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山寨趣闻

拉祜山寨趣闻

来源:新华网2019-06-25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题:拉祜山寨趣闻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杨静

曼班三队,中缅边境的一个拉祜族村寨。

近日,记者造访这个寨子,家家户户空无一人。这是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午后天气炎热,村民却也不怕中暑,全都干农活去了。

幸好提前“预约”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志华还在。驻扎在这个寨子扶贫4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曼班三队了。攀谈中,他给记者讲述了曼班三队的种种奇闻趣事。这些趣闻,见证着一个直过民族村寨的变迁。

守稻谷:用鞭炮赶小雀

“最近村民忙什么呢?”

“种茶树、赶小雀。”

“赶小雀是干啥?”

见记者一脸懵圈,罗志华解释:“稻谷快成熟了,田里来了一种小鸟,当地人管它叫‘小偷仓’,专门偷吃谷子,老百姓天天在田边守着。”

赶小雀怎么赶?村民想了各种办法。放稻草人,小雀不怕。叫喊、拍手、敲竹筒,倒是管用,但是村民得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太累。

扶贫队员谢益为想到一个办法:用鞭炮赶。他自己掏钱买来一箱鞭炮,给每户种早稻的村民发两挂,拆成一根一根的,并教给村民怎么放。小雀飞过来时,点一根鞭炮朝小雀扔去,鞭炮在空中炸响,小雀就飞走了。

赶小雀,对村民来说也是新鲜事儿。以前村民只种一季稻,从不施肥,也不除草,管理很差,产量很低。今年是曼班三队第一次种双季稻,全寨17户人,有12户试种了40亩。早稻灌浆后,小雀开始光临。

“看稻穗的情况,今年早稻亩产将在600公斤以上。”罗志华说。眼看稻谷即将丰收,村民可不想被小雀偷吃,赶小雀的积极性很高。

“赶了20多天了,每天早晨去,傍晚回来。”日暮时分,从田里回家的村民扎迫说,他的两挂鞭炮已经用完,想再去弄两挂来。

“养猪不卖”成为历史

罗志华是勐海县农业局下派的。养猪,是他的强项。

曼班三队也养猪。但村民养猪的方法让罗志华大跌眼镜。

“整个寨子没有一个猪圈,猪全都放养在野外。”他回忆,当地有名的品种“小耳朵猪”,活生生被村民养成了“野猪”。猪在寨子里外拱来拱去,找吃的。寨子里到处是猪粪,糟糕透了。

正常6到8个月就能养大的小耳朵猪,在曼班三队需要2到3年。村民养猪也不卖,养大就宰了吃掉。“自己还不够吃呢,哪有得卖?”

猪瘟、蓝耳病、五号病,村民以前都没听过。罗志华跟村民说,要给猪打防疫针。村民不干,“好好的猪,打什么针?”

罗志华协调项目,给曼班三队建了养猪场,让村民集中分户圈养,实现“人畜分离”。2015年以来,政府给村民发了282头仔猪。村民育肥后卖掉,累计已出栏247头,一头猪可卖1200到1500元。

目前村里还养着30多头猪,包括1头公猪和18头母猪。“到年底下崽,就会有100多头了。”罗志华说,养猪已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外出参观:从“请不动”到“争着去”

过去,曼班三队听得懂一点汉语的只有六七个人,到过县城的只有五个人。整个寨子里,仅村民小组长扎坎有一部手机。

“刚来有人问我,毛主席还在不在?”罗志华哭笑不得。

村民还有一个特点:怯生,见到生人就跑,躲起来。

扶贫,要扶志扶智,让村民接触外界事物。政府派来了拉祜族教师,给15岁到50岁的村民培训汉语;广电部门给每家发放了电视机;移动公司给每户赠送了智能手机;挂帮单位县总工会,每个季度组织村民外出参观。

“刚开始,一个都不想去,还讲条件,每人要一包烟。”谢益为说。

看城市、看飞机场、看先进村,外出参观让村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触动非常大。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看到环境卫生搞得好,就认真学。现在每周二,曼班三队集体打扫公共卫生,村容村貌也好了起来。

村民生产积极性高了,精神面貌变化明显。这两年,村民陆续种了200亩茶树,今年计划再种100亩,还种了更多的水稻和玉米。罗志华很欣慰:“老百姓从抵着干、看着干,变成了跟着干、主动干。”

“现在外出参观,村民都争着去。”谢益为说。

  新闻链接: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拉祜山寨趣闻

2019-06-25 14:55:52 来源: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题:拉祜山寨趣闻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杨静

曼班三队,中缅边境的一个拉祜族村寨。

近日,记者造访这个寨子,家家户户空无一人。这是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午后天气炎热,村民却也不怕中暑,全都干农活去了。

幸好提前“预约”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志华还在。驻扎在这个寨子扶贫4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曼班三队了。攀谈中,他给记者讲述了曼班三队的种种奇闻趣事。这些趣闻,见证着一个直过民族村寨的变迁。

守稻谷:用鞭炮赶小雀

“最近村民忙什么呢?”

