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砥砺前行七十年

新中国电影:砥砺前行七十年

来源:光明日报2019-09-19

  新中国电影:砥砺前行七十年

  【文艺观潮】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民族电影发展振兴的70年。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中国建立起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拍出一批可以载入文化史册的经典之作,创造众多新的电影样式,深受亿万观众喜爱,民族电影因扎根民族土壤、弘扬民族精神、表现民族风格而成为世界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挑战,电影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主动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呈现新人物、新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书写时代华章的工作中,立志创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要完成这项使命,依靠原有小作坊式的制片力量显然不可能。1949年以前的电影公司多集中在上海,私营制片公司规模偏小,创作力量分散,多为迎合小市民趣味。因此,无论从治理结构,还是创作导向,决策者都需要具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和智慧,建立一套崭新完整的生产体系。其首要任务来自制度保障层面——成立公有制性质的国有电影企业。

  新的电影生产体系很快发挥了巨大作用。在1959年的国庆影片展映中,24天内就有观众1亿20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500万人次的观众。无论是表现苦难辉煌的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表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向新中国历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像《钢铁战士》《白毛女》《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董存瑞》《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风暴》《战火中的青春》《红旗谱》《红色娘子军》《红日》《英雄儿女》《大浪淘沙》等,这些作品彰显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片同样引人瞩目,出现了《护士日记》《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风从东方来》《李双双》《锦上添花》《北国江南》《年青的一代》等优秀作品。最显眼的变化是,那个时期电影的风貌跟旧中国电影那种调子灰暗,气氛压抑的“小悲欢”完全不一样,主人公意气风发,热情拥抱新生活,争做时代新人,生活气息浓郁。电影人在用心用情用功歌唱人民,用清水洗涤污泥,在幽微处寻找真善美。

  电影题材和样式大大扩展,革命历史题材、反特惊险片、农村生活片让人耳目一新;工农兵形象闪耀银幕,成为了中国电影人物画廊当中的鲜活代表;现实主义品格高扬,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在代际更迭中第五代脱颖而出

  “文革”结束后,电影需要尽快恢复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第三、第四代导演全情投入创作,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法,而以“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为课题,在实践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开放式结构、意识流等。诗电影、散文电影等新样式冒头,像《小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优秀作品聚焦人的命运,充满人情味,在影坛掀起一股清新之风。

  从业者对电影功能的认识也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意识到,电影承载社会记忆的文化价值同样值得挖掘。当时的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盛行,催化了对电影文化功能的开发,电影对社会的思考力度和深度明显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以深入的传统文化反思和石破天惊的电影语言表达屡获世界级大奖,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东方韵味和文化积淀,赢得了国际声誉。代际更迭的现象在第五代导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生代导演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创作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熠熠夺目。

  电影业另一个突破是对社会意义和娱乐价值的认识。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自20世纪50年代评论家钟惦棐提出“票房价值论”后,电影的社会功能、传播价值逐渐被开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电影人开始探索如何提升电影的娱乐性。《少林寺》《疯狂的代价》等片出现,使电影样式更加多样,为今后国产大片的出现打下基础,也为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探索了路径。

  产业化升级推动民族电影持续发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电视、录像带的冲击,加上设施陈旧老化,大批电影院改造成其他营业场所,电影市场日渐萧条。这时传统体制机制的弊端暴露了出来,所有制性质的单一性使行业缺乏竞争,从业者的积极性明显衰退。面对多重挑战,相关政府部门顺应变革大潮,出台多项政策。

  此时世界电影工业发展已进入数字时代,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的“高概念电影”兴起。面对这一形式,决策者选择在保护民族电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引进海外大片,让民族电影在经受风雨洗礼中成长。199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正式提出:中影公司每年以分账方式进口发行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引进大片把观众吸引回了电影院,直接带动了两个领域的变革:基础建设和类型片创作。为了适应大片的放映条件,就要新建影院,开发商看中了商机,政府也对新建影院进行补贴,现代化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8年底,我国银幕数达60079块,稳居世界第一。这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成为电影市场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从长远的文化战略考虑,中国必须要拍摄具有民族特色的类型片。因为类型片是具有一定程式、已在市场上被证明受观众喜欢的片种,使主流价值观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导入。从《英雄》《战狼2》,到《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好莱坞大片的激烈市场竞争刺激下,中国式大片奋发图强,工业化水准和艺术质量实现快速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理念得以有效传播。

  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全面进入产业化时期,《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政策举措出台,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独立发行电影,允许民营企业建电影院等。光从制片业看,原来每年拍摄几十部电影,到2018年生产故事片902部,有上千个投资主体介入影片拍摄中。这使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充分说明了投资人对行业的信心,以及电影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76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除了直观的指标、数据的提升,电影人对电影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电影工业逐步壮大,电影市场的培育成效显著,年轻电影人才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横空出世》《张思德》《杨善洲》《战狼》系列电影、《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等主流电影带动高水准大片崛起。特别是今年以来,贺岁档《流浪地球》为我国科幻电影带来扬帆远航的希望,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跃居中国影史票房亚军,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注入强心剂。同时,也有《古田军号》《烈火英雄》等主旋律电影深入人心……中国影人要携手比肩,坚定电影共同体意识,创作出更多高品质的电影,筑梦中国电影新时代。

