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来源: 经济日报2019-08-13

□ 目前,设计中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 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构成竞争。

经济日报讯 记者祝惠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透露,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研究已经开展了5年。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穆长春表示,目前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采取双层运营架构有以下几个考虑。首先,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采取双层运营架构。

其次,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商业机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目前来看,Libra的组织架构和DC/EP当年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三,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人民银行已经开发运营了很多支付清算体系、支付系统,但原有清算系统都是面对金融机构的。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直接面对公众,涉及千家万户,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发并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而且要满足高效稳定安全的需求,并且还要提升客户体验,非常不容易。无论是从技术路线选择,还是从操作风险、商业风险来说,通过双层运营设计可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到单一机构。

第四,如果使用单层运营架构,会导致金融脱媒。单层投放框架下,央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前者在央行信用背书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届时央行将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补贴,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体系。

那么,双层运营体系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穆长春表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

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因而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国家货币主权。

在技术路线方面,穆长春表示,从央行角度来讲,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可以,可以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目前,相关领域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

不过,穆长春也强调,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还是要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者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纸钞和硬币)替代,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此外,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不计付利息,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穆长春强调,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业务场景。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加载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19-08-13 07:01:22 来源: 0 条评论

□ 目前,设计中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 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构成竞争。

经济日报讯 记者祝惠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透露,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研究已经开展了5年。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穆长春表示,目前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采取双层运营架构有以下几个考虑。首先,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采取双层运营架构。

其次,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商业机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目前来看,Libra的组织架构和DC/EP当年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三,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人民银行已经开发运营了很多支付清算体系、支付系统,但原有清算系统都是面对金融机构的。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直接面对公众,涉及千家万户,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发并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而且要满足高效稳定安全的需求,并且还要提升客户体验,非常不容易。无论是从技术路线选择,还是从操作风险、商业风险来说,通过双层运营设计可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到单一机构。

第四,如果使用单层运营架构,会导致金融脱媒。单层投放框架下,央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前者在央行信用背书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届时央行将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补贴,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体系。

那么,双层运营体系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穆长春表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

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因而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国家货币主权。

在技术路线方面,穆长春表示,从央行角度来讲,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可以,可以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目前,相关领域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

不过,穆长春也强调,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还是要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者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纸钞和硬币)替代,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此外,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不计付利息,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穆长春强调,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业务场景。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加载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