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土不服到成为当地人
扶贫“夫妻档”带着全家来驻村
东北的深冬,雪花纷飞,滴水成冰,但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村蔬菜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从水土不服到成为当地人
扶贫“夫妻档”带着全家来驻村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01-13

东北的深冬,雪花纷飞,滴水成冰,但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村蔬菜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记者在这里看到,韭菜、豆角和黄瓜长势喜人,村民忙着浇水施肥。村里的第一书记桑颖告诉记者,这些蔬菜都是为供应年货市场准备的,今年村民又将增产增收。

桑颖是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的干部,丈夫孙长清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2018年3月,夫妻俩带着3岁的女儿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从沈阳搬到喀左,全家来驻村。

“我们村牛粪转化有机肥项目落地了,每年收益可达百万元。”这一天,桑颖刚回到家,连忙把好消息告诉丈夫。

“说起农村环境治理,我们村可是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孙长清也晒出成绩单。

夫妻俩经常分享各自所在村的进步,然而,他们的扶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2月,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召开选派机关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动员大会,桑颖产生了驻村工作的想法。孙长清是农村走出来的学子,能有机会回报农村也是他的梦想。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向各自单位表达了驻村愿望。经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和沈阳农业大学党委研究,决定选派他们到辽宁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开展驻村工作。双方老人也主动提出轮流陪同到乡村生活,帮忙照顾孩子。

但是,刚驻村时,全家人水土不服,先后腹泻,房屋供暖不好,老人腿部风湿发作。孩子总念叨:“妈妈我要回家。”

桑颖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到坤都营子村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路边有村民私搭乱建的牛棚,牛粪沿路堆得到处都是,“那味儿就别提了”。

村里自然资源匮乏,八山一水一分田,村集体经济零基础,光负债就达120多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别的村子行,我们村也一定行,就从测量开始!”桑颖开展了扎实的基础工作,成功为村里争取到13.1公里产业路和7.8公里巷道的修建指标。

但是,村民只接受修路,却不愿把路边的牛棚迁进院。

张大爷老两口80多岁了,对此特别生气:“谁也别动我家棚子!”

“大爷您别生气,就把我当亲闺女,有啥不痛快都跟我说。您放心,村班子帮您干,不让您再出钱出力。”几个小时唠下来,张大爷被桑颖的真诚打动了。就这样,桑颖挨家挨户做工作,村里的牛棚全部进了院。可牛粪怎么办?

桑颖又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好方法,使用先进设备把牛粪转化成优质有机肥,年收益可达百万元以上。

摸底数,探实情,桑颖琢磨出坤都营子村落后的原因在于发展无规划无人才,产业无特色无龙头,规划制定成为当务之急。

她向贫困户问疾问苦问需求,与种养殖大户探讨产业发展途径,与党员干部研究壮大集体经济思路,还邀请沈阳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依托学校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农业发展,村里也有了科学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桑颖带领村班子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制定了相关产业发展方案11个,鼓励村民转产,发动大户带头,筹划品牌创建。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她引进了抗旱玉米等品种,建立了小麦、谷子、芝麻树等种植实验田,聘请县农业专家全程指导,直接使农民每亩地增收500元以上。

低保户王国林刚刚收到村里送来的卖粮款,去年他在村集体的带领下种植小麦,喜获丰收,“一亩地比往年增收了1000元,我今年能过个肥年。”

近两年时间,桑颖争取的13.1公里产业路、4座桥梁、省级留守妇女儿童之家、“美丽乡村”、7.8公里巷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一一落地,总投资已超过千万元。

桑颖在县环保局争取政策支持的时候,一位领导曾拿着她的方案这样评价,“我还没见过哪个村子的环境整治方案做得这么详尽,就你这个劲儿,我都不忍心拒绝你”。

桑颖的驻村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跟丈夫孙长清经常“你追我赶”,比谁走访的贫困户多,比谁对驻村了解得更深入。

孙长清工作所在的东前沟村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区,“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里一穷二白,集体收入为零,劳动力外流,家里只剩老人和儿童……这都是农村发展的难题。”

针对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严重短板,孙长清协调水利部门投入47万元建成一口深150米的水浇地井,配套管路6000米,建成水浇地200亩。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拓宽了硬路,新建了过水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村民们知道孙长清是农大教师,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都来向他请教。孙长清到农大实验基地考察,为村民带回软枣猕猴桃、小苹果、迷你胡萝卜等特色品种,在村里建立试种试验园。他还协调县校共建,在村里建立“同心兴农喀左基地”,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村民马桂成因此尝到了甜头,“孙书记推荐的钙果树种对了,不仅耐旱,而且采摘价格每斤能达到25元。”

在东前沟村党支部书记曲国信看来,孙长清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项目资金以及种养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

两年快过去了,孙长清一家也逐渐融入了驻村生活。孩子跟着春种秋收,晒出两朵高原红,还时不时说上几句喀左话。“爸妈对喀左的菜市场如数家珍,一家人正慢慢成为喀左人。”桑颖说。

前不久,夫妻俩去沈阳参加一次绿色农产品展销会,顺便带着女儿回家探望桑颖父母。准备返回喀左时,女儿问她:“妈妈,沈阳的楼好高,路好宽,灯好亮,咱们为什么还要回喀左啊?”

