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的就业春天来了?

理科生的就业春天来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01-13

《2019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外部环境变化造成大学生需求升级、大学生供给调整滞后,具体表现为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理工科人才短缺。

---------------------------------

伴随着一学期的结束,如火如荼的“秋招”也告一段落。据教育部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然而,有些大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像周围同学抱怨的那样难找工作,他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手捧几个录用通知。还有一些调查指出,大学生就业如今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矛盾”:社会环境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理工科人才短缺。

理工科专业交出亮眼“就业成绩单”

回想起这一段时间的找工作经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大四学生牟泮龙表示,“还是挺开心的”。

牟泮龙就读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进入大四,他就在网上给几家心仪的公司投了简历——都是国内比较知名的公司,也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专业对口企业的宣讲会。不久前,他在网上投过简历的公司联系到他,邀请他第二天上午进行视频面试,面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问了几个专业相关的问题。晚上他就收到通知,被告知面试通过了。

“然后我们谈了谈薪资待遇的问题,双方都很满意,现在的结果应该还是符合心理预期的。”牟泮龙高兴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在理工科专业,像牟泮龙这样轻松手握offer的同学不在少数。与此同时,这一段时间高校开始陆续发布本校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少理工科学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专业的“就业成绩单”十分亮眼。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1%,从单位所属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以企业为主,就业人数占比69.9%,其中民企占33.4%。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继2018届毕业生平均年薪破15万元大关后,2019届毕业生平均年薪再创新高,达到18.13万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收到录用通知3.96个。而在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35%,接收毕业生排名前30的企业(集团)中,全部为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重要领域的单位。

“在北理工,春节前一个学生手里就能拿上十几个录用函的并不稀奇。”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骥佳也观察到了近年来理工科岗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以用人单位对北理工的需求情况为例,“确实存在文科与理工科不对等的情况,理工科岗位的需求明显大于文科,这或许也与学校定位有关。”

理工科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在大学的招聘市场里,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和“招不到人才”可以并存?

不久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外部环境变化造成大学生需求升级、大学生供给调整滞后,具体表现为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理工科人才短缺。

在一些高校里,可以从进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行业分布看到理工科领域的“人才大战”。浙江大学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从来校招聘的3290家单位所在行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0.46%。

针对理工科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晓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和目前国家创新发展过程中广大用人单位急需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基本一致。同时,一些传统意义上财经类、管理类的用人岗位,目前也出现了对工科学生的大量需求,也确实客观地反映出市场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迫切。

“企业的招聘侧重不再唯专业论,他们更倾向学生的能力是否胜任岗位,所以这也为工科学生跨界求职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而文科学生的跨界求职的范围可能性确实较小。”刘晓杰说。

虽然如此,但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刘晓杰表示,求职过程中,理工科学生和就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比较少,从学生个体能力来说,口头沟通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和求职准备上往往不如文科生充分;而文科生的求职岗位的专业可替代性较理科生更高,因此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和实习针对性的要求会更高。

林骥佳也表示,从岗位要求来看,招聘文科学生的岗位大部分要求的是可迁移能力,而需求理工科学生的岗位要求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理工科学生在应聘公务员或其他公共管理岗位时,笔试、面试表现明显不如文科学生。

“另外从国考公布的岗位要求来看,不限专业的岗位不多,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无缘报考。从时间进度上看,文科学生找工作拉的战线要更长。”林骥佳说。

大学生应建立“合理就业期望”

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在众多的选择下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刘一苇(化名)从去年9月加入“秋招”大军,如今已经“上岸”。回想起这几个月的招聘经历,她表示,“结果是好的,但是过程很曲折”。

在多次的笔试、面试中,刘一苇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专业算是偏技术类的,所以和文科专业相比,我感觉找到一个对口工作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我的选择面比文科生更窄,我只能在专业领域里找工作机会。当然,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技术门槛’”。

刘晓杰也发现了这一届毕业生在找工作中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毕业生的求职意识比往届学生清晰度有所提升,择业过程中的选择不再唯高薪论,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生活和未来的规划。其次,学生求职技能水平整体有所提升,这也和各个高校就业工作普遍扎实开展密不可分。”

针对大学生求职,不少高校教师建议,大学生应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林骥佳表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供需矛盾的原因,但还有个人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很多学生由于不合理的就业期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过于纠结眼前的物质待遇,要关注国家的需求,关注人职匹配和长远发展”。

此外,刘晓杰建议,要长远做准备才能避免燃眉之急。“我们的调查显示,从大一就开始清晰规划和实习实践的学生在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上明显更高,就业难度也更低,因此有规划才能有方向,有方向才能有动力。”

刘晓杰表示,对于如今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理科生来说,要将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需求、主流的发展结合起来。“个人的成长只有站在国家的大平台上才走得更稳更快,只有置身于国家最急需的领域和地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理科生的就业春天来了?

