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与统一战线70年•心声】“90后”老人:我是中国人,来自台湾!

【新中国与统一战线70年•心声】“90后”老人:我是中国人,来自台湾!

来源:统战新语2019-07-1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实足年龄已经92岁了。我既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经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回想这70年来,我的心中感慨良多。

我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1946年,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计划招考一批台湾学生到大陆,公费上有名的大学。这对我非常有吸引力,就立刻报考了。根据考试成绩和志愿,我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学习。同行到浙大的还有七位同学。当时我们只会讲日语和闽南语,于是学校专门派了一名老师教我们国语。选择专业时,我想台湾的化学工业比较发达,毕业后我要回台湾大干一番,所以选择了化工系。当时局势动乱,全国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国民党当局对各地学生运动实行高压政策,制造白色恐怖。1947年10月,浙江发生了于子三事件,11月,浙大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了罢教、罢课、罢研、罢工的抗议活动。1950年我毕业时,大陆已经解放,新中国成立了。

我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南京电子管厂工作。因为那时的原材料需要自己生产,所以电子管厂正需要学化工的人才,我在我们厂很“吃香”。工厂的图书馆、化学实验室都是我筹建的,加上我会日语,能翻译资料,几位工程师前辈对我都非常爱护。国家后来在杭州、沈阳、成都、北京先后成立了新的电子管厂,这些新厂的技术骨干都是在我们工厂被我培训出来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78年,我在南京电子管厂任副总工程师。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在此背景下,台胞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1980年11月,台盟中央准备筹备成立南京台盟组织,我是五人筹备小组成员。后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让我去筹备成立江苏省台联。省台联是1981年11月成立的,当时是在“总统府”办公,和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在一起,条件简陋。1981年中央下发了38号文件,我们克服人手少,资料不全等种种困难,对全省范围内的台湾省籍同胞的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推动下,有关部门积极落实相关台胞政策,我们配合做一些落实台胞政策的工作。当时两岸刚刚开始走动,我们接待了来自岛内和海外的台胞,早期以亲属为主,后来又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其中来自海外的比较多,有美国的、日本的、还有其他国家的。我的二哥和大弟分别在日本和加拿大,都是华侨界很有影响的人士。在当时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渠道很少的情况下,我充分利用这些人脉优势,积极地联络居住在日本和美国的台胞,又通过这些海外的朋友来联络岛内的台胞,建立与岛内的联系渠道,为初创时期的台联奠定了对外联络工作的基础。

1987年以后,两岸民间开始往来,到南京来的岛内朋友开始逐年增多,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参与接待,用乡情乡音拉近和台胞的距离。我做了四届台联会长、一届台盟市委会主委,见证了省台联和台盟南京市委会的发展过程。现在台联和台盟组织的发展真是今非昔比。全省11个设区市有了台联组织,全省台胞1600多人,还有几十万常住台胞。省及各市台联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范围扩展到台商、台生、陆配、两岸婚姻家庭等,工作越做越多,越做越细,也越做越好。台盟盟员也由成立时的2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参政议政、对台联络、社会服务、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回想我这一生,有三点感触。

第一,我曾在三个地方生活过——日本、台湾和中国大陆。我曾作为二等公民的台湾人,受尽了屈辱。台湾光复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真正感到做一名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自豪。70年来祖国的变化有目共睹,我们现在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

第二,我始终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湾人,但是组织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南京市委会主委等多个职务,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我们台胞的关心和重视。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第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也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党的无比信赖与始终跟党走的决心。现在,国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我也坚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希望我在有生之日能看到这一天!

(作者:蔡海金,原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台盟南京市委会原主委)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新中国与统一战线70年•心声】“90后”老人:我是中国人,来自台湾!

2019-07-11 14:33:56 来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实足年龄已经92岁了。我既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经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回想这70年来,我的心中感慨良多。

我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1946年,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计划招考一批台湾学生到大陆,公费上有名的大学。这对我非常有吸引力,就立刻报考了。根据考试成绩和志愿,我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学习。同行到浙大的还有七位同学。当时我们只会讲日语和闽南语,于是学校专门派了一名老师教我们国语。选择专业时,我想台湾的化学工业比较发达,毕业后我要回台湾大干一番,所以选择了化工系。当时局势动乱,全国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国民党当局对各地学生运动实行高压政策,制造白色恐怖。1947年10月,浙江发生了于子三事件,11月,浙大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了罢教、罢课、罢研、罢工的抗议活动。1950年我毕业时,大陆已经解放,新中国成立了。

我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南京电子管厂工作。因为那时的原材料需要自己生产,所以电子管厂正需要学化工的人才,我在我们厂很“吃香”。工厂的图书馆、化学实验室都是我筹建的,加上我会日语,能翻译资料,几位工程师前辈对我都非常爱护。国家后来在杭州、沈阳、成都、北京先后成立了新的电子管厂,这些新厂的技术骨干都是在我们工厂被我培训出来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78年,我在南京电子管厂任副总工程师。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在此背景下,台胞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1980年11月,台盟中央准备筹备成立南京台盟组织,我是五人筹备小组成员。后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让我去筹备成立江苏省台联。省台联是1981年11月成立的,当时是在“总统府”办公,和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在一起,条件简陋。1981年中央下发了38号文件,我们克服人手少,资料不全等种种困难,对全省范围内的台湾省籍同胞的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推动下,有关部门积极落实相关台胞政策,我们配合做一些落实台胞政策的工作。当时两岸刚刚开始走动,我们接待了来自岛内和海外的台胞,早期以亲属为主,后来又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其中来自海外的比较多,有美国的、日本的、还有其他国家的。我的二哥和大弟分别在日本和加拿大,都是华侨界很有影响的人士。在当时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渠道很少的情况下,我充分利用这些人脉优势,积极地联络居住在日本和美国的台胞,又通过这些海外的朋友来联络岛内的台胞,建立与岛内的联系渠道,为初创时期的台联奠定了对外联络工作的基础。

1987年以后,两岸民间开始往来,到南京来的岛内朋友开始逐年增多,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参与接待,用乡情乡音拉近和台胞的距离。我做了四届台联会长、一届台盟市委会主委,见证了省台联和台盟南京市委会的发展过程。现在台联和台盟组织的发展真是今非昔比。全省11个设区市有了台联组织,全省台胞1600多人,还有几十万常住台胞。省及各市台联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范围扩展到台商、台生、陆配、两岸婚姻家庭等,工作越做越多,越做越细,也越做越好。台盟盟员也由成立时的2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参政议政、对台联络、社会服务、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回想我这一生,有三点感触。

第一,我曾在三个地方生活过——日本、台湾和中国大陆。我曾作为二等公民的台湾人,受尽了屈辱。台湾光复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真正感到做一名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自豪。70年来祖国的变化有目共睹,我们现在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

第二,我始终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湾人,但是组织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南京市委会主委等多个职务,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我们台胞的关心和重视。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第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也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党的无比信赖与始终跟党走的决心。现在,国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我也坚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希望我在有生之日能看到这一天!

(作者:蔡海金,原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台盟南京市委会原主委)

[责任编辑: 李辉]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友:建议停靠新溉大道西段后直接走跨线桥,减少车辆在城区内的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礼嘉街道:对该区域相关商户进行了法治宣传,要求及时整改占道经营等行为。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