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来源:人民网2019-08-23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杨曦)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提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发展特征逐步转变

人口总量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两次转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7年,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较快实现了第一次转变,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出现以出生率下降为主的第二次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生育政策适应人口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过高的出生率和生育率带来人口激增,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980年9月,我国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出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很大转变,出生人口数量逐步减少。2013年11月15日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人口红利”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红利”铺垫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成为长期趋势,人口红利因素逐渐减弱,而由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带来的“人才红利”,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劳动年龄人口仍具潜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3年,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了坚实人力基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扫盲教育在经历初步发展、调整与更新等一系列发展历程后,文盲人口的占比明显下降。粗文盲率由1982年的22.8%降到了2018年4.9%。

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形势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剧烈变动,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频繁移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人口大潮。流动人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并不普遍。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出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

流动人口聚集程度明显上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是由东部向中、西部,由内陆向边疆,由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移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于迁移政策的松动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大批前期迁出人口逐渐回流,同时又吸引了大量新的流入人口,导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地流向东部沿海城市。随着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持续完善,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持续加大。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前,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现实国情,城镇化进程较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截至2018年,大约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市功能和宜居性稳步提升,城市产业就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居住水平大幅改善。

报告指出,我国仍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2019-08-23 14:25:37 来源: 0 条评论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杨曦)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提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发展特征逐步转变

人口总量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两次转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7年,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较快实现了第一次转变,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出现以出生率下降为主的第二次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生育政策适应人口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过高的出生率和生育率带来人口激增,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980年9月,我国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出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很大转变,出生人口数量逐步减少。2013年11月15日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人口红利”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红利”铺垫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成为长期趋势,人口红利因素逐渐减弱,而由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带来的“人才红利”,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劳动年龄人口仍具潜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3年,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了坚实人力基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扫盲教育在经历初步发展、调整与更新等一系列发展历程后,文盲人口的占比明显下降。粗文盲率由1982年的22.8%降到了2018年4.9%。

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形势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剧烈变动,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频繁移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人口大潮。流动人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并不普遍。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出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

流动人口聚集程度明显上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是由东部向中、西部,由内陆向边疆,由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移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于迁移政策的松动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大批前期迁出人口逐渐回流,同时又吸引了大量新的流入人口,导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地流向东部沿海城市。随着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持续完善,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持续加大。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前,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现实国情,城镇化进程较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截至2018年,大约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市功能和宜居性稳步提升,城市产业就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居住水平大幅改善。

报告指出,我国仍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