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这群四川男护士帮重症患者“翻身”
”打针靠“摸”,找准地方“一针准”来到武汉后,张爱民、张冀伟、钟永建等6名ICU男护士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重症(ICU)病房工作,而董文栋和董黄堂则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工作。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里,很多患者做了插管手术,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这些患者每两个小时就需要在护士的帮助下翻一次身。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ICU)病房,6名男护士要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负责管理18张病床。

【你有多美】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这群四川男护士帮重症患者“翻身”

来源:健康中国2020-03-06

“张一针”“堂帅”“大老师”“四爷”……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名称,对应的是8位四川男护士。他们来自同一个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护士工作小组。

疫情发生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迅速组建应急救援队驰援武汉,其中就有这支男护士队伍。小伙子们都是80后、90后,其中7人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位在呼吸科工作。

为了来武汉,他们都想了不少办法

1月2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招募医务人员,加入四川援鄂医疗队,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9名男护士都在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25岁的孙雪逵的做法则符合他“逵哥”的昵称。第一批人员报名时,原本安排了科室的女同事,孙雪逵立马给领导打电话请缨上战场,要求把女同事换下来,但被告知名单已经敲定不能更改。“逵哥”不甘心,反复给领导打电话做工作,终于如愿以偿,医院为此重新出了一份名单。

24岁的董黄堂是“天团”里年龄最小的,也是医院呼吸科23位护士中唯一的男性。第一批招募时报名晚了,没能报上。2月13日凌晨突然接到“出发武汉”的通知,当天是董黄堂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怕同为护士的妻子担心,他拨通了在医院值班的妻子的电话,却没想好说什么又挂断了。妻子下班回家后得知情况,流下了眼泪,这时医院暖心地送来了一个蛋糕,小两口总算是过了个特别的“纪念日”。

28岁的钟永建在请战获批后,一直拖到临出发才告知家人。“我跟父母谈好了‘条件’,每天必须电话报平安。”

打针靠“摸”,找准地方“一针准”

来到武汉后,张爱民、张冀伟、钟永建等6名ICU男护士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重症(ICU)病房工作,而董文栋和董黄堂则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工作。

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ICU)病房,6名男护士要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负责管理18张病床。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平时最常见的打针输液却给大家出了不小的难题。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做有创操作的时候,每位护士都戴了3双橡胶手套,护目镜和面屏。“血管不好找,只能靠摸”,28岁的蒋达伟说,做了7年ICU护士,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给病人打针时只能凭借多年养成的“感觉”。

“人体一般有4个地方的脉搏最强烈,我们就一个个去摸。”蒋达伟说。最先摸手腕,没有感觉就看腹股沟,然后再看脖子,找准了地方就尽量“一针准”,这是非常考验功夫的活,“我们曾经遇上过休克的病人,脉搏非常微弱,找到血管后大家都是一头汗。”

对于大家而言,最担心的是早班。6点起床,7点赶到医院,穿好防护服后马上进病房,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中间如果出来上厕所很麻烦,也会浪费防护服。为了避免尴尬,大家都选择了少吃东西、少喝水。

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

“要说我们和女护士的区别,体力好是个很大的优势。”钟永建说。

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里,很多患者做了插管手术,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这些患者每两个小时就需要在护士的帮助下翻一次身。

每次给重症患者翻身,都需要5个人合作,患者头部位置站一人,负责指挥调度,并控制主要管道;患者身体两侧各站两人,大家共同协作。翻身前,要花10多分钟整理好各种管道,翻完后,还要再整理一次防止有管道被压住。

每次跟插管重症患者翻身,既耗费体力又有危险。在翻身过程中,插入气管的管道与气管发生摩擦,会引发患者咳嗽,进而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因此,站在患者头部的指挥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最大。

“处在这个位置,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应对紧急突发情况的能力。”蒋达伟说,一般情况下,他们会让其他护理人员一起协助帮忙翻身,但这个最核心也最危险的位置,基本都是他们6人轮流“坐庄”。最多的一天,有人先后6次站在了那个位置。

帮助减轻恐惧,毫不犹豫握住病患的手

“在我最绝望、心理负担最重、压力最大、连续噩梦的时候,是您开导了我,让我镇定了下来,扛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钟永建的“粉丝”郑女士亲笔写的感谢信中一段。24日也是她治愈出院的日子。

30岁的郑女士不幸感染,病情严重,此前还有轻度抑郁症,意志消沉,不利于治疗。

钟永建当起了郑女士的“心理医生”,给她讲自己当年在汶川的经历,鼓励她重新振作。多次交流,郑女士的情绪慢慢好转,积极配合治疗,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70多岁的董奶奶在ICU住了20多天,刚来时靠无创呼吸机和胃管维持生命。在蒋达伟等护士的照护下,老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因为恐惧,她经常找蒋达伟提要求,“小伙子,我心里不舒服,想握握你的手。”蒋达伟从来没有犹豫过,伸出自己的手让老人握住,他知道,这个时候医护人员的鼓励是患者生存下去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董奶奶成功转出ICU,这给了“天团”成员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我们希望尽早帮助武汉人民战胜疫情,恢复往日恬静的生活”,蒋达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你有多美】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这群四川男护士帮重症患者“翻身”

