雄行为,彰显了中国形象、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今年年初热映的《流浪地球》,用高科技视听手段创造奇观效应,讲述人类故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这些塑造中国英雄形象、富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之所以燃情海内外,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影文学的成功。它们有效地实现了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范。同时,这些作品都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这也启示编剧:要不负时代所托,从小境界走入大境界,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从小任务担起大使命。

当此之时,电影编剧更应做好时代的见证人、记录者,用影像书写和讴歌中华民族新史诗,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作者为著名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华小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