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红土地上的赤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镌刻在红土地上的赤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来源:人民日报2019-06-16

6月10日,江西赣州于都县于都河畔,灯火通明,车来车往。在县文化艺术中心,一首《告别》,拉开一场大型演出的序幕,不时爆出雷鸣般掌声。

盛大精彩的演出,是为了纪念85年前的一场远征。1934年10月17日晚,就在于都河畔,8.6万余中央红军汇聚,准备渡河,人潮如涌,但井然有序,分外安静。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连日来,在江西赣南的瑞金、于都、宁都、兴国等地,我们冒雨前行,踏着泥泞小路瞻仰先烈,涉过湿滑木桥探访烈士遗属,心中的感动和震撼前所未有。

用热血浇筑信仰,锻造长征铁军

1933年9月,国民党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给我们讲解那张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的示意图:由于政治军事上的双重失误,苏区蒙受重大损失,战略转移成为最后选择。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央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征程。为躲避敌机侦察,军民们每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5个渡口的浮桥反复拆搭达15次之多。

战略转移去往哪里?怎么走?路在何方?不论是指战员还是群众,都选择了坚定不移跟党走。

“跟着走。”当时仍然被左倾路线排挤,被留党察看的邓小平没有犹豫。

“打敌人去。”红四团团长耿飚,面对战士们的疑惑,回答干脆利落。

然而迈过于都河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枪林弹雨、浴血牺牲。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在江西省信丰县百石村打响,时任红四师师长洪超激战中被敌人流弹击中头部,倒在前线。高山绿荫的庇护下,我们在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瞻仰洪超之墓,这也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离此不到30公里处,有一座无名烈士碑,纪念200多名无名红军指战员。他们在长征途中留下来养伤,在一个雨夜被敌人杀害。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常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中央红军这支出征队伍,抵达延安时减员到仅7000余人。

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队伍,面对严酷的高压态势,九死一生,绝大部分人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1935年3月,奉命在苏区坚持斗争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被捕就义前写信给家人,从容安排后事。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于国民党重重围困中,创作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以百姓之心为心,铸就铁壁铜墙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有一双草鞋,鞋尖上绣着两个绣球。鞋的主人是于都县岭背乡老红军谢志坚,在送他离家远征时,青梅竹马的爱人春秀,送给他这双别致的鞋。

长征途中,谢志坚一直舍不得穿,直到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分分秒秒都有牺牲,谢志坚穿上春秀送的草鞋,决心带着爱人的信物赴死。1951年,谢志坚回到于都寻找春秀,才得知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杀害了。谢志坚带着那双草鞋,伏在春秀墓上痛哭。

父送儿、母送子、妻送夫,明知一别可能永难再见;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受冻,也要保障红军……据记载,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5个月,仅赣南苏区,扩大红军8万多人,捐献稻谷90.6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筹集军费150万元。

站在赣南这片土地上,人们会对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有全新认知。

“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上前线……”在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人们庄严静默,听63岁的红军后代刘黎洋唱起少共国际师歌曲。

刘黎洋的父亲不到16岁参加少共国际师,生前常跟他说过去的故事:当时老百姓“躲白军,躲壮丁”,但同时又积极支援红军,把儿子送上战场。

“为什么参加红军,我父亲说,那是因为红军确实是我们穷苦人的子弟兵。”说着,他又唱起了父亲教的另一首红军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71岁的郭凤林回忆,父亲郭春福1934年跟着红军走,到1950年带着9个月的她转业回到家乡,一去就是17年。“十几年过去了,父亲面貌、身材变了,就连乡音也改了。我奶奶悄悄问我大姑——这到底是不是我儿子呀。大姑说,哪有乱讲自己是别人儿子的,肯定是!”每次说起这个故事,郭凤林都笑中带泪。