2020-03-06 21:43:39 来源: 0 条评论

“张一针”“堂帅”“大老师”“四爷”……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名称,对应的是8位四川男护士。他们来自同一个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护士工作小组。

疫情发生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迅速组建应急救援队驰援武汉,其中就有这支男护士队伍。小伙子们都是80后、90后,其中7人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位在呼吸科工作。

为了来武汉,他们都想了不少办法

1月2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招募医务人员,加入四川援鄂医疗队,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9名男护士都在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25岁的孙雪逵的做法则符合他“逵哥”的昵称。第一批人员报名时,原本安排了科室的女同事,孙雪逵立马给领导打电话请缨上战场,要求把女同事换下来,但被告知名单已经敲定不能更改。“逵哥”不甘心,反复给领导打电话做工作,终于如愿以偿,医院为此重新出了一份名单。

24岁的董黄堂是“天团”里年龄最小的,也是医院呼吸科23位护士中唯一的男性。第一批招募时报名晚了,没能报上。2月13日凌晨突然接到“出发武汉”的通知,当天是董黄堂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怕同为护士的妻子担心,他拨通了在医院值班的妻子的电话,却没想好说什么又挂断了。妻子下班回家后得知情况,流下了眼泪,这时医院暖心地送来了一个蛋糕,小两口总算是过了个特别的“纪念日”。

28岁的钟永建在请战获批后,一直拖到临出发才告知家人。“我跟父母谈好了‘条件’,每天必须电话报平安。”

打针靠“摸”,找准地方“一针准”

来到武汉后,张爱民、张冀伟、钟永建等6名ICU男护士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重症(ICU)病房工作,而董文栋和董黄堂则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工作。

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ICU)病房,6名男护士要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负责管理18张病床。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平时最常见的打针输液却给大家出了不小的难题。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做有创操作的时候,每位护士都戴了3双橡胶手套,护目镜和面屏。“血管不好找,只能靠摸”,28岁的蒋达伟说,做了7年ICU护士,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给病人打针时只能凭借多年养成的“感觉”。

“人体一般有4个地方的脉搏最强烈,我们就一个个去摸。”蒋达伟说。最先摸手腕,没有感觉就看腹股沟,然后再看脖子,找准了地方就尽量“一针准”,这是非常考验功夫的活,“我们曾经遇上过休克的病人,脉搏非常微弱,找到血管后大家都是一头汗。”

对于大家而言,最担心的是早班。6点起床,7点赶到医院,穿好防护服后马上进病房,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中间如果出来上厕所很麻烦,也会浪费防护服。为了避免尴尬,大家都选择了少吃东西、少喝水。

最危险的地方,大家轮流顶上

“要说我们和女护士的区别,体力好是个很大的优势。”钟永建说。

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里,很多患者做了插管手术,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这些患者每两个小时就需要在护士的帮助下翻一次身。

每次给重症患者翻身,都需要5个人合作,患者头部位置站一人,负责指挥调度,并控制主要管道;患者身体两侧各站两人,大家共同协作。翻身前,要花10多分钟整理好各种管道,翻完后,还要再整理一次防止有管道被压住。

每次跟插管重症患者翻身,既耗费体力又有危险。在翻身过程中,插入气管的管道与气管发生摩擦,会引发患者咳嗽,进而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因此,站在患者头部的指挥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最大。

“处在这个位置,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应对紧急突发情况的能力。”蒋达伟说,一般情况下,他们会让其他护理人员一起协助帮忙翻身,但这个最核心也最危险的位置,基本都是他们6人轮流“坐庄”。最多的一天,有人先后6次站在了那个位置。

帮助减轻恐惧,毫不犹豫握住病患的手

“在我最绝望、心理负担最重、压力最大、连续噩梦的时候,是您开导了我,让我镇定了下来,扛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钟永建的“粉丝”郑女士亲笔写的感谢信中一段。24日也是她治愈出院的日子。

30岁的郑女士不幸感染,病情严重,此前还有轻度抑郁症,意志消沉,不利于治疗。

钟永建当起了郑女士的“心理医生”,给她讲自己当年在汶川的经历,鼓励她重新振作。多次交流,郑女士的情绪慢慢好转,积极配合治疗,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70多岁的董奶奶在ICU住了20多天,刚来时靠无创呼吸机和胃管维持生命。在蒋达伟等护士的照护下,老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因为恐惧,她经常找蒋达伟提要求,“小伙子,我心里不舒服,想握握你的手。”蒋达伟从来没有犹豫过,伸出自己的手让老人握住,他知道,这个时候医护人员的鼓励是患者生存下去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董奶奶成功转出ICU,这给了“天团”成员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我们希望尽早帮助武汉人民战胜疫情,恢复往日恬静的生活”,蒋达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