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激活红色文化 挖掘时代价值

江苏徐州:激活红色文化 挖掘时代价值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09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陆金玉

  “怎能忘,七十年前地苍茫,风卷残雪挡不住,车轮滚滚向前方,淮海大地热血儿女扛起枪。难忘的母亲啊,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啊,送他上战场!”近日,作为徐州丰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景党课,江苏梆子戏《母亲》直击人心的唱词和优美的旋律让党员干部们热泪盈眶,重温历史的同时,激起了心灵深处最柔软而又最坚定的那份情感。

  近年来,徐州文艺创作“好戏连台”,以本土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的地方戏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和传播了“淮海战役精神”等重大革命题材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聚焦红色革命题材

  如何把“淮海战役精神”用传统戏曲的形式传达给现代观众?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江苏梆子剧院院长燕凌深受纪念馆陈列柜中一面鲜红的“人民的母亲”锦旗的启发,邀请编剧姚金成一起,登淮塔(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奔老区,深入生活,查找资料,历时近两年、十易其稿创作出大型梆子戏《母亲》。

  该剧讲述了淮海战役中,一位普通母亲不畏牺牲、送子参军、踊跃支前、敌营劝子的感人故事,被专家盛赞为“选题精准、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获得“2018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大戏项目”一类作品,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孕育诞生了‘淮海战役精神’这样具有永恒价值的革命精神。”提到徐州的红色“家底”,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如数家珍。他介绍,除了广为人知的淮海战役,徐州也是“一门三烈”即烈士宋绮云、徐林侠夫妻及其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的家乡,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的诞生地,还是运河支队的抗战地,徐州的红色文化绵延不绝。

  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徐州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徐州梆子、柳琴戏、徐州琴书等地方戏曲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过去唱的主要是历史民间故事。传统戏曲如何挖掘优秀的红色资源入戏,创作更多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徐州文广旅游局局长崔锋说。为此,徐州通过人才指引、政策指导、资金扶持等举措,引导红色文艺创作蓬勃发展。

  一批优秀的剧作经过精心打磨后走向舞台。以小人物讲述抗战故事的现代柳琴戏《血色秋风》,以“一门三烈”为主要人物的原创舞剧《小萝卜头》,以淮海战役为创作主题的梆子戏《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这些戏曲聚焦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艺术形式不同,但主题集中,又各具特色。

  创新地方戏表现手法

  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在66天的淮海决战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如何用艺术表现这段特殊时期的感人历史?徐州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6月12日,在江苏大剧院倾情上演的音乐剧《淮海儿女》,不时获得阵阵掌声。该剧主要以支前队长刘永良一家全家上前线为主线,追忆淮海战役中的淮海儿女送子参军、支援前方,流血牺牲,迎来曙光的那段不能忘却的故事。

  音、舞、诗、画等元素的巧妙融合,让这部红色戏曲耳目一新,更为年轻观众接受。在剧中的支前宣传中,还设定了徐州琴书这一地方特色戏曲。“传承是必须,创新则是一种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要想为人民群众接受与喜爱,必须在守住根的同时,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结合现代人的欣赏情趣进行大胆创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徐州市歌舞剧院院长李雪梅坦言。

  用地方戏表现重大革命题材,在江苏梆子戏的历史上并不多见。燕凌告诉记者,用江苏梆子戏来演绎发生在以徐州为主战场的淮海战役这场伟大的战争是最贴切不过的。《母亲》这部戏在音乐创作上让人耳目一新,成功烘托出了重大革命题材的厚重、大气,使这台戏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场面。该戏的序曲部分先是运用具有徐州地域特色的唢呐独奏,展现淮海大地文化特色,戏中还反复出现了《父老乡亲》《红旗颂》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的旋律,在梆子戏特有的铿锵有力、激越奔放之外,融入了江苏梆子的细腻委婉,深切表达了军民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红色题材地方戏的创新,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触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从而爱上红色文化。《淮海儿女》《母亲》等优秀剧目走进机关、高校、社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夏日傍晚,漫步公园,耳畔也时常传来经典剧目的传唱声。

  挖掘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以红色文化为传播载体,彭城大地正谱写一曲曲昂扬向上的新时代精神之歌。

  在徐州,红色文化传播日益体系化、生活化。去年12月25日,“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承。当前,徐州正加快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用旅游的载体带动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精神传下去。

  在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情景党课与红色戏剧巧妙融合,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观看,一位干部感慨:“革命的胜利就是靠人民勇于牺牲换来的。这种形式的情景党课让我们深受教育,也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忘本啊!”