尽管一切都变了,但郭春福依然记得革命时期家乡缺盐的情景,特地买了一大包盐背回来。“我们宁都到现在还有个菜,叫无盐汤。”郭凤林说。在一次次军事“围剿”和封锁中,苏区严重缺盐。为了让前线的红军有力气作战,宁都人家家户户把盐罐子刮得干干净净,送上前线。自家想吃盐,就从墙根处弄一点苦涩的硝盐。久而久之,一道无盐汤传下来,成了宁都的特色菜。

每到一处纪念地,每访一位亲历者,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不胜枚举。

瑞金的老人回忆,小时候红军常用白米饭换他吃的红米饭。宁都的老人回忆,红军每到一地,都要帮老百姓挑好水。走之前也要扎好稻草,上好门板,不给老百姓添麻烦。至今,红军为方便群众打出的革命井,还在滋润着当地百姓。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当年仅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八子参军、七子参军、父子参军的故事俯拾即是,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前参战,33.8万人为革命牺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

兴艰苦创业之风,踏出坚实脚印

兴国老红军王承登,16岁参加红军,1972年离休回赣州后,到部队、企业、院校作报告,足迹踏遍赣南老区18个县(市、区)。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人。

老人经常说,和倒下的战友们比,自己多么有幸,能返乡参与并见证赣南原中央苏区人民脱贫、发展的“新长征”。这些年,赣南大兴艰苦创业之风,不断创新发展: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形成从锂电池到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赣州国际陆港,南康家具、赣南蔬菜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蓬勃发展……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老区发展翻开历史新篇章。国家提出的“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大战略定位,为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如今,曾为世界瞩目的赣南地区,再一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赣南已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176万人脱贫,7个贫困县和80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赣州的稀土加工,正从过去提供初级原料的阶段,向全产业链延伸,基本形成了产业链完整、具有一定特色的稀土产业体系,成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视察时说。

从争取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伟大抗争,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岁月;从开启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到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精神始终赋予我们不竭动力、无穷信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壮阔新时代,再走长征路,是不忘过去,致敬历史,更是汲取力量,昂首向未来!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镌刻在红土地上的赤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2019-06-16 16:35:08 来源:

6月10日,江西赣州于都县于都河畔,灯火通明,车来车往。在县文化艺术中心,一首《告别》,拉开一场大型演出的序幕,不时爆出雷鸣般掌声。

盛大精彩的演出,是为了纪念85年前的一场远征。1934年10月17日晚,就在于都河畔,8.6万余中央红军汇聚,准备渡河,人潮如涌,但井然有序,分外安静。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连日来,在江西赣南的瑞金、于都、宁都、兴国等地,我们冒雨前行,踏着泥泞小路瞻仰先烈,涉过湿滑木桥探访烈士遗属,心中的感动和震撼前所未有。

用热血浇筑信仰,锻造长征铁军

1933年9月,国民党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给我们讲解那张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的示意图:由于政治军事上的双重失误,苏区蒙受重大损失,战略转移成为最后选择。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央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征程。为躲避敌机侦察,军民们每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5个渡口的浮桥反复拆搭达15次之多。

战略转移去往哪里?怎么走?路在何方?不论是指战员还是群众,都选择了坚定不移跟党走。

“跟着走。”当时仍然被左倾路线排挤,被留党察看的邓小平没有犹豫。

“打敌人去。”红四团团长耿飚,面对战士们的疑惑,回答干脆利落。

然而迈过于都河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枪林弹雨、浴血牺牲。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在江西省信丰县百石村打响,时任红四师师长洪超激战中被敌人流弹击中头部,倒在前线。高山绿荫的庇护下,我们在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瞻仰洪超之墓,这也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离此不到30公里处,有一座无名烈士碑,纪念200多名无名红军指战员。他们在长征途中留下来养伤,在一个雨夜被敌人杀害。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常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中央红军这支出征队伍,抵达延安时减员到仅7000余人。

