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00余张车票中感受“中国速度”
新华社哈尔滨10月8日电(孙晓宇)今年68岁的赵玉君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客运段的退休职工。迄今为止,他已收藏各类铁路客运票据4000余张。打开赵玉君的一本本火车票收藏夹,仿佛置身于一座“微型火车票博物馆”。
1984年,当时的铁路局一改以往样式简单的“黑白小硬板”站台票,开始发行印有人文景观、地标建筑、车站站景的彩色站台票。一张张制作精美的站台票激起赵玉君的收藏兴趣,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
由于收藏站台票,赵玉君遇到十几位有着共同爱好的“集友”。两年前,一位“集友”跟赵玉君卖起了关子:“我有一张票,你肯定没有。”
这位“集友”的话吊足了赵玉君的“胃口”,但“集友”迟迟没有给赵玉君展示这张票。
让赵玉君日思夜想的是一张满洲里——后贝加尔国际联运客票。这张车票购于1991年,票面价格16元人民币,上面的信息用中俄双语书写。那时,能乘坐这种国际联运列车的人很少,能获得这张保存完整的车票更加困难。
最终,这位“集友”还是扛不住老赵的强大“攻势”,忍痛割爱。他认为老赵收藏的车票种类更为齐全,这张票在老赵手里能发挥更大价值。
2012年退休后,赵玉君开始专心收藏铁路票证。他说,这些票证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见证着铁路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赵玉君年代最为久远的收藏是两张20世纪50年代的火车票。这是一种卡片式火车票,57毫米长、27毫米宽,分别为齐齐哈尔——哈尔滨和嫩江——齐齐哈尔的火车票。
这种卡片式火车票是中国第一代火车票。发售车票时,售票员需要在票箱内的一个个小格子中寻找对应的车票,然后用针孔机械印章在车票上印上日期并贴上座位信息。整个发售过程就好比“抓中药”,效率低下。
1997年,铁路开始使用计算机联网售票,第二代软纸票应运而生。从此,售票员只需轻敲键盘,一张张车票便被打印出来。
大约10年后,第三代磁介质火车票成为火车票的主要形式,自助验票闸机也投入使用。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票,在赵玉君的收藏夹内都可以找到。
一张泛黄的“卧具票”是赵玉君的“重量级”收藏。他介绍,1964年以前,卧铺车厢并不提供卧具,乘客需要向列车员租用。几十年过去,如今人们乘坐卧铺时,可享受一人次一更换的卧具,“卧具使用费”早已成为历史。
在铁路系统工作了大半辈子,车票的换代和变更让赵玉君真切感受到铁路事业的发展。他说:“以前春运和暑运期间,由于运力不足,旅客经常滞留在车站。现在铁路提速、高铁开通,旅客几乎都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从闷热的绿皮车到平稳舒适的复兴号,从长途颠簸到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从窗口前连夜排队求票,到网上轻松购票……在赵玉君的4000多张车票中,历史变迁的痕迹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中国铁路快速创新发展的历史,更彰显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变迁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