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长征路第34天 | “不能连累老乡” 这名红军司务长没留下姓名,却留下了信仰……

再走长征路第34天 | “不能连累老乡” 这名红军司务长没留下姓名,却留下了信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19-07-15

7月14日,再走长征路第34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团队从贵州赤水驱车进入重庆綦江区,寻访红军在重庆留下的足迹。

綦江,是川南军事交通要地。1935年1月,为保卫遵义会议,红一军团进入重庆綦江,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压力,从而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今天的綦江,山川秀美、宁静祥和。而时间回到1935年1月,这里却异常紧张。为保卫遵义会议,红一军团一师二团抢先攻占綦江羊角,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附近的川军动向。

远处阳光下的那个山头就是属于贵州的地界,而在山谷之间那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正是当年红军从贵州向重庆綦江进发的行军路线之一。

行进途中,红军在瑶龙山脉九龙山一带,与刘湘二十一军模范师三旅八团三营一连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战斗。

重庆市綦江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 周铃:他们的先头部队和我们的先头部队遭遇之后,我们一下子就把他们打胜了,对刘湘也是一个很大的震动。所以他们的部队就怎么样?就退守在九盘(子)一带去了。就是(红军)遏制住这个川军进犯贵州遵义。

1935年1月的中下旬,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寒冬腊月,平均海拔近1000米的綦江南部地区当时是漫天大雪。就是冒着这样的严寒,红军将士沿着这条红军路一路上山前往綦江。

踏着红军走过的路,寻访当年红军的足迹。在长征村,我们寻访到94岁的陆远贞老人。她告诉我们,当年红军到綦江时她只有10岁,听说过不少当年红军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的一位红军司务长。

长征村村民 陆远贞(94岁):红军吃顿饭要给了钱(才)走,(司务长)他在后面,(把他们吃饭用的)钱算清楚,把东西还清楚,还没起身就被捉住了。

原綦江区石壕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赵福乾:红军的纪律非常严,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在大部队休整完继续前进之后,有一位红军司务长带着两位红军战士留下来,在后面执行红军纪律。有个别红军战士在向老百姓购买东西时付的是苏区纸币,苏区的纸币在我们这里又不能使用,所以他们要用银元把苏区纸币换回来。还有就是要逐一归还在老百姓那里借用的炊具。他们就是在一位姓赵的老乡家里归还沥米用的筲箕时,才被追赶来的盐防军包围的。

盐防军是当年驻扎在川黔交界,管控盐业的部队。当时,由于敌众我寡,一位战士当场牺牲。司务长在掩护战友顺利突围后,自己却受伤被俘。

盐防军想要从司务长口中撬出红军的行军路线,司务长坚贞不屈。当晚,遍体鳞伤的司务长被拖到了一个叫牛角尖的地方,盐防军强占赵兴伍家住宿,把司务长吊在了赵兴伍家坝子边的一棵桑树上。在长征村,我们找到了他的后人赵历祥。

如今,当年的那棵桑树已经不在了,老人只依稀记得大致的方位。他告诉我们,当年他的叔父怎么也忘不了偷偷给红军司务长送饭时的情景。

赵兴伍的后人 赵历祥:在这晚上夜间,我们叔爷舀碗饭就喂(司务长)他吃。他(被)绑起又不得吃,就是用筷子喂到他嘴里,他都没有吃。他就是说吃了会连累到你们。

寒冬腊月,饥寒交迫,又有伤在身,一句不能连累老乡,司务长最终没有吃一口饭。第二天,问不出半点消息的盐防军将司务长杀害。就义前,司务长高喊“红军万岁”,被敌人残忍地割下了舌头。司务长牺牲后,当地的老乡好心将他的尸体掩埋。

长征村村民 杨明情:(听老一辈讲)杨贵华和杨贤周两人就在滴水岩附近路边就近掩埋了红军。埋的时候,(司务长身上的)绳子还都是绑着的。整个的经过大概来讲就是这样的。(司务长)为了我们现在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想)流泪。

司务长的名字没有留下来,但和许许多多路过石壕镇的战士一样,老百姓都记住了一个名字,那就是“红军”。

在綦江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片碑林,是当年建馆的时候请老红军和各界人士题写的,其中这首诗就是人们对红军司务长的写照和怀念,“撤离顷刻值千金,宁舍千金为一针;知否英雄遗意重,拼将己命换民心”。

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人们把对红军司务长的怀念刻在了石碑上,更刻在了綦江人民心里。采访中陆远贞老人一直在说:共产党的兵好。她有3个儿子,2个都被她送去当了兵。红军战士们将信仰的火种播撒在了百姓心中,让红军的精神在百姓心中扎了根。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再走长征路第34天 | “不能连累老乡” 这名红军司务长没留下姓名,却留下了信仰……

