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来源:《光明日报》2019-11-16

【生态建言】

作者:王夏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从西向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其流域范围内的三江源、祁连山、河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理单元,均是具有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更要融入时代潮流,从发展动能、经济结构上加快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示范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成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带。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编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达标等规划和方案,黄河干流水质近年来持续为优,流域整体水质总体向好,主要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沿黄各省区基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建设稳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实施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推进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黄河以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支撑全流域多年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首先,全流域水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与生态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黄河流域资源型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水结构和方式不合理,农业用水量过大,节约用水仍有较大空间;河流生态用水难以保障,严重威胁全流域生态安全。

其次,部分地区出现生态退化问题。黄河干流人工化程度高,汛期河道水量明显下降,支流断流现象频发,河流河岸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现象;河流纵向连通性遭到破坏,水生境破碎化加剧,鱼类资源呈现衰退态势;上游地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下游滩区历史遗留问题多,防洪、生态保护与滩区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突出,河口自然湿地萎缩。

再次,资源环境容量严重超载。黄河流域能源基地集中,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较多;企业大多沿河布局,对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造成较大风险;汾河等支流水污染较重,亟待开展治理;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一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达不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

此外,缺少统一的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流域地方性生态环境法规政策、规划、标准规范缺失较多,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滞后,产业准入的生态环境监管手段不足。

可见,如不能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强化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将面临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退化的风险。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本身,实质在流域整体。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重点抓好水资源节约保护,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全流域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配合,推动全流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战略思想上,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维护黄河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全流域整体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黄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涉水问题。

在实施路径上,应实行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实施草畜平衡,提升水源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力度,以自然恢复为主,推进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优先治理污染严重的支流。下游推进黄河滩区治理,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逐步恢复河口自然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产业发展上,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核心,依托和发挥黄河流域特色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此,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其中,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应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应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扶贫。

在制度保障上,要坚持依法施治、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具体建议如下:一是研究制定黄河保护法,规范和约束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活动,激励引导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二是编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系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目标、任务、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对涉水问题进行统筹设计、全链条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协同治理。三是建立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九省份共同参与的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统一协调管理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四是加快推进沿黄地区“三线一单”编制,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五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以水资源约束倒逼黄河流域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05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11-16 11:36:58 来源:

【生态建言】

作者:王夏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从西向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其流域范围内的三江源、祁连山、河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理单元,均是具有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更要融入时代潮流,从发展动能、经济结构上加快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示范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成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带。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编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达标等规划和方案,黄河干流水质近年来持续为优,流域整体水质总体向好,主要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沿黄各省区基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建设稳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实施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推进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黄河以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支撑全流域多年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首先,全流域水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与生态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黄河流域资源型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水结构和方式不合理,农业用水量过大,节约用水仍有较大空间;河流生态用水难以保障,严重威胁全流域生态安全。

其次,部分地区出现生态退化问题。黄河干流人工化程度高,汛期河道水量明显下降,支流断流现象频发,河流河岸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现象;河流纵向连通性遭到破坏,水生境破碎化加剧,鱼类资源呈现衰退态势;上游地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下游滩区历史遗留问题多,防洪、生态保护与滩区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突出,河口自然湿地萎缩。

再次,资源环境容量严重超载。黄河流域能源基地集中,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较多;企业大多沿河布局,对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造成较大风险;汾河等支流水污染较重,亟待开展治理;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一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达不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

此外,缺少统一的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流域地方性生态环境法规政策、规划、标准规范缺失较多,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滞后,产业准入的生态环境监管手段不足。

可见,如不能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强化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将面临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退化的风险。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本身,实质在流域整体。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重点抓好水资源节约保护,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全流域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配合,推动全流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战略思想上,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维护黄河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全流域整体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黄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涉水问题。

在实施路径上,应实行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实施草畜平衡,提升水源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力度,以自然恢复为主,推进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优先治理污染严重的支流。下游推进黄河滩区治理,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逐步恢复河口自然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产业发展上,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核心,依托和发挥黄河流域特色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此,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其中,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应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应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扶贫。

在制度保障上,要坚持依法施治、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具体建议如下:一是研究制定黄河保护法,规范和约束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活动,激励引导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二是编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系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目标、任务、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对涉水问题进行统筹设计、全链条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协同治理。三是建立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九省份共同参与的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统一协调管理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四是加快推进沿黄地区“三线一单”编制,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五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以水资源约束倒逼黄河流域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05版)

[责任编辑: 张骁]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