“种茶树、赶小雀。”

“赶小雀是干啥?”

见记者一脸懵圈,罗志华解释:“稻谷快成熟了,田里来了一种小鸟,当地人管它叫‘小偷仓’,专门偷吃谷子,老百姓天天在田边守着。”

赶小雀怎么赶?村民想了各种办法。放稻草人,小雀不怕。叫喊、拍手、敲竹筒,倒是管用,但是村民得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太累。

扶贫队员谢益为想到一个办法:用鞭炮赶。他自己掏钱买来一箱鞭炮,给每户种早稻的村民发两挂,拆成一根一根的,并教给村民怎么放。小雀飞过来时,点一根鞭炮朝小雀扔去,鞭炮在空中炸响,小雀就飞走了。

赶小雀,对村民来说也是新鲜事儿。以前村民只种一季稻,从不施肥,也不除草,管理很差,产量很低。今年是曼班三队第一次种双季稻,全寨17户人,有12户试种了40亩。早稻灌浆后,小雀开始光临。

“看稻穗的情况,今年早稻亩产将在600公斤以上。”罗志华说。眼看稻谷即将丰收,村民可不想被小雀偷吃,赶小雀的积极性很高。

“赶了20多天了,每天早晨去,傍晚回来。”日暮时分,从田里回家的村民扎迫说,他的两挂鞭炮已经用完,想再去弄两挂来。

“养猪不卖”成为历史

罗志华是勐海县农业局下派的。养猪,是他的强项。

曼班三队也养猪。但村民养猪的方法让罗志华大跌眼镜。

“整个寨子没有一个猪圈,猪全都放养在野外。”他回忆,当地有名的品种“小耳朵猪”,活生生被村民养成了“野猪”。猪在寨子里外拱来拱去,找吃的。寨子里到处是猪粪,糟糕透了。

正常6到8个月就能养大的小耳朵猪,在曼班三队需要2到3年。村民养猪也不卖,养大就宰了吃掉。“自己还不够吃呢,哪有得卖?”

猪瘟、蓝耳病、五号病,村民以前都没听过。罗志华跟村民说,要给猪打防疫针。村民不干,“好好的猪,打什么针?”

罗志华协调项目,给曼班三队建了养猪场,让村民集中分户圈养,实现“人畜分离”。2015年以来,政府给村民发了282头仔猪。村民育肥后卖掉,累计已出栏247头,一头猪可卖1200到1500元。

目前村里还养着30多头猪,包括1头公猪和18头母猪。“到年底下崽,就会有100多头了。”罗志华说,养猪已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外出参观:从“请不动”到“争着去”

过去,曼班三队听得懂一点汉语的只有六七个人,到过县城的只有五个人。整个寨子里,仅村民小组长扎坎有一部手机。

“刚来有人问我,毛主席还在不在?”罗志华哭笑不得。

村民还有一个特点:怯生,见到生人就跑,躲起来。

扶贫,要扶志扶智,让村民接触外界事物。政府派来了拉祜族教师,给15岁到50岁的村民培训汉语;广电部门给每家发放了电视机;移动公司给每户赠送了智能手机;挂帮单位县总工会,每个季度组织村民外出参观。

“刚开始,一个都不想去,还讲条件,每人要一包烟。”谢益为说。

看城市、看飞机场、看先进村,外出参观让村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触动非常大。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看到环境卫生搞得好,就认真学。现在每周二,曼班三队集体打扫公共卫生,村容村貌也好了起来。

村民生产积极性高了,精神面貌变化明显。这两年,村民陆续种了200亩茶树,今年计划再种100亩,还种了更多的水稻和玉米。罗志华很欣慰:“老百姓从抵着干、看着干,变成了跟着干、主动干。”

“现在外出参观,村民都争着去。”谢益为说。

  新闻链接:

[责任编辑: 华海纳]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