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三过单家集:回汉一家亲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三过单家集:回汉一家亲

来源:央视网2019-08-11

央视网消息:8月10日,再走长征路第61天。

单家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兴隆镇,地处宁夏、甘肃的交界地带,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路过并驻扎在这里,以单家集南部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35年8月15号,为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红25军从甘肃进入西吉县,这是进入六盘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虽然红军只在这里驻军5天,但为了尊重当地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红军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公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做到了秋毫无犯,赢得了广大回族群众的信任和赞扬,被称为“仁义之师”。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 唐睿楠:红25军在到达单家集这一带时,积极与回族群众搞好关系,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军长程子华为了答谢当地群众的支持,手书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送到了清真寺,当时还牵着六只大肥羊,拿着六个银元宝一同送到了清真寺。

同年10月5号,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进入西吉县。傍晚,红军部队到达单家集后,马上受到广大回族群众的盛情款待。当天晚上,毛泽东就住宿在单家集南头清真寺北侧一位回族农民的家里。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 唐睿楠:毛主席同阿訇马德海就在炕上促膝长谈,主席向阿訇马德海介绍了党的宗旨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一些主张,阿訇马德海则是拿出古兰经向主席介绍了回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1936年10月,西征途中的西方野战军所属红一军团再次进驻单家集,驻军40多天。为了救助贫民、阻击敌人,扩大红军影响,在红军的帮助下,单家集成立了回民政府。

8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红军三过单家集留下的历史印记。

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的纪念馆里,红军教回族群众制作粉条的油画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

80多年前,红25军途经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一些伤员借住在老百姓家里养伤。因为这些红军战士都是南方人,看到当地盛产马铃薯,但老百姓只能通过蒸、煮等简单的办法食用,所以红军就开始手把手教当地的群众制作粉条。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 唐睿楠:红25军在路过单家集一带时,把制作粉条的技术教给了当地群众,当地群众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把这做出来的粉条称为“红军粉”,现在也是我们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之一,也被称为“红粉”。

“红军粉”既是红军和回族群众鱼水深情的见证,同时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埋下了种子。

80多年后的今天,西吉县群众不断传承、改良红军传授的粉条制作技术,发展制粉产业。粉丝、粉条、淀粉加工被称为“三粉产业”。仅兴隆镇一地,去年的“三粉”产量就超过一万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王言:从单家集南头的陕义堂清真寺出来,跨过葫芦河,走上四里地,我们就到了兴隆镇王河村。这个村子里好几户村民家中都住过当年在这里养伤的红军伤病员。走进村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还沿用着当年红军传授的“红军粉”,也就是土豆粉的制作技术,当然今天有了更加现代化的包装,还有烘干冷冻等等的技术和工艺,但是村民说,他们依然坚持用手工和面,因为那样制作出来的土豆粉口感更加筋道。“红军粉”不仅是当地村民好几代人的口粮,更是他们祖辈致富的支柱产业。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 马正龙:我们靠做“红军粉”发家致富,挣钱盖的房子,没有“红军粉”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日子。

记者:咱家做“红军粉”做了多长时间了。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 马正龙:做了几代人,从太爷爷、爷爷、父亲到我已经就是四代人了。我爷爷和我爸说,做“红军粉”要踏踏实实,不能偷工减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军粉”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吃上“红军粉”。

80多年前,红军三过单家集。这支抱有坚定革命理想的队伍与回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80多年后,曾经的一座座黄土山已经披上了绿装,固原地区将在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为当地人民谋幸福——当年红军为人民打江山的初心,永放光芒。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三过单家集:回汉一家亲

2019-08-11 14:34:30 来源:

央视网消息:8月10日,再走长征路第61天。

单家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兴隆镇,地处宁夏、甘肃的交界地带,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路过并驻扎在这里,以单家集南部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35年8月15号,为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红25军从甘肃进入西吉县,这是进入六盘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虽然红军只在这里驻军5天,但为了尊重当地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红军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公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做到了秋毫无犯,赢得了广大回族群众的信任和赞扬,被称为“仁义之师”。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 唐睿楠:红25军在到达单家集这一带时,积极与回族群众搞好关系,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军长程子华为了答谢当地群众的支持,手书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送到了清真寺,当时还牵着六只大肥羊,拿着六个银元宝一同送到了清真寺。

同年10月5号,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进入西吉县。傍晚,红军部队到达单家集后,马上受到广大回族群众的盛情款待。当天晚上,毛泽东就住宿在单家集南头清真寺北侧一位回族农民的家里。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 唐睿楠:毛主席同阿訇马德海就在炕上促膝长谈,主席向阿訇马德海介绍了党的宗旨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一些主张,阿訇马德海则是拿出古兰经向主席介绍了回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1936年10月,西征途中的西方野战军所属红一军团再次进驻单家集,驻军40多天。为了救助贫民、阻击敌人,扩大红军影响,在红军的帮助下,单家集成立了回民政府。

8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红军三过单家集留下的历史印记。

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的纪念馆里,红军教回族群众制作粉条的油画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

80多年前,红25军途经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一些伤员借住在老百姓家里养伤。因为这些红军战士都是南方人,看到当地盛产马铃薯,但老百姓只能通过蒸、煮等简单的办法食用,所以红军就开始手把手教当地的群众制作粉条。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 唐睿楠:红25军在路过单家集一带时,把制作粉条的技术教给了当地群众,当地群众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把这做出来的粉条称为“红军粉”,现在也是我们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之一,也被称为“红粉”。

“红军粉”既是红军和回族群众鱼水深情的见证,同时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埋下了种子。

80多年后的今天,西吉县群众不断传承、改良红军传授的粉条制作技术,发展制粉产业。粉丝、粉条、淀粉加工被称为“三粉产业”。仅兴隆镇一地,去年的“三粉”产量就超过一万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王言:从单家集南头的陕义堂清真寺出来,跨过葫芦河,走上四里地,我们就到了兴隆镇王河村。这个村子里好几户村民家中都住过当年在这里养伤的红军伤病员。走进村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还沿用着当年红军传授的“红军粉”,也就是土豆粉的制作技术,当然今天有了更加现代化的包装,还有烘干冷冻等等的技术和工艺,但是村民说,他们依然坚持用手工和面,因为那样制作出来的土豆粉口感更加筋道。“红军粉”不仅是当地村民好几代人的口粮,更是他们祖辈致富的支柱产业。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 马正龙:我们靠做“红军粉”发家致富,挣钱盖的房子,没有“红军粉”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日子。

记者:咱家做“红军粉”做了多长时间了。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 马正龙:做了几代人,从太爷爷、爷爷、父亲到我已经就是四代人了。我爷爷和我爸说,做“红军粉”要踏踏实实,不能偷工减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军粉”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吃上“红军粉”。

80多年前,红军三过单家集。这支抱有坚定革命理想的队伍与回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80多年后,曾经的一座座黄土山已经披上了绿装,固原地区将在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为当地人民谋幸福——当年红军为人民打江山的初心,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 蓝心妤]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