  “历史并没有走远。我们巧用红色文化激励、鞭策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淮海战役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奋发有为、奋勇开拓的磅礴力量,以勇于攻坚的决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徐州典型’,以决战决胜的气魄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以不忘初心、回报人民的情怀加快建设徐州这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9日 04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江苏徐州:激活红色文化 挖掘时代价值

2019-07-09 16:30:22 来源: 0 条评论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陆金玉

  “怎能忘,七十年前地苍茫,风卷残雪挡不住,车轮滚滚向前方,淮海大地热血儿女扛起枪。难忘的母亲啊,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啊,送他上战场!”近日,作为徐州丰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景党课,江苏梆子戏《母亲》直击人心的唱词和优美的旋律让党员干部们热泪盈眶,重温历史的同时,激起了心灵深处最柔软而又最坚定的那份情感。

  近年来,徐州文艺创作“好戏连台”,以本土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的地方戏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和传播了“淮海战役精神”等重大革命题材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聚焦红色革命题材

  如何把“淮海战役精神”用传统戏曲的形式传达给现代观众?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江苏梆子剧院院长燕凌深受纪念馆陈列柜中一面鲜红的“人民的母亲”锦旗的启发,邀请编剧姚金成一起,登淮塔(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奔老区,深入生活,查找资料,历时近两年、十易其稿创作出大型梆子戏《母亲》。

  该剧讲述了淮海战役中,一位普通母亲不畏牺牲、送子参军、踊跃支前、敌营劝子的感人故事,被专家盛赞为“选题精准、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获得“2018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大戏项目”一类作品,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孕育诞生了‘淮海战役精神’这样具有永恒价值的革命精神。”提到徐州的红色“家底”,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如数家珍。他介绍,除了广为人知的淮海战役,徐州也是“一门三烈”即烈士宋绮云、徐林侠夫妻及其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的家乡,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的诞生地,还是运河支队的抗战地,徐州的红色文化绵延不绝。

  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徐州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徐州梆子、柳琴戏、徐州琴书等地方戏曲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过去唱的主要是历史民间故事。传统戏曲如何挖掘优秀的红色资源入戏,创作更多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徐州文广旅游局局长崔锋说。为此,徐州通过人才指引、政策指导、资金扶持等举措,引导红色文艺创作蓬勃发展。

  一批优秀的剧作经过精心打磨后走向舞台。以小人物讲述抗战故事的现代柳琴戏《血色秋风》,以“一门三烈”为主要人物的原创舞剧《小萝卜头》,以淮海战役为创作主题的梆子戏《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这些戏曲聚焦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艺术形式不同,但主题集中,又各具特色。

  创新地方戏表现手法

  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在66天的淮海决战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如何用艺术表现这段特殊时期的感人历史?徐州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6月12日,在江苏大剧院倾情上演的音乐剧《淮海儿女》,不时获得阵阵掌声。该剧主要以支前队长刘永良一家全家上前线为主线,追忆淮海战役中的淮海儿女送子参军、支援前方,流血牺牲,迎来曙光的那段不能忘却的故事。

  音、舞、诗、画等元素的巧妙融合,让这部红色戏曲耳目一新,更为年轻观众接受。在剧中的支前宣传中,还设定了徐州琴书这一地方特色戏曲。“传承是必须,创新则是一种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要想为人民群众接受与喜爱,必须在守住根的同时,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结合现代人的欣赏情趣进行大胆创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徐州市歌舞剧院院长李雪梅坦言。

  用地方戏表现重大革命题材,在江苏梆子戏的历史上并不多见。燕凌告诉记者,用江苏梆子戏来演绎发生在以徐州为主战场的淮海战役这场伟大的战争是最贴切不过的。《母亲》这部戏在音乐创作上让人耳目一新,成功烘托出了重大革命题材的厚重、大气,使这台戏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场面。该戏的序曲部分先是运用具有徐州地域特色的唢呐独奏,展现淮海大地文化特色,戏中还反复出现了《父老乡亲》《红旗颂》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的旋律,在梆子戏特有的铿锵有力、激越奔放之外,融入了江苏梆子的细腻委婉,深切表达了军民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红色题材地方戏的创新,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触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从而爱上红色文化。《淮海儿女》《母亲》等优秀剧目走进机关、高校、社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夏日傍晚,漫步公园,耳畔也时常传来经典剧目的传唱声。

  挖掘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以红色文化为传播载体,彭城大地正谱写一曲曲昂扬向上的新时代精神之歌。

  在徐州,红色文化传播日益体系化、生活化。去年12月25日,“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承。当前,徐州正加快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用旅游的载体带动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精神传下去。

  在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情景党课与红色戏剧巧妙融合,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观看,一位干部感慨:“革命的胜利就是靠人民勇于牺牲换来的。这种形式的情景党课让我们深受教育,也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忘本啊!”

  “历史并没有走远。我们巧用红色文化激励、鞭策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淮海战役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奋发有为、奋勇开拓的磅礴力量,以勇于攻坚的决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徐州典型’,以决战决胜的气魄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以不忘初心、回报人民的情怀加快建设徐州这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9日 04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罗昊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