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良性互动

使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良性互动

来源:经济日报2020-02-14

□ 田 轩 

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矛盾。在不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企业尽快复工,是解决当下一些企业困难的关键举措。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复工做好服务。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目前市场关心的复工复产相关问题作出回应。按照国务院要求,不同地区要根据疫情合理确定有序的复工复产,并不是要求所有地方一概复工复产,但也不能粗暴干涉企业复工复产。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

当前,帮扶中小企业的方法有千万条,做好复工复产是最重要的一条。企业最终要摆脱困境,还是需要尽快恢复生产。在不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企业尽快复工,是解决当下难题的关键举措。

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矛盾。虽然为了复工复产,地方政府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地方存在限制过度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实际地采用封小区、封村封路、停产停工停运等极端化处理方式,显然是“一刀切”的懒政,于复工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顶住“返程”压力,对企业的复工需求作出灵活响应,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首先,每年春节长假,大多数企业停工,大量工人返乡,产能供应基本靠节前储备。通常企业正月初七开始上班,工厂正月十五过后大规模恢复产能。如今,受疫情冲击,企业复工时间暂时推迟到正月十六之后。在长达半个多月的产能“真空”期中,一些企业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他们在这一环节支撑不住,进而导致宏观经济供给侧不畅,对于整体经济循环将造成冲击。

其次,随着春节之后各项生产安排的展开,生产需要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有序流通,生产链条的任何一环中断,整个生产就将陷入停滞。没有生产,就没有物资,库存会很快消耗完毕。生活物资缺乏,同样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物资缺乏更不利于疫情防控。

再次,若企业不开工没有收入,就有可能经营困难、变相降低工资或者裁员,这都将降低劳动者的家庭收入,削弱消费需求。由于疫情导致的外省市务工人员大规模返程延期,加上现场招聘会取消,使得企业一时难以有效补充大量人手,再加上企业面临员工流失压力,劳动力将出现“断层”。这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企业为地方提供了就业、税收,如今遇到困难,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复工做好服务,比如围绕减税降费、减免房租、利息,主动分担企业成本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舒缓中小企业疫情之痛方面,政府应该通过自身节流为中小企业背成本。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剩余空间,加大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强效减压。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精准“开源”,以助中小企业强力抗压。在攻坚疫情的非常时期,可以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鼓励抗冲击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使得“开源”之水能够真正流入中小企业。

此外,要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挖掘增长新资源。面对2003年“非典”疫情,电商物流模式开创出避免直接接触的自提货方式,无人零售等提供了低劳动要素投入经营模式优化思路,远程办公、虚拟社交、网络游戏乃至传媒文化等传统产业都焕发出了新的变革活力。创新的动力在民间,值得更多来自国家顶层的资源倾斜。对于在疫情期间应运而生的新商业模式,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积极探索新资源,以应对疫情后的经济托底压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使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良性互动

2020-02-14 06:11:13 来源: 0 条评论

□ 田 轩 

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矛盾。在不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企业尽快复工,是解决当下一些企业困难的关键举措。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复工做好服务。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目前市场关心的复工复产相关问题作出回应。按照国务院要求,不同地区要根据疫情合理确定有序的复工复产,并不是要求所有地方一概复工复产,但也不能粗暴干涉企业复工复产。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

当前,帮扶中小企业的方法有千万条,做好复工复产是最重要的一条。企业最终要摆脱困境,还是需要尽快恢复生产。在不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企业尽快复工,是解决当下难题的关键举措。

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矛盾。虽然为了复工复产,地方政府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地方存在限制过度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实际地采用封小区、封村封路、停产停工停运等极端化处理方式,显然是“一刀切”的懒政,于复工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顶住“返程”压力,对企业的复工需求作出灵活响应,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首先,每年春节长假,大多数企业停工,大量工人返乡,产能供应基本靠节前储备。通常企业正月初七开始上班,工厂正月十五过后大规模恢复产能。如今,受疫情冲击,企业复工时间暂时推迟到正月十六之后。在长达半个多月的产能“真空”期中,一些企业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他们在这一环节支撑不住,进而导致宏观经济供给侧不畅,对于整体经济循环将造成冲击。

其次,随着春节之后各项生产安排的展开,生产需要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有序流通,生产链条的任何一环中断,整个生产就将陷入停滞。没有生产,就没有物资,库存会很快消耗完毕。生活物资缺乏,同样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物资缺乏更不利于疫情防控。

再次,若企业不开工没有收入,就有可能经营困难、变相降低工资或者裁员,这都将降低劳动者的家庭收入,削弱消费需求。由于疫情导致的外省市务工人员大规模返程延期,加上现场招聘会取消,使得企业一时难以有效补充大量人手,再加上企业面临员工流失压力,劳动力将出现“断层”。这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企业为地方提供了就业、税收,如今遇到困难,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复工做好服务,比如围绕减税降费、减免房租、利息,主动分担企业成本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舒缓中小企业疫情之痛方面,政府应该通过自身节流为中小企业背成本。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剩余空间,加大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强效减压。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精准“开源”,以助中小企业强力抗压。在攻坚疫情的非常时期,可以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鼓励抗冲击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使得“开源”之水能够真正流入中小企业。

此外,要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挖掘增长新资源。面对2003年“非典”疫情,电商物流模式开创出避免直接接触的自提货方式,无人零售等提供了低劳动要素投入经营模式优化思路,远程办公、虚拟社交、网络游戏乃至传媒文化等传统产业都焕发出了新的变革活力。创新的动力在民间,值得更多来自国家顶层的资源倾斜。对于在疫情期间应运而生的新商业模式,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积极探索新资源,以应对疫情后的经济托底压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