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元宝村振兴见闻

“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元宝村振兴见闻

来源:新华网2019-04-26

新华社哈尔滨4月26日电 题:“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元宝村振兴见闻

新华社记者 强勇

“光腚屯”“土改第一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一个个称呼,均指向同一处地方——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称呼之变,见证着元宝村轰轰烈烈的改革和乡村振兴之路。

变化,三天三夜讲不完

“土改前,那些最穷的人家只有一条裤子,夫妻俩谁出门谁穿,这是‘光腚屯’的由来。”在82岁的元宝村村民罗庆宝家,大家围坐,喝着热茶,打开了话匣子。

“吃上顿愁下顿”“房子漏雨漏风”“水不咋好,大骨节病多发”……“现在不愁吃穿不愁玩,天天像过年”“村里20年前就有了别墅”“小轿车满地跑,不比城里差”……谈变化,众人叽叽喳喳。

“过来人”罗庆宝接了话茬。当年作家周立波来体验生活时,他还是村口放哨的儿童团一员:“70多年变化要说下去,三天三夜讲不完。”

记者来到东大壕地,土改工作队曾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子,现在是旱田改水田示范区。

七八年前元宝村还是玉米“一统天下”,种玉米图省事。但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有想法,土里刨食要重效益,同一块地水稻亩收入能多出四五百元。

很多人嘀咕,不会种水稻咋办?村里免费打井、教技术、用农机。郇金德第一个“吃螃蟹”,科学种植换来了大丰收,现在种地年收入30多万元。

最大的还是观念变化。郇金德外出闯荡的儿子郇福强也回村了,父子俩今年又扩大100亩水稻面积,种地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水稻种植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约2/3,村里还成立稻米合作社,用品牌闯市场。数款精包装大米在村支部陈列。“10斤装卖到80元,价格是原来好几倍。”村主任施永平说。

咋富?咋强?

元宝村有20多家各类企业,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业上班,这在黑龙江农村可不多见。

时间回到1985年,当时包产到户已3年,元宝村农民平均收入翻了10倍,达400元,但距离富裕还有差距。

咋富?咋强?张宝金苦苦思索——答案还是求变,他盯上了发展工业。

依然是党员带头。张宝金说服“有病都舍不得吃药”的老伴,拿出全部积蓄1.3万元。有的党员把牲口卖了,有的把给孩子结婚的钱拿出来,很快筹到“第一桶金”。

村里逐渐办起铅笔厂、农具加工厂、筷子厂等企业,铅笔卖到世界多地,成为村里的“财柱子”。1989年元宝村已经是亿元村。

然而前几年,元宝村的铅笔卖不动了,张宝金吃不香睡不好。别人安慰他,张宝金却有股倔劲,他在市场里找原因:人家在东南亚建铅笔厂,人工成本是国内1/4,咱们再拼价格肯定不行。

出路还是求变。“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咱也不能落后。”张宝金提出低端改高端,提高附加值。年产数亿支铅笔,但每支利润不足1分钱的模式得淘汰。

村集体企业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带头向高端、绿色新产品转变,每支铅笔利润多的已有两毛钱,今年订单又增加了3成。

2018年元宝村总资产达7.2亿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半数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和别墅。

“变”出水墨乡村

天没亮透,老汉陈广仁便出了门。村子里静悄悄,偶尔一声狗吠。

陈广仁是护林员,每天骑着电动车,巡视万亩山林。他最喜欢爬上元宝山,将30多个树种、100多万棵树尽收眼底。

但17年前,元宝山还是秃山。每遇大雨,黄土混着雨水冲进河道,黄泥河成了泥巴河,冲跑庄稼,连山路也冲垮。

农村发展,必须有生态“打底”。元宝村人想明白了:必须退耕还林。男女老少都上山,扛苗、挖坑、种树,使元宝山重披绿装。现在远道来的城里人,都愿意到山上走走看看,这已成了一景。

不止青山,还要绿水。黄泥河整治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2010年从夏到秋,全村人鼓足劲斗水患,为害多年的黄泥河终于被驯服,从此岁岁安澜,人水相亲。

生态转好,元宝村又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暴风骤雨纪念馆、农业科技园区等6大景区,深挖文化资源。农家乐老板王春娟今年计划种高粱、自己酿酒。“农家乐供应的农产品都是咱庄稼院产的,就差酒了。”她说,山好、水好、文化好,旅游差不了。

当夜幕降临,圆盘似的月亮照在村里柏油路上,清清亮亮。一些人家渐次熄了灯,陈广仁和老伴也要睡了。1947年出生的他没少过苦日子,现在比那时,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生活有多满意?”临走前,记者忍不住问。