“因为咱们的家在那里。”汽车后视镜里,桑颖看到父母挥手告别的身影,含泪回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从水土不服到成为当地人
扶贫“夫妻档”带着全家来驻村

2020-01-13 05:58:00 来源: 0 条评论

东北的深冬,雪花纷飞,滴水成冰,但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村蔬菜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记者在这里看到,韭菜、豆角和黄瓜长势喜人,村民忙着浇水施肥。村里的第一书记桑颖告诉记者,这些蔬菜都是为供应年货市场准备的,今年村民又将增产增收。

桑颖是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的干部,丈夫孙长清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2018年3月,夫妻俩带着3岁的女儿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从沈阳搬到喀左,全家来驻村。

“我们村牛粪转化有机肥项目落地了,每年收益可达百万元。”这一天,桑颖刚回到家,连忙把好消息告诉丈夫。

“说起农村环境治理,我们村可是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孙长清也晒出成绩单。

夫妻俩经常分享各自所在村的进步,然而,他们的扶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2月,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召开选派机关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动员大会,桑颖产生了驻村工作的想法。孙长清是农村走出来的学子,能有机会回报农村也是他的梦想。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向各自单位表达了驻村愿望。经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和沈阳农业大学党委研究,决定选派他们到辽宁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开展驻村工作。双方老人也主动提出轮流陪同到乡村生活,帮忙照顾孩子。

但是,刚驻村时,全家人水土不服,先后腹泻,房屋供暖不好,老人腿部风湿发作。孩子总念叨:“妈妈我要回家。”

桑颖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到坤都营子村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路边有村民私搭乱建的牛棚,牛粪沿路堆得到处都是,“那味儿就别提了”。

村里自然资源匮乏,八山一水一分田,村集体经济零基础,光负债就达120多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别的村子行,我们村也一定行,就从测量开始!”桑颖开展了扎实的基础工作,成功为村里争取到13.1公里产业路和7.8公里巷道的修建指标。

但是,村民只接受修路,却不愿把路边的牛棚迁进院。

张大爷老两口80多岁了,对此特别生气:“谁也别动我家棚子!”

“大爷您别生气,就把我当亲闺女,有啥不痛快都跟我说。您放心,村班子帮您干,不让您再出钱出力。”几个小时唠下来,张大爷被桑颖的真诚打动了。就这样,桑颖挨家挨户做工作,村里的牛棚全部进了院。可牛粪怎么办?

桑颖又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好方法,使用先进设备把牛粪转化成优质有机肥,年收益可达百万元以上。

摸底数,探实情,桑颖琢磨出坤都营子村落后的原因在于发展无规划无人才,产业无特色无龙头,规划制定成为当务之急。

她向贫困户问疾问苦问需求,与种养殖大户探讨产业发展途径,与党员干部研究壮大集体经济思路,还邀请沈阳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依托学校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农业发展,村里也有了科学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桑颖带领村班子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制定了相关产业发展方案11个,鼓励村民转产,发动大户带头,筹划品牌创建。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她引进了抗旱玉米等品种,建立了小麦、谷子、芝麻树等种植实验田,聘请县农业专家全程指导,直接使农民每亩地增收500元以上。

低保户王国林刚刚收到村里送来的卖粮款,去年他在村集体的带领下种植小麦,喜获丰收,“一亩地比往年增收了1000元,我今年能过个肥年。”

近两年时间,桑颖争取的13.1公里产业路、4座桥梁、省级留守妇女儿童之家、“美丽乡村”、7.8公里巷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一一落地,总投资已超过千万元。

桑颖在县环保局争取政策支持的时候,一位领导曾拿着她的方案这样评价,“我还没见过哪个村子的环境整治方案做得这么详尽,就你这个劲儿,我都不忍心拒绝你”。

桑颖的驻村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跟丈夫孙长清经常“你追我赶”,比谁走访的贫困户多,比谁对驻村了解得更深入。

孙长清工作所在的东前沟村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区,“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里一穷二白,集体收入为零,劳动力外流,家里只剩老人和儿童……这都是农村发展的难题。”

针对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严重短板,孙长清协调水利部门投入47万元建成一口深150米的水浇地井,配套管路6000米,建成水浇地200亩。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拓宽了硬路,新建了过水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村民们知道孙长清是农大教师,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都来向他请教。孙长清到农大实验基地考察,为村民带回软枣猕猴桃、小苹果、迷你胡萝卜等特色品种,在村里建立试种试验园。他还协调县校共建,在村里建立“同心兴农喀左基地”,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村民马桂成因此尝到了甜头,“孙书记推荐的钙果树种对了,不仅耐旱,而且采摘价格每斤能达到25元。”

在东前沟村党支部书记曲国信看来,孙长清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项目资金以及种养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

两年快过去了,孙长清一家也逐渐融入了驻村生活。孩子跟着春种秋收,晒出两朵高原红,还时不时说上几句喀左话。“爸妈对喀左的菜市场如数家珍,一家人正慢慢成为喀左人。”桑颖说。

前不久,夫妻俩去沈阳参加一次绿色农产品展销会,顺便带着女儿回家探望桑颖父母。准备返回喀左时,女儿问她:“妈妈,沈阳的楼好高,路好宽,灯好亮,咱们为什么还要回喀左啊?”

“因为咱们的家在那里。”汽车后视镜里,桑颖看到父母挥手告别的身影,含泪回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