2020-01-13 06:17:28 来源: 0 条评论

《2019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外部环境变化造成大学生需求升级、大学生供给调整滞后,具体表现为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理工科人才短缺。

---------------------------------

伴随着一学期的结束,如火如荼的“秋招”也告一段落。据教育部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然而,有些大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像周围同学抱怨的那样难找工作,他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手捧几个录用通知。还有一些调查指出,大学生就业如今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矛盾”:社会环境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理工科人才短缺。

理工科专业交出亮眼“就业成绩单”

回想起这一段时间的找工作经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大四学生牟泮龙表示,“还是挺开心的”。

牟泮龙就读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进入大四,他就在网上给几家心仪的公司投了简历——都是国内比较知名的公司,也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专业对口企业的宣讲会。不久前,他在网上投过简历的公司联系到他,邀请他第二天上午进行视频面试,面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问了几个专业相关的问题。晚上他就收到通知,被告知面试通过了。

“然后我们谈了谈薪资待遇的问题,双方都很满意,现在的结果应该还是符合心理预期的。”牟泮龙高兴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在理工科专业,像牟泮龙这样轻松手握offer的同学不在少数。与此同时,这一段时间高校开始陆续发布本校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少理工科学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专业的“就业成绩单”十分亮眼。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1%,从单位所属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以企业为主,就业人数占比69.9%,其中民企占33.4%。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继2018届毕业生平均年薪破15万元大关后,2019届毕业生平均年薪再创新高,达到18.13万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收到录用通知3.96个。而在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35%,接收毕业生排名前30的企业(集团)中,全部为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重要领域的单位。

“在北理工,春节前一个学生手里就能拿上十几个录用函的并不稀奇。”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骥佳也观察到了近年来理工科岗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以用人单位对北理工的需求情况为例,“确实存在文科与理工科不对等的情况,理工科岗位的需求明显大于文科,这或许也与学校定位有关。”

理工科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在大学的招聘市场里,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和“招不到人才”可以并存?

不久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外部环境变化造成大学生需求升级、大学生供给调整滞后,具体表现为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理工科人才短缺。

在一些高校里,可以从进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行业分布看到理工科领域的“人才大战”。浙江大学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从来校招聘的3290家单位所在行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0.46%。

针对理工科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晓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和目前国家创新发展过程中广大用人单位急需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基本一致。同时,一些传统意义上财经类、管理类的用人岗位,目前也出现了对工科学生的大量需求,也确实客观地反映出市场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迫切。

“企业的招聘侧重不再唯专业论,他们更倾向学生的能力是否胜任岗位,所以这也为工科学生跨界求职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而文科学生的跨界求职的范围可能性确实较小。”刘晓杰说。

虽然如此,但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刘晓杰表示,求职过程中,理工科学生和就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比较少,从学生个体能力来说,口头沟通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和求职准备上往往不如文科生充分;而文科生的求职岗位的专业可替代性较理科生更高,因此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和实习针对性的要求会更高。

林骥佳也表示,从岗位要求来看,招聘文科学生的岗位大部分要求的是可迁移能力,而需求理工科学生的岗位要求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理工科学生在应聘公务员或其他公共管理岗位时,笔试、面试表现明显不如文科学生。

“另外从国考公布的岗位要求来看,不限专业的岗位不多,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无缘报考。从时间进度上看,文科学生找工作拉的战线要更长。”林骥佳说。

大学生应建立“合理就业期望”

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在众多的选择下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刘一苇(化名)从去年9月加入“秋招”大军,如今已经“上岸”。回想起这几个月的招聘经历,她表示,“结果是好的,但是过程很曲折”。

在多次的笔试、面试中,刘一苇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专业算是偏技术类的,所以和文科专业相比,我感觉找到一个对口工作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我的选择面比文科生更窄,我只能在专业领域里找工作机会。当然,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技术门槛’”。

刘晓杰也发现了这一届毕业生在找工作中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毕业生的求职意识比往届学生清晰度有所提升,择业过程中的选择不再唯高薪论,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生活和未来的规划。其次,学生求职技能水平整体有所提升,这也和各个高校就业工作普遍扎实开展密不可分。”

针对大学生求职,不少高校教师建议,大学生应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林骥佳表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供需矛盾的原因,但还有个人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很多学生由于不合理的就业期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过于纠结眼前的物质待遇,要关注国家的需求,关注人职匹配和长远发展”。

此外,刘晓杰建议,要长远做准备才能避免燃眉之急。“我们的调查显示,从大一就开始清晰规划和实习实践的学生在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上明显更高,就业难度也更低,因此有规划才能有方向,有方向才能有动力。”

刘晓杰表示,对于如今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理科生来说,要将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需求、主流的发展结合起来。“个人的成长只有站在国家的大平台上才走得更稳更快,只有置身于国家最急需的领域和地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