  (作者:陆绍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新中国电影:砥砺前行七十年

2019-09-19 09:33:49 来源: 0 条评论

  新中国电影:砥砺前行七十年

  【文艺观潮】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民族电影发展振兴的70年。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中国建立起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拍出一批可以载入文化史册的经典之作,创造众多新的电影样式,深受亿万观众喜爱,民族电影因扎根民族土壤、弘扬民族精神、表现民族风格而成为世界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挑战,电影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主动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呈现新人物、新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书写时代华章的工作中,立志创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要完成这项使命,依靠原有小作坊式的制片力量显然不可能。1949年以前的电影公司多集中在上海,私营制片公司规模偏小,创作力量分散,多为迎合小市民趣味。因此,无论从治理结构,还是创作导向,决策者都需要具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和智慧,建立一套崭新完整的生产体系。其首要任务来自制度保障层面——成立公有制性质的国有电影企业。

  新的电影生产体系很快发挥了巨大作用。在1959年的国庆影片展映中,24天内就有观众1亿20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500万人次的观众。无论是表现苦难辉煌的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表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向新中国历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像《钢铁战士》《白毛女》《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董存瑞》《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风暴》《战火中的青春》《红旗谱》《红色娘子军》《红日》《英雄儿女》《大浪淘沙》等,这些作品彰显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片同样引人瞩目,出现了《护士日记》《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风从东方来》《李双双》《锦上添花》《北国江南》《年青的一代》等优秀作品。最显眼的变化是,那个时期电影的风貌跟旧中国电影那种调子灰暗,气氛压抑的“小悲欢”完全不一样,主人公意气风发,热情拥抱新生活,争做时代新人,生活气息浓郁。电影人在用心用情用功歌唱人民,用清水洗涤污泥,在幽微处寻找真善美。

  电影题材和样式大大扩展,革命历史题材、反特惊险片、农村生活片让人耳目一新;工农兵形象闪耀银幕,成为了中国电影人物画廊当中的鲜活代表;现实主义品格高扬,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在代际更迭中第五代脱颖而出

  “文革”结束后,电影需要尽快恢复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第三、第四代导演全情投入创作,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法,而以“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为课题,在实践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开放式结构、意识流等。诗电影、散文电影等新样式冒头,像《小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优秀作品聚焦人的命运,充满人情味,在影坛掀起一股清新之风。

  从业者对电影功能的认识也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意识到,电影承载社会记忆的文化价值同样值得挖掘。当时的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盛行,催化了对电影文化功能的开发,电影对社会的思考力度和深度明显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以深入的传统文化反思和石破天惊的电影语言表达屡获世界级大奖,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东方韵味和文化积淀,赢得了国际声誉。代际更迭的现象在第五代导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生代导演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创作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熠熠夺目。

  电影业另一个突破是对社会意义和娱乐价值的认识。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自20世纪50年代评论家钟惦棐提出“票房价值论”后,电影的社会功能、传播价值逐渐被开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电影人开始探索如何提升电影的娱乐性。《少林寺》《疯狂的代价》等片出现,使电影样式更加多样,为今后国产大片的出现打下基础,也为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探索了路径。

  产业化升级推动民族电影持续发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电视、录像带的冲击,加上设施陈旧老化,大批电影院改造成其他营业场所,电影市场日渐萧条。这时传统体制机制的弊端暴露了出来,所有制性质的单一性使行业缺乏竞争,从业者的积极性明显衰退。面对多重挑战,相关政府部门顺应变革大潮,出台多项政策。

  此时世界电影工业发展已进入数字时代,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的“高概念电影”兴起。面对这一形式,决策者选择在保护民族电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引进海外大片,让民族电影在经受风雨洗礼中成长。199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正式提出:中影公司每年以分账方式进口发行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引进大片把观众吸引回了电影院,直接带动了两个领域的变革:基础建设和类型片创作。为了适应大片的放映条件,就要新建影院,开发商看中了商机,政府也对新建影院进行补贴,现代化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8年底,我国银幕数达60079块,稳居世界第一。这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成为电影市场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从长远的文化战略考虑,中国必须要拍摄具有民族特色的类型片。因为类型片是具有一定程式、已在市场上被证明受观众喜欢的片种,使主流价值观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导入。从《英雄》《战狼2》,到《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好莱坞大片的激烈市场竞争刺激下,中国式大片奋发图强,工业化水准和艺术质量实现快速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理念得以有效传播。

  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全面进入产业化时期,《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政策举措出台,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独立发行电影,允许民营企业建电影院等。光从制片业看,原来每年拍摄几十部电影,到2018年生产故事片902部,有上千个投资主体介入影片拍摄中。这使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充分说明了投资人对行业的信心,以及电影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76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除了直观的指标、数据的提升,电影人对电影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电影工业逐步壮大,电影市场的培育成效显著,年轻电影人才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横空出世》《张思德》《杨善洲》《战狼》系列电影、《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等主流电影带动高水准大片崛起。特别是今年以来,贺岁档《流浪地球》为我国科幻电影带来扬帆远航的希望,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跃居中国影史票房亚军,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注入强心剂。同时,也有《古田军号》《烈火英雄》等主旋律电影深入人心……中国影人要携手比肩,坚定电影共同体意识,创作出更多高品质的电影,筑梦中国电影新时代。

  (作者:陆绍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罗昊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