2019-07-15 12:12:17 来源: 0 条评论

7月14日,再走长征路第34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团队从贵州赤水驱车进入重庆綦江区,寻访红军在重庆留下的足迹。

綦江,是川南军事交通要地。1935年1月,为保卫遵义会议,红一军团进入重庆綦江,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压力,从而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今天的綦江,山川秀美、宁静祥和。而时间回到1935年1月,这里却异常紧张。为保卫遵义会议,红一军团一师二团抢先攻占綦江羊角,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附近的川军动向。

远处阳光下的那个山头就是属于贵州的地界,而在山谷之间那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正是当年红军从贵州向重庆綦江进发的行军路线之一。

行进途中,红军在瑶龙山脉九龙山一带,与刘湘二十一军模范师三旅八团三营一连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战斗。

重庆市綦江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 周铃:他们的先头部队和我们的先头部队遭遇之后,我们一下子就把他们打胜了,对刘湘也是一个很大的震动。所以他们的部队就怎么样?就退守在九盘(子)一带去了。就是(红军)遏制住这个川军进犯贵州遵义。

1935年1月的中下旬,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寒冬腊月,平均海拔近1000米的綦江南部地区当时是漫天大雪。就是冒着这样的严寒,红军将士沿着这条红军路一路上山前往綦江。

踏着红军走过的路,寻访当年红军的足迹。在长征村,我们寻访到94岁的陆远贞老人。她告诉我们,当年红军到綦江时她只有10岁,听说过不少当年红军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的一位红军司务长。

长征村村民 陆远贞(94岁):红军吃顿饭要给了钱(才)走,(司务长)他在后面,(把他们吃饭用的)钱算清楚,把东西还清楚,还没起身就被捉住了。

原綦江区石壕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赵福乾:红军的纪律非常严,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在大部队休整完继续前进之后,有一位红军司务长带着两位红军战士留下来,在后面执行红军纪律。有个别红军战士在向老百姓购买东西时付的是苏区纸币,苏区的纸币在我们这里又不能使用,所以他们要用银元把苏区纸币换回来。还有就是要逐一归还在老百姓那里借用的炊具。他们就是在一位姓赵的老乡家里归还沥米用的筲箕时,才被追赶来的盐防军包围的。

盐防军是当年驻扎在川黔交界,管控盐业的部队。当时,由于敌众我寡,一位战士当场牺牲。司务长在掩护战友顺利突围后,自己却受伤被俘。

盐防军想要从司务长口中撬出红军的行军路线,司务长坚贞不屈。当晚,遍体鳞伤的司务长被拖到了一个叫牛角尖的地方,盐防军强占赵兴伍家住宿,把司务长吊在了赵兴伍家坝子边的一棵桑树上。在长征村,我们找到了他的后人赵历祥。

如今,当年的那棵桑树已经不在了,老人只依稀记得大致的方位。他告诉我们,当年他的叔父怎么也忘不了偷偷给红军司务长送饭时的情景。

赵兴伍的后人 赵历祥:在这晚上夜间,我们叔爷舀碗饭就喂(司务长)他吃。他(被)绑起又不得吃,就是用筷子喂到他嘴里,他都没有吃。他就是说吃了会连累到你们。

寒冬腊月,饥寒交迫,又有伤在身,一句不能连累老乡,司务长最终没有吃一口饭。第二天,问不出半点消息的盐防军将司务长杀害。就义前,司务长高喊“红军万岁”,被敌人残忍地割下了舌头。司务长牺牲后,当地的老乡好心将他的尸体掩埋。

长征村村民 杨明情:(听老一辈讲)杨贵华和杨贤周两人就在滴水岩附近路边就近掩埋了红军。埋的时候,(司务长身上的)绳子还都是绑着的。整个的经过大概来讲就是这样的。(司务长)为了我们现在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想)流泪。

司务长的名字没有留下来,但和许许多多路过石壕镇的战士一样,老百姓都记住了一个名字,那就是“红军”。

在綦江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片碑林,是当年建馆的时候请老红军和各界人士题写的,其中这首诗就是人们对红军司务长的写照和怀念,“撤离顷刻值千金,宁舍千金为一针;知否英雄遗意重,拼将己命换民心”。

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人们把对红军司务长的怀念刻在了石碑上,更刻在了綦江人民心里。采访中陆远贞老人一直在说:共产党的兵好。她有3个儿子,2个都被她送去当了兵。红军战士们将信仰的火种播撒在了百姓心中,让红军的精神在百姓心中扎了根。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