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来源:新华社2019-06-08

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将“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主题。近期,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精品陈列展正在全国各地和网络上展示传播,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亲眼看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工作过的窑洞,才真正对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深刻体会。”一位观众郑重地在枣园革命旧址留言簿上写道。

保护、挖掘——让红色基因更加强大

几乎每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张“丁香的照片”,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印象深刻。

丁香是一位共产党员,22岁在雨花台被敌人杀害,当时还怀有3个月身孕。事后,曾与她并肩战斗的丈夫阿乐在爱人的罹难地种下了一株丁香树,去世后将骨灰也深埋于此。这段佳话流传多年,却一直缺少影像佐证。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长期跟踪,直到2010年阿乐老家拆迁时终于找到了丁香的照片。

“要有多方搜寻的责任心,入藏文物才能越来越丰富,红色基因才会越来越壮大。”赵永艳说。建馆初期文物寥寥无几,如今馆藏可移动文物已有979套(1452件),烈士卷宗850卷。

革命文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最主要的是做好旧址和文物本身的保护,改善它们的保护状况。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文物的合理利用,要充分利用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来做现场展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展示、讲述——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座“精神地标”。

据统计,全国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800余家。家底摸清之后,红色遗产如何在当下彰显时代价值,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遍布延安全市的445处革命旧址吸引着广大参观者。5月,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的游客量超过了4万人。园区负责人茆梅芳感到身上的担子明显重了,“游客对于红色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参观旧址、图文展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为此,园区数十次组织人员奔赴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地登门拜访鲁艺老前辈,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资料18217件,包括毛泽东致向隅和唐荣枚的信、周恩来致任均的亲笔信、贺敬之手书长诗《回延安》、延安电影团使用过的照相机等珍贵史料。此外,园区还排演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经典作品,让今天的观众重温革命时期艺术的魅力。

5月8日,来自南湖革命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周恩来纪念馆的30位馆长,在同一天分别走进常州大学的30个思政课课堂,为此学校教务处专门重排了课程表。在场的大学生们说,馆长们讲的故事有血有肉,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革命精神。

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表示,红色故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画卷上丰富的精神财富。“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传承、弘扬——让革命精神代代流传

1939年诞生于延安鲁艺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如今,在壶口瀑布岸边,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将这段保家卫国的壮阔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

家住壶口镇的贫困户刘彦荣成为实景演出的农民演员后,不仅原来的才艺有了发挥之处,每个月还增加了4000余元的收入,他说:“现在妻子在家务农,我专职演出,家里经济压力小多了。我相信只要好好干,一定能脱贫。”

据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18年当地红色旅游共吸引游客6343.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7亿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红色遗产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从刚上大学的懵懂无措,到今天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我的成长和选择都源自母校培养和雨花台的精神滋养。”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研二学生周玲玉说,她从刚上大学开始多次到雨花台参加志愿服务,很多英烈的形象在脑海里都有了轮廓。“每次读到袁咨桐烈士的事迹都会忍不住流泪,他才16岁,还那么小就有坚定的信仰。我反问自己,我们这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是什么?”

周玲玉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想要留校做一名辅导员,“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做他们的引路人,跟他们一起成长,让他们学习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蒋芳、蔡馨逸

视频:刘宇轩、翟星渊(实习)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2019-06-08 11:44:22 来源:

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将“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主题。近期,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精品陈列展正在全国各地和网络上展示传播,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亲眼看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工作过的窑洞,才真正对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深刻体会。”一位观众郑重地在枣园革命旧址留言簿上写道。

保护、挖掘——让红色基因更加强大

几乎每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张“丁香的照片”,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印象深刻。

丁香是一位共产党员,22岁在雨花台被敌人杀害,当时还怀有3个月身孕。事后,曾与她并肩战斗的丈夫阿乐在爱人的罹难地种下了一株丁香树,去世后将骨灰也深埋于此。这段佳话流传多年,却一直缺少影像佐证。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长期跟踪,直到2010年阿乐老家拆迁时终于找到了丁香的照片。

“要有多方搜寻的责任心,入藏文物才能越来越丰富,红色基因才会越来越壮大。”赵永艳说。建馆初期文物寥寥无几,如今馆藏可移动文物已有979套(1452件),烈士卷宗850卷。

革命文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最主要的是做好旧址和文物本身的保护,改善它们的保护状况。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文物的合理利用,要充分利用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来做现场展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展示、讲述——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座“精神地标”。

据统计,全国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800余家。家底摸清之后,红色遗产如何在当下彰显时代价值,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遍布延安全市的445处革命旧址吸引着广大参观者。5月,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的游客量超过了4万人。园区负责人茆梅芳感到身上的担子明显重了,“游客对于红色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参观旧址、图文展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为此,园区数十次组织人员奔赴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地登门拜访鲁艺老前辈,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资料18217件,包括毛泽东致向隅和唐荣枚的信、周恩来致任均的亲笔信、贺敬之手书长诗《回延安》、延安电影团使用过的照相机等珍贵史料。此外,园区还排演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经典作品,让今天的观众重温革命时期艺术的魅力。

5月8日,来自南湖革命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周恩来纪念馆的30位馆长,在同一天分别走进常州大学的30个思政课课堂,为此学校教务处专门重排了课程表。在场的大学生们说,馆长们讲的故事有血有肉,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革命精神。

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表示,红色故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画卷上丰富的精神财富。“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传承、弘扬——让革命精神代代流传

1939年诞生于延安鲁艺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如今,在壶口瀑布岸边,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将这段保家卫国的壮阔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

家住壶口镇的贫困户刘彦荣成为实景演出的农民演员后,不仅原来的才艺有了发挥之处,每个月还增加了4000余元的收入,他说:“现在妻子在家务农,我专职演出,家里经济压力小多了。我相信只要好好干,一定能脱贫。”

据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18年当地红色旅游共吸引游客6343.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7亿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红色遗产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从刚上大学的懵懂无措,到今天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我的成长和选择都源自母校培养和雨花台的精神滋养。”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研二学生周玲玉说,她从刚上大学开始多次到雨花台参加志愿服务,很多英烈的形象在脑海里都有了轮廓。“每次读到袁咨桐烈士的事迹都会忍不住流泪,他才16岁,还那么小就有坚定的信仰。我反问自己,我们这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是什么?”

周玲玉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想要留校做一名辅导员,“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做他们的引路人,跟他们一起成长,让他们学习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蒋芳、蔡馨逸

视频:刘宇轩、翟星渊(实习)

[责任编辑: 苏桢淇]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