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封信,抚慰一座城
王越(左)和她的同事。
王越在工作中。(本栏目照片均由王越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武汉,我的江城。我爱你,有所求。我要你在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平安,欢喜。”
3月13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汉国家医疗队医生王越的《一封写给武汉的情书》,落进了樱花时节武汉人的心扉。
3月14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重庆援汉美女医生给武汉写了一封情书》讲述了这个故事,引万千读者和网友泪目——
“有些遗憾,武汉这次是在病中迎接的你。”
“你一定要信守承诺,来武汉吃热干面、小龙虾。”
“讲胃口的武汉人永远爱你们。”
亲爱的读者、网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带您走进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满是勒痕的脸上,泪无声地流
一个月前,武汉的烽烟和泪水,划破了千里之外她的凌晨。行色匆匆,心事重重,曾想象过无数与武汉相遇场景的她,就这样风尘仆仆,随队出征。
她曾以为,江城的初见,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她曾以为,初见的地方,是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是眼前,这个街道如此安静、耳畔频频传来呼救声和喘息声的武汉,还是自己梦中的那个地方吗?
王越是一名内分泌科医生,对口支援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
抵达武汉不久,她便换上防护服,走进疫区的病房。她没想到,病人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医生,我们隔远一点”。她走近,病人便后退,担心她感染。她上去握住病人的手,轻轻说:“别怕。”
看到她白色战袍上的“重庆”二字,病榻上的患者说,谢谢你们没放弃武汉。她说“共饮一江水,守望是应该”。患者却摇头说,“怎能是应该,你们本应在家里,在重庆啊!”
30天以命护命,武汉的伤痕慢慢愈合。86岁的老奶奶,出院前仍不忘蹒跚扶墙走到她面前,用浓浓的武汉话叮嘱她:“王医生,记得吃饭啊!”
当方舱医院关门的消息传遍病区,一个病人对她说:“等我们都回家了,你们也回家吧!”
回到驻地,流水冲刷着王越满是勒痕的脸,泪已无声地流。她说,作为医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拼尽全力,却仍要眼睁睁看着一些生命不舍地走。“此刻,我在武汉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着我的最后一个病人离开病区。”
“你是英雄的城市,你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为驰援湖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先后派出5批援鄂医疗队、共209人,分别在武汉、孝感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至3月9日,该院医疗队累计管理病例1108人,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2个重症病区。
王越在信中写道,抵达武汉的那天晚上,“从机场到驻地,一路上车极少,但夜晚的你仍被闪耀的万家灯火所点亮。谁说这是空城,明明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坚守。”
“在汉一日三餐,都是送到驻地来的定制盒饭。第一次领到丰盛早餐的我,模糊了眼。”她说,哪怕物资缺乏、人员疲惫,你依然倾尽所有,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我们。“想到你默默忍耐、默默付出的这段黑暗时光,我打开餐盒,一口馒头一口粥,眼泪流进了心里。在那一刻,我便动了心。”
“你是英雄的城市,你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30天,你的志愿者们在日复一日地坚持。这些正经历着劫难却奉献着一切的人们,温暖了我这个异乡人,也温暖着你最寒冷的时节。”
“我要你此后的岁月,平安欢喜”
“我在冬末遇见你,现在已是初春。早听说,春天是你最美的季节,黄鹤楼上白云悠悠,珞珈山下樱花盛开。”
此前,王越去南昌出差曾坐高铁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气势磅礴的江面和浩荡江水,令她对这座城市大气的美念念不忘。
“今天刚好是我来汉的第30天。不够长,也不算短。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写此书信,向你表达心意。”“我在你的土地上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和泪水,都在证明我的心。”
王越三代从医,爷爷、奶奶、妈妈、爱人,两个舅妈也是医生,父亲是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爱人在该院感染科,“如果不是因为要准备进隔离病房,他一定也会来。”
武汉街头,从医院到驻地,“民意四路-民意上街-利济东街”这段路,她已来回走了30天。她期望他日归来,在六角亭热闹拥挤的巷口,有店家在小路上拦住她,劝她先吃碗热干面再走。
“到那时,我会和当地人坐在一起,不经意地说我曾来过这里,那是2020年的春季。”
“我要你在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平安,欢喜。”
“我的江城,我爱你。”
王越说,武汉是她的英雄。
武汉想说,你也是我的英雄。
山城与江城,山水相逢,我中有你,后会有期。
愿明年此时,梅花落,樱花开,正好你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