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抗疫彰显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稳健前行】抗疫彰显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来源:求是网2020-04-28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稳步走向“双胜利”,彰显“中国之治”生动实践和显著优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在求是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面临这次疫情“大考”,人民性、集中性、协调性、连续性和高效性等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突出优势得到了全面展现。在足够自信的同时,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这要求我们在对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保持足够自信的同时,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中国之治”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

国家的制度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制度创设之后,经过制度调试和适应,逐渐成熟巩固并稳定下来。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通常是在重大历史变动中形成、又经过长期的“使用”(经过不断的调试和改革)而逐渐稳定,并通过宪法、法律、规章和惯例等形式固定下来。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包括党的领导体制以及人民民主制度、法治体系、行政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军事制度和“一国两制”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面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而取得的历史性制度建设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可持续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面对这次疫情“大考”,包括党的领导根本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制度体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得到抗疫实践深刻验证的同时,释放出强大制度威力,显示了强大的治理效能。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突出优势得到了全面展现:

一是人民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人民本位的国体、政体、政策安排,把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置于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中国最高决策层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且以切实的行动,尽最大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并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力所能及地开展人道主义对外援助,诠释和展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是集中性,即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集中统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治理方式,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体现了果断、统一、精准、高效等特点,有效控制住境内疫情,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界肯定和赞赏。

三是协调性,即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具有高度的协调能力。政令统一,上下贯通,协调有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运作层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负责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而部门和地方则是“全国一盘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的指令和调度下有效发挥各自的职能和效用。这一点在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调度下,全国十九个省份立即行动起来一一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市,生动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内在优势。

四是连续性,即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是“一届接着一届干”还是“新官不理旧账”,表面上看可能是执政者的观念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问题。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政理念,要求真正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国家治理的首位,当作自己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全面领导”、“长期执政”的制度安排,让当政主官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这一点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从疫情突发到取得阶段性胜利并不断巩固拓展,到部署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党中央始终强调的就是“慎终如始”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

五是高效性,即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具有高效特点。亲眼见证了中国应对疫情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后,世卫组织负责人发出感慨“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动员”,并认为“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新标准”。针对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在“战时”的表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重大政策和实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的特点一再展现。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正是包括强大的组织力、执行力、凝聚力等制度优势的持续有力释放,才成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

在看到制度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理性地认识这次疫情大考给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制度体系建设及其治理效能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的变化,与时俱进“补短板”“强弱项”。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中国稳健前行】抗疫彰显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0-04-28 12:33:24 来源: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稳步走向“双胜利”,彰显“中国之治”生动实践和显著优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在求是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面临这次疫情“大考”,人民性、集中性、协调性、连续性和高效性等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突出优势得到了全面展现。在足够自信的同时,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这要求我们在对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保持足够自信的同时,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中国之治”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

国家的制度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制度创设之后,经过制度调试和适应,逐渐成熟巩固并稳定下来。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通常是在重大历史变动中形成、又经过长期的“使用”(经过不断的调试和改革)而逐渐稳定,并通过宪法、法律、规章和惯例等形式固定下来。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包括党的领导体制以及人民民主制度、法治体系、行政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军事制度和“一国两制”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面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而取得的历史性制度建设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可持续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面对这次疫情“大考”,包括党的领导根本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制度体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得到抗疫实践深刻验证的同时,释放出强大制度威力,显示了强大的治理效能。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突出优势得到了全面展现:

一是人民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人民本位的国体、政体、政策安排,把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置于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中国最高决策层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且以切实的行动,尽最大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并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力所能及地开展人道主义对外援助,诠释和展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是集中性,即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集中统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治理方式,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体现了果断、统一、精准、高效等特点,有效控制住境内疫情,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界肯定和赞赏。

三是协调性,即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具有高度的协调能力。政令统一,上下贯通,协调有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运作层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负责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而部门和地方则是“全国一盘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的指令和调度下有效发挥各自的职能和效用。这一点在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调度下,全国十九个省份立即行动起来一一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市,生动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内在优势。

四是连续性,即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是“一届接着一届干”还是“新官不理旧账”,表面上看可能是执政者的观念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问题。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政理念,要求真正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国家治理的首位,当作自己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全面领导”、“长期执政”的制度安排,让当政主官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这一点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从疫情突发到取得阶段性胜利并不断巩固拓展,到部署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党中央始终强调的就是“慎终如始”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

五是高效性,即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具有高效特点。亲眼见证了中国应对疫情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后,世卫组织负责人发出感慨“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动员”,并认为“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新标准”。针对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在“战时”的表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重大政策和实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的特点一再展现。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正是包括强大的组织力、执行力、凝聚力等制度优势的持续有力释放,才成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

在看到制度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理性地认识这次疫情大考给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制度体系建设及其治理效能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的变化,与时俱进“补短板”“强弱项”。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