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队伍,面对严酷的高压态势,九死一生,绝大部分人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1935年3月,奉命在苏区坚持斗争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被捕就义前写信给家人,从容安排后事。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于国民党重重围困中,创作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以百姓之心为心,铸就铁壁铜墙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有一双草鞋,鞋尖上绣着两个绣球。鞋的主人是于都县岭背乡老红军谢志坚,在送他离家远征时,青梅竹马的爱人春秀,送给他这双别致的鞋。

长征途中,谢志坚一直舍不得穿,直到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分分秒秒都有牺牲,谢志坚穿上春秀送的草鞋,决心带着爱人的信物赴死。1951年,谢志坚回到于都寻找春秀,才得知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杀害了。谢志坚带着那双草鞋,伏在春秀墓上痛哭。

父送儿、母送子、妻送夫,明知一别可能永难再见;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受冻,也要保障红军……据记载,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5个月,仅赣南苏区,扩大红军8万多人,捐献稻谷90.6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筹集军费150万元。

站在赣南这片土地上,人们会对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有全新认知。

“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上前线……”在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人们庄严静默,听63岁的红军后代刘黎洋唱起少共国际师歌曲。

刘黎洋的父亲不到16岁参加少共国际师,生前常跟他说过去的故事:当时老百姓“躲白军,躲壮丁”,但同时又积极支援红军,把儿子送上战场。

“为什么参加红军,我父亲说,那是因为红军确实是我们穷苦人的子弟兵。”说着,他又唱起了父亲教的另一首红军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71岁的郭凤林回忆,父亲郭春福1934年跟着红军走,到1950年带着9个月的她转业回到家乡,一去就是17年。“十几年过去了,父亲面貌、身材变了,就连乡音也改了。我奶奶悄悄问我大姑——这到底是不是我儿子呀。大姑说,哪有乱讲自己是别人儿子的,肯定是!”每次说起这个故事,郭凤林都笑中带泪。

尽管一切都变了,但郭春福依然记得革命时期家乡缺盐的情景,特地买了一大包盐背回来。“我们宁都到现在还有个菜,叫无盐汤。”郭凤林说。在一次次军事“围剿”和封锁中,苏区严重缺盐。为了让前线的红军有力气作战,宁都人家家户户把盐罐子刮得干干净净,送上前线。自家想吃盐,就从墙根处弄一点苦涩的硝盐。久而久之,一道无盐汤传下来,成了宁都的特色菜。

每到一处纪念地,每访一位亲历者,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不胜枚举。

瑞金的老人回忆,小时候红军常用白米饭换他吃的红米饭。宁都的老人回忆,红军每到一地,都要帮老百姓挑好水。走之前也要扎好稻草,上好门板,不给老百姓添麻烦。至今,红军为方便群众打出的革命井,还在滋润着当地百姓。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当年仅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八子参军、七子参军、父子参军的故事俯拾即是,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前参战,33.8万人为革命牺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

兴艰苦创业之风,踏出坚实脚印

兴国老红军王承登,16岁参加红军,1972年离休回赣州后,到部队、企业、院校作报告,足迹踏遍赣南老区18个县(市、区)。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人。

老人经常说,和倒下的战友们比,自己多么有幸,能返乡参与并见证赣南原中央苏区人民脱贫、发展的“新长征”。这些年,赣南大兴艰苦创业之风,不断创新发展: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形成从锂电池到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赣州国际陆港,南康家具、赣南蔬菜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蓬勃发展……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老区发展翻开历史新篇章。国家提出的“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大战略定位,为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如今,曾为世界瞩目的赣南地区,再一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赣南已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176万人脱贫,7个贫困县和80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赣州的稀土加工,正从过去提供初级原料的阶段,向全产业链延伸,基本形成了产业链完整、具有一定特色的稀土产业体系,成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视察时说。

从争取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伟大抗争,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岁月;从开启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到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精神始终赋予我们不竭动力、无穷信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壮阔新时代,再走长征路,是不忘过去,致敬历史,更是汲取力量,昂首向未来!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