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创新重现文艺经典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正于每周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蓝本,通过戏剧、访谈等形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再现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情感,以反映70年来社会生活、精神风貌、文化风尚等多方面变化,多维度展现新中国发展成就。

《故事里的中国》创新重现文艺经典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1-08

本报电 (记者郑娜)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正于每周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蓝本,通过戏剧、访谈等形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再现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情感,以反映70年来社会生活、精神风貌、文化风尚等多方面变化,多维度展现新中国发展成就。

《故事里的中国》共呈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红岩》等10余部文艺经典作品。节目首创多舞台空间,进行戏剧、访谈等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田沁鑫担任节目戏剧部分的总导演。据她介绍,节目组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奉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原作品是怎样的气质,改编就按照怎样的气质去还原。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做成现代谍战剧风格,《烈火中永生》采用诗性话剧的形式,《平凡的世界》做成原生态话剧……节目基本做到一戏一格,通过每一个剧目的创新,找到经典在当代的呈现方式。

《故事里的中国》不仅演绎经典、致敬经典、传承经典,更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访谈部分,节目邀请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或是记录者,共同擦拭一段段闪亮的记忆。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就邀请了故事原型人物李白的孙子李立立,同时还请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苏采青。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成为他生命的绝响,而在电波的另一端,当年只有16岁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接收了李白所发出的电波信号。那个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跨越2000多里,从上海一个小阁楼里发出的这段不寻常的电波,究竟是由谁发出的。当年16岁的小姑娘,如今已是87岁的奶奶,她在节目现场要给李白烈士回一封“跨越时空”的电报。

真诚的表演、朴实的讲述,为观众揭开了真实的过往。《故事里的中国》以创新的节目模式和表达方式,让经典“新”起来、“厚”起来,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对节目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节目对经典进行充分挖掘,通过作品来解读作品,通过人物来诠释人物,节目调动资源讲述的一些内容,完成了对常规史料的有益补充,让经典角色背后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可感。

“这些年来,有人对经典作品或英雄形象进行解构乃至颠覆,《故事里的中国》重现经典及其背后的英雄故事,并且用综合的电视手法表达出来,让今天的观众亲近、了解、尊崇英雄,是非常好的方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祥说。他认为,《故事里的中国》用崭新形式对新中国文艺做了一次经典的再发现、再叙事和再重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故事里的中国》创新重现文艺经典

2019-11-08 11:03:28 来源: 0 条评论

本报电 (记者郑娜)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正于每周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蓝本,通过戏剧、访谈等形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再现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情感,以反映70年来社会生活、精神风貌、文化风尚等多方面变化,多维度展现新中国发展成就。

《故事里的中国》共呈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红岩》等10余部文艺经典作品。节目首创多舞台空间,进行戏剧、访谈等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田沁鑫担任节目戏剧部分的总导演。据她介绍,节目组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奉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原作品是怎样的气质,改编就按照怎样的气质去还原。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做成现代谍战剧风格,《烈火中永生》采用诗性话剧的形式,《平凡的世界》做成原生态话剧……节目基本做到一戏一格,通过每一个剧目的创新,找到经典在当代的呈现方式。

《故事里的中国》不仅演绎经典、致敬经典、传承经典,更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访谈部分,节目邀请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或是记录者,共同擦拭一段段闪亮的记忆。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就邀请了故事原型人物李白的孙子李立立,同时还请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苏采青。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成为他生命的绝响,而在电波的另一端,当年只有16岁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接收了李白所发出的电波信号。那个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跨越2000多里,从上海一个小阁楼里发出的这段不寻常的电波,究竟是由谁发出的。当年16岁的小姑娘,如今已是87岁的奶奶,她在节目现场要给李白烈士回一封“跨越时空”的电报。

真诚的表演、朴实的讲述,为观众揭开了真实的过往。《故事里的中国》以创新的节目模式和表达方式,让经典“新”起来、“厚”起来,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对节目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节目对经典进行充分挖掘,通过作品来解读作品,通过人物来诠释人物,节目调动资源讲述的一些内容,完成了对常规史料的有益补充,让经典角色背后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可感。

“这些年来,有人对经典作品或英雄形象进行解构乃至颠覆,《故事里的中国》重现经典及其背后的英雄故事,并且用综合的电视手法表达出来,让今天的观众亲近、了解、尊崇英雄,是非常好的方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祥说。他认为,《故事里的中国》用崭新形式对新中国文艺做了一次经典的再发现、再叙事和再重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傲寒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