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青年力量让濒危戏曲重焕生机

【正能量】青年力量让濒危戏曲重焕生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09-23

当看到戏迷们带着女朋友,带着孩子来看戏,38岁的林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十年前,当她演《红裙记》时,这些戏迷还是中学生。这次,她在昆山参加2019年百戏盛典演出,戏迷们专程从福州赶来看戏。

“谢幕场面非常感人,让我看到了戏剧事业后继有人。”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闽剧《红裙记》柳氏扮演者林颖说,两代戏迷看两代演员同台演出,这种传承令人动容,戏曲是剧场艺术,只有台上台下共同传承才是最佳状态。

8月27日,2019百戏盛典在昆山闭幕,组委会宣布,今年有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12个剧种、118个剧目汇聚昆山,在38天里呈现了56场高水平演出,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500万人次,抖音平台播放量超过1.3亿次,新浪微博网络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3.1亿次。今年在网络上看戏的人数是去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戏剧。

“今年参演的青年演员多,青年演员是剧种当前生命、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数。”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王评章说。

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让许多濒危剧种重新焕发生机。

青年演员抗起戏剧传承大旗

7月26日晚,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内座无虚席,当晚上演的是百戏盛典的第一场戏《百岁挂帅》。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班(扬剧)13名本科生主演,场面宏大,行当齐全,场上演员有70多人。

该剧导演李政成说:“这台戏文武并重,能够体现剧团最全面的实力。”

2012年,扬剧招收30名学员,为了培养扬剧高端后备人才,2014年,推荐这批学员报考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其中13人进入中国戏曲最高学府深造,成为首批扬剧本科生。

2015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大半属于民间小戏,人才断档是绝大多数剧种共同面临的问题。没有好演员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剧种就将面临消亡。

近年来,各地都很重视戏剧的传承保护,青黄不接的现象有所改观。

2015年,百戏之祖——昆曲的故乡昆山市成立了当代昆剧院。担任演出队副队长的黄朱雨21岁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昆山开始演艺生涯,他说:“昆曲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给我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2018年,百戏盛典在昆山开幕,3年内对348个剧种的经典作品进行巡礼展示,各省市积极组织剧团参演。中国戏曲协会原会长薛若琳发现,新疆曲子戏剧团回来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剧团的8个演员全部下海经商去了。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院长宋福斌很欣慰,近年来,他们培养的30名青年后备人才分获国家级戏曲专业大赛金奖一二等奖12个,3名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分获山东省青年戏曲名家及全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人物称号。

戏剧传承创新赢得青年观众

每到周末,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园里就传出一声声“柳梦梅、杜丽娘”稚嫩的水磨腔,这是小票友们在学习昆曲。

石牌中心小学昆曲社团有80多名小票友,他们的师傅是昆曲名角——苏州昆剧院副院长俞玖林。在昆山,像这样有昆曲社团的小学有11所,曾经阳春白雪的昆曲已经成了昆山青少年中的流行文化。

中国戏曲协会原会长薛若琳认为,观众喜闻乐见,戏曲才有生机。

2016年,云南玉溪市滇剧院发起成立西南地方戏曲联盟,来自滇、川、黔的五家院团共同致力于创新地方戏的学习、培养、和发展。玉溪滇剧团探索“新派滇剧”,通过融合讲解及互动的表演模式,为中小学生们带去了《王者江上》等优秀传统折子戏。大力推动下,滇剧开始有了不少“小粉丝”。

不久前,一名高一学生给玉溪市滇剧院写了封信,“抛开繁忙的学业,平生第一次步入戏院,扑面而来的新奇,却有着让人流连回味的无尽魔力……”这位初次与滇剧邂逅的小粉丝,已深深迷恋其中。

在泰安市,山东梆子戏曲课程探索创演了戏曲动漫舞台剧《墙头记》,这种把动漫艺术与优秀传统剧目相结合的新演出形式深得青少年欢迎。

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认为,戏曲创新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型传承和创新型发展,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运用当前的新科技、新形式、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审美需求。赢得青年观众,就赢得了未来。

戏曲乡音唤起文化自信

39岁的王德明几年前突然对秦腔着了迷,喜欢不时在网站上搜索名家戏剧听。他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经常听老人唱秦腔,总觉得戏剧没有流行歌曲好听,偶然听了一次戏,一下被那久违的乡音、高亢的腔调吸引,喜欢上了秦腔,这可能是文化意识被唤醒了。”

在这次备战百戏盛典中,林颖跟着老师林梦萍同台演出,对闽剧又有了新的理解。“闽剧要有‘虾油味’,虾油是我们本地的一种调料,用新鲜鱼虾做成,特别鲜香,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所以这次学习传承的时候,我重点学老师的这种剧种的味道,道白、唱腔刻意往老师那边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认为,中国的戏曲剧种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多样化的美学特点和哲学特点。戏曲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是流走于唱念做打中的地方民间智慧和人文情怀,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人都有很深的乡土情节,比如说唐诗里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体现了最浓厚的乡情,这应该是爱国主义情怀最深刻的基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润文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正能量】青年力量让濒危戏曲重焕生机