“满意透了。”老人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元宝村振兴见闻

2019-04-26 11:43:46 来源:

新华社哈尔滨4月26日电 题:“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元宝村振兴见闻

新华社记者 强勇

“光腚屯”“土改第一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一个个称呼,均指向同一处地方——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称呼之变,见证着元宝村轰轰烈烈的改革和乡村振兴之路。

变化,三天三夜讲不完

“土改前,那些最穷的人家只有一条裤子,夫妻俩谁出门谁穿,这是‘光腚屯’的由来。”在82岁的元宝村村民罗庆宝家,大家围坐,喝着热茶,打开了话匣子。

“吃上顿愁下顿”“房子漏雨漏风”“水不咋好,大骨节病多发”……“现在不愁吃穿不愁玩,天天像过年”“村里20年前就有了别墅”“小轿车满地跑,不比城里差”……谈变化,众人叽叽喳喳。

“过来人”罗庆宝接了话茬。当年作家周立波来体验生活时,他还是村口放哨的儿童团一员:“70多年变化要说下去,三天三夜讲不完。”

记者来到东大壕地,土改工作队曾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子,现在是旱田改水田示范区。

七八年前元宝村还是玉米“一统天下”,种玉米图省事。但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有想法,土里刨食要重效益,同一块地水稻亩收入能多出四五百元。

很多人嘀咕,不会种水稻咋办?村里免费打井、教技术、用农机。郇金德第一个“吃螃蟹”,科学种植换来了大丰收,现在种地年收入30多万元。

最大的还是观念变化。郇金德外出闯荡的儿子郇福强也回村了,父子俩今年又扩大100亩水稻面积,种地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水稻种植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约2/3,村里还成立稻米合作社,用品牌闯市场。数款精包装大米在村支部陈列。“10斤装卖到80元,价格是原来好几倍。”村主任施永平说。

咋富?咋强?

元宝村有20多家各类企业,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业上班,这在黑龙江农村可不多见。

时间回到1985年,当时包产到户已3年,元宝村农民平均收入翻了10倍,达400元,但距离富裕还有差距。

咋富?咋强?张宝金苦苦思索——答案还是求变,他盯上了发展工业。

依然是党员带头。张宝金说服“有病都舍不得吃药”的老伴,拿出全部积蓄1.3万元。有的党员把牲口卖了,有的把给孩子结婚的钱拿出来,很快筹到“第一桶金”。

村里逐渐办起铅笔厂、农具加工厂、筷子厂等企业,铅笔卖到世界多地,成为村里的“财柱子”。1989年元宝村已经是亿元村。

然而前几年,元宝村的铅笔卖不动了,张宝金吃不香睡不好。别人安慰他,张宝金却有股倔劲,他在市场里找原因:人家在东南亚建铅笔厂,人工成本是国内1/4,咱们再拼价格肯定不行。

出路还是求变。“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咱也不能落后。”张宝金提出低端改高端,提高附加值。年产数亿支铅笔,但每支利润不足1分钱的模式得淘汰。

村集体企业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带头向高端、绿色新产品转变,每支铅笔利润多的已有两毛钱,今年订单又增加了3成。

2018年元宝村总资产达7.2亿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半数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和别墅。

“变”出水墨乡村

天没亮透,老汉陈广仁便出了门。村子里静悄悄,偶尔一声狗吠。

陈广仁是护林员,每天骑着电动车,巡视万亩山林。他最喜欢爬上元宝山,将30多个树种、100多万棵树尽收眼底。

但17年前,元宝山还是秃山。每遇大雨,黄土混着雨水冲进河道,黄泥河成了泥巴河,冲跑庄稼,连山路也冲垮。

农村发展,必须有生态“打底”。元宝村人想明白了:必须退耕还林。男女老少都上山,扛苗、挖坑、种树,使元宝山重披绿装。现在远道来的城里人,都愿意到山上走走看看,这已成了一景。

不止青山,还要绿水。黄泥河整治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2010年从夏到秋,全村人鼓足劲斗水患,为害多年的黄泥河终于被驯服,从此岁岁安澜,人水相亲。

生态转好,元宝村又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暴风骤雨纪念馆、农业科技园区等6大景区,深挖文化资源。农家乐老板王春娟今年计划种高粱、自己酿酒。“农家乐供应的农产品都是咱庄稼院产的,就差酒了。”她说,山好、水好、文化好,旅游差不了。

当夜幕降临,圆盘似的月亮照在村里柏油路上,清清亮亮。一些人家渐次熄了灯,陈广仁和老伴也要睡了。1947年出生的他没少过苦日子,现在比那时,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生活有多满意?”临走前,记者忍不住问。

“满意透了。”老人说。

[责任编辑: 华海纳]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