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的民族精神根脉

守护我们的民族精神根脉

来源:央视网2019-08-21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长江黄河,奔流不息,三山五岳,巍峨挺立。世界文明长廊中的万里长城、长江、黄河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赓续不断、文化薪火相传,也让世界共享东方文明的无远弗届。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阐释过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载之“道”,既是文明承续之道,更是文化自信与国家复兴之道。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黄河大合唱》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特殊年代,指引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赴抗日前线,共赴国难,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历程,也吹响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号角。歌曲《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些以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为题材的歌曲,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前行,这是根,是魂,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中国情。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象征。守住文化根脉,弘扬文化精华,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NA,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使传统焕发新生。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数字进博物馆,人们感受传统脉搏,看到未来的方向,也让传统文化照进更多人的内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从国之重宝到民间遗珍,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站立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广袤大地上,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燃灯者”。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守护历史中国、传承文化中国、展现世界中国,推开文化的大门、展现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让更多的人走进来,才能让更多的中华文明走出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从脚下的大地出发,沿着中国道路,我们共同去讲述一个个伟大、生动的中国故事。(特约评论员 李群)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守护我们的民族精神根脉

2019-08-21 20:42:06 来源: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长江黄河,奔流不息,三山五岳,巍峨挺立。世界文明长廊中的万里长城、长江、黄河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赓续不断、文化薪火相传,也让世界共享东方文明的无远弗届。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阐释过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载之“道”,既是文明承续之道,更是文化自信与国家复兴之道。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黄河大合唱》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特殊年代,指引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赴抗日前线,共赴国难,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历程,也吹响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号角。歌曲《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些以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为题材的歌曲,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前行,这是根,是魂,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中国情。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象征。守住文化根脉,弘扬文化精华,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NA,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使传统焕发新生。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数字进博物馆,人们感受传统脉搏,看到未来的方向,也让传统文化照进更多人的内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从国之重宝到民间遗珍,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站立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广袤大地上,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燃灯者”。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守护历史中国、传承文化中国、展现世界中国,推开文化的大门、展现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让更多的人走进来,才能让更多的中华文明走出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从脚下的大地出发,沿着中国道路,我们共同去讲述一个个伟大、生动的中国故事。(特约评论员 李群)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