2019-09-23 06:53:15 来源: 0 条评论

当看到戏迷们带着女朋友,带着孩子来看戏,38岁的林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十年前,当她演《红裙记》时,这些戏迷还是中学生。这次,她在昆山参加2019年百戏盛典演出,戏迷们专程从福州赶来看戏。

“谢幕场面非常感人,让我看到了戏剧事业后继有人。”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闽剧《红裙记》柳氏扮演者林颖说,两代戏迷看两代演员同台演出,这种传承令人动容,戏曲是剧场艺术,只有台上台下共同传承才是最佳状态。

8月27日,2019百戏盛典在昆山闭幕,组委会宣布,今年有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12个剧种、118个剧目汇聚昆山,在38天里呈现了56场高水平演出,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500万人次,抖音平台播放量超过1.3亿次,新浪微博网络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3.1亿次。今年在网络上看戏的人数是去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戏剧。

“今年参演的青年演员多,青年演员是剧种当前生命、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数。”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王评章说。

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让许多濒危剧种重新焕发生机。

青年演员抗起戏剧传承大旗

7月26日晚,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内座无虚席,当晚上演的是百戏盛典的第一场戏《百岁挂帅》。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班(扬剧)13名本科生主演,场面宏大,行当齐全,场上演员有70多人。

该剧导演李政成说:“这台戏文武并重,能够体现剧团最全面的实力。”

2012年,扬剧招收30名学员,为了培养扬剧高端后备人才,2014年,推荐这批学员报考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其中13人进入中国戏曲最高学府深造,成为首批扬剧本科生。

2015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大半属于民间小戏,人才断档是绝大多数剧种共同面临的问题。没有好演员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剧种就将面临消亡。

近年来,各地都很重视戏剧的传承保护,青黄不接的现象有所改观。

2015年,百戏之祖——昆曲的故乡昆山市成立了当代昆剧院。担任演出队副队长的黄朱雨21岁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昆山开始演艺生涯,他说:“昆曲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给我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2018年,百戏盛典在昆山开幕,3年内对348个剧种的经典作品进行巡礼展示,各省市积极组织剧团参演。中国戏曲协会原会长薛若琳发现,新疆曲子戏剧团回来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剧团的8个演员全部下海经商去了。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院长宋福斌很欣慰,近年来,他们培养的30名青年后备人才分获国家级戏曲专业大赛金奖一二等奖12个,3名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分获山东省青年戏曲名家及全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人物称号。

戏剧传承创新赢得青年观众

每到周末,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园里就传出一声声“柳梦梅、杜丽娘”稚嫩的水磨腔,这是小票友们在学习昆曲。

石牌中心小学昆曲社团有80多名小票友,他们的师傅是昆曲名角——苏州昆剧院副院长俞玖林。在昆山,像这样有昆曲社团的小学有11所,曾经阳春白雪的昆曲已经成了昆山青少年中的流行文化。

中国戏曲协会原会长薛若琳认为,观众喜闻乐见,戏曲才有生机。

2016年,云南玉溪市滇剧院发起成立西南地方戏曲联盟,来自滇、川、黔的五家院团共同致力于创新地方戏的学习、培养、和发展。玉溪滇剧团探索“新派滇剧”,通过融合讲解及互动的表演模式,为中小学生们带去了《王者江上》等优秀传统折子戏。大力推动下,滇剧开始有了不少“小粉丝”。

不久前,一名高一学生给玉溪市滇剧院写了封信,“抛开繁忙的学业,平生第一次步入戏院,扑面而来的新奇,却有着让人流连回味的无尽魔力……”这位初次与滇剧邂逅的小粉丝,已深深迷恋其中。

在泰安市,山东梆子戏曲课程探索创演了戏曲动漫舞台剧《墙头记》,这种把动漫艺术与优秀传统剧目相结合的新演出形式深得青少年欢迎。

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认为,戏曲创新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型传承和创新型发展,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运用当前的新科技、新形式、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审美需求。赢得青年观众,就赢得了未来。

戏曲乡音唤起文化自信

39岁的王德明几年前突然对秦腔着了迷,喜欢不时在网站上搜索名家戏剧听。他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经常听老人唱秦腔,总觉得戏剧没有流行歌曲好听,偶然听了一次戏,一下被那久违的乡音、高亢的腔调吸引,喜欢上了秦腔,这可能是文化意识被唤醒了。”

在这次备战百戏盛典中,林颖跟着老师林梦萍同台演出,对闽剧又有了新的理解。“闽剧要有‘虾油味’,虾油是我们本地的一种调料,用新鲜鱼虾做成,特别鲜香,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所以这次学习传承的时候,我重点学老师的这种剧种的味道,道白、唱腔刻意往老师那边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认为,中国的戏曲剧种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多样化的美学特点和哲学特点。戏曲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是流走于唱念做打中的地方民间智慧和人文情怀,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人都有很深的乡土情节,比如说唐诗里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体现了最浓厚的乡情,这应该是爱国主义情怀最深刻的基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润文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