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须把安全放在首位

刷脸支付须把安全放在首位

来源:经济日报2019-10-24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银联与中国工商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人脸支付产品“刷脸付”。此前,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支付机构纷纷推出了人脸支付产品和服务。以人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或将成为支付发展趋势。不过,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注意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所谓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识别身份的一种技术,一般是通过拍照或摄像得到的图像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中预先收集储存的面部信息作比对,从而完成身份识别。根据场景的不同,人脸识别技术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从现阶段看,人脸识别线上支付仍存在诸多风险,暂不具备普遍应用条件;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相关技术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应用条件。

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脸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在某些时候这种风险还非常大。一是信息泄露风险。人脸特征具有唯一性,不法分子可通过远程等方式,在公共场所批量获取用户人脸信息,“盗脸”一旦发生后患无穷。二是假体攻击风险。虽然现在活体检测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改进,但新型攻击手段不断出现,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三是算法漏洞风险。目前,人脸识别算法仍在快速迭代,可能存在隐藏的未知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并加以利用,或将造成系统性风险。

当前,一些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开展人脸支付的时候,仅从用户体验出发,只需用户在屏幕上输入手机号码(有的甚至不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并不需要用户进一步交易验证,这就很可能给人脸支付埋下风险隐患。据报道,现在有的技术可以在3公里之外识别并盗取人脸信息。账户密码被盗尚且可以修改,人脸信息被盗了难道只能去整容?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不宜将人脸作为支付的唯一交易验证因素,输入支付口令的交易习惯不应因此而改变。据悉,此次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刷脸付”在支付时就必须验证支付口令,相关考虑一是可以体现用户支付的真实意愿,二是防止通过伪造人脸冒用身份,保障交易安全。此外,“刷脸付”注重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将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与用户关联性较高的身份信息做了安全隔离,严格控制存储设备和介质的访问权限,严防信息泄漏、篡改与滥用。相关商户和受理交易的终端,也都须通过权威安全检测机构的专业检测。从上述举措来看,“刷脸付”基本符合监管要求,弥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足。

尽管备受关注,但目前人脸支付产品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产业发展还尚不成熟。央行作为支付行业的监管者,应加快出台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规范、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参与主体提高认识,共筑支付安全防线。各类市场主体应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把支付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确保人脸支付行稳致远。广大消费者则应正确看待支付技术创新,谨慎选择新的支付方式,并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董希淼作者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刷脸支付须把安全放在首位

2019-10-24 09:50:01 来源: 0 条评论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银联与中国工商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人脸支付产品“刷脸付”。此前,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支付机构纷纷推出了人脸支付产品和服务。以人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或将成为支付发展趋势。不过,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注意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所谓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识别身份的一种技术,一般是通过拍照或摄像得到的图像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中预先收集储存的面部信息作比对,从而完成身份识别。根据场景的不同,人脸识别技术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从现阶段看,人脸识别线上支付仍存在诸多风险,暂不具备普遍应用条件;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相关技术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应用条件。

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脸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在某些时候这种风险还非常大。一是信息泄露风险。人脸特征具有唯一性,不法分子可通过远程等方式,在公共场所批量获取用户人脸信息,“盗脸”一旦发生后患无穷。二是假体攻击风险。虽然现在活体检测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改进,但新型攻击手段不断出现,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三是算法漏洞风险。目前,人脸识别算法仍在快速迭代,可能存在隐藏的未知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并加以利用,或将造成系统性风险。

当前,一些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开展人脸支付的时候,仅从用户体验出发,只需用户在屏幕上输入手机号码(有的甚至不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并不需要用户进一步交易验证,这就很可能给人脸支付埋下风险隐患。据报道,现在有的技术可以在3公里之外识别并盗取人脸信息。账户密码被盗尚且可以修改,人脸信息被盗了难道只能去整容?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不宜将人脸作为支付的唯一交易验证因素,输入支付口令的交易习惯不应因此而改变。据悉,此次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刷脸付”在支付时就必须验证支付口令,相关考虑一是可以体现用户支付的真实意愿,二是防止通过伪造人脸冒用身份,保障交易安全。此外,“刷脸付”注重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将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与用户关联性较高的身份信息做了安全隔离,严格控制存储设备和介质的访问权限,严防信息泄漏、篡改与滥用。相关商户和受理交易的终端,也都须通过权威安全检测机构的专业检测。从上述举措来看,“刷脸付”基本符合监管要求,弥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足。

尽管备受关注,但目前人脸支付产品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产业发展还尚不成熟。央行作为支付行业的监管者,应加快出台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规范、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参与主体提高认识,共筑支付安全防线。各类市场主体应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把支付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确保人脸支付行稳致远。广大消费者则应正确看待支付技术创新,谨慎选择新的支付方式,并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